学术投稿

药品临床安全使用与缺陷风险管理

李宁;王群

关键词:临床药品, 缺陷风险, 管理
摘要:为了避免药源性事件发生,医院医务科、护理部和药剂科应共同加强临床安全用药与缺陷风险管理,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护理差错,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诊断肺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人多效蛋白(PT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单独检测及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病理诊断明确的60例肺癌及20例肺部良性病患者,均在治疗前进行血清肿瘤标记物PTN、NSE、Cyfra21-1及CEA的血清检测,比较4种标记物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血清肿瘤标记物PTN、NSE、Cyfra21-1及CEA联合检测对肺癌的阳性检出率高,可达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记 PTN、NSE、Cyfra21-l及CEA 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王莹;郭华;余阗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2012年江西省临床实验室凝血试验室内质控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江西省临床实验室凝血试验室内质控现状。方法采用信函的方式,对室内质控的质控物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2012年8月及累积室内质控结果、质控规则等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回报实验室数为119家,回报率为47.79%,其中采用1个水平质控物的有59家,2个水平质控物的有58家,3个水平质控物的有2家;使用单个控制规则判断是否失控的有20家,使用多规则控制方法的有61家,38家未填写质控规则;PT、APTT、FIB室内质控结果精密度分别不超过3.75%、3.75%、5%的实验室不足半数。结论本省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医学检验室内质控尚未做到日常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作者:贺葵阳;万本愿;吴茂红;姜青龙;李新善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胆碱酯酶室间质评成绩不通过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本实验室参加广东省室间质评时胆碱酯酶成绩不通过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方法将5份室间质评血清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不同倍数后再次测定,并计算与靶值的偏倚。结果除2号质评血清外,其余均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倚,且该偏倚随着稀释倍数的递增而减少。结论用于室间质评的4份血清中含有抑制该厂家胆碱酯酶试剂活性的成分,该抑制作用可通过生理盐水稀释减轻和消除。

    作者:李丽;钟日辉;叶竟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心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查找与管理措施

    心内科患者的病情来势凶猛,通常具有多变性、突变性的特点[1-2]。所以建立一套针对护理安全隐患的护理管理措施势在必行,本文将本院心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与其对应的护理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杨玉玲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血浆 D-二聚体检测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作者:于桥爱;唐宁;严提珍;韦海春;刘岩;高干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O ct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宫颈癌细胞中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Oct4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宫颈癌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 Oct4的表达及 PCR检测所有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 DNA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Oct4阳性表达率为90%(18/20),CIN中为50%,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相比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宫颈癌组织中Oct4的表达不仅与其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 H PV感染也有关,表现为 HPV16/18 DNA阳性个体中Oct4阳性率高,而 HPV16/18 DNA阴性个体中Oct4阳性率低。结论联合检测Oct4和高危型 HPV DNA可作为宫颈癌一个敏感性、特异性的标志和治疗靶点。

    作者:黄平;黄慧;李蓉;陈光元;敬宗玉;谢家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2010~2012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监测

    目的了解2010~201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征和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临床送检的标本分离鉴定,检出556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体外对多数抗菌药物呈现较高水平耐药并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上升为显著,但2012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2011年相比略有下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较多,对所测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占检出总数的41.7%。结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并呈上升趋势,开展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冬梅;齐宏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血糖波动及血管新生与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及外周血丙二醛(MDA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祖细胞(EPCs)在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LL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 T2DM 合并 LLA的患者为LLA组,40例T2DM排除LLA的患者为DM组及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动态血糖检测,测定外周血MDA、bFGF、EPCs ,评价下肢血管病变程度,LLA组再根据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分为达标组和非达标组,达标组再分为血糖波动值(MAGE)升高组和MAGE正常组。结果 LLA组、DM 组和对照组MAGE、MDA、bFGF、EP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LA组和DM 组MAGE、MDA、bFGF、EP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和非达标组亚组MAGE、MDA、bFGF、EPCs及病变程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GE升高组和MAGE正常组MDA、bFGF、EP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尤其是血糖波动诱导的氧化应激与血管新生异常密切相关,在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应加强对血糖波动的控制。

    作者:常俊佩;辛宁;刘瞐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分泌物中细胞因子与分娩发动时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分泌物中细胞因子与分娩发动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合川区人民医院妇产科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分娩的90例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宫颈分泌物及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据破膜后分娩发动时间小于24 h、>24 h分为A组和B组,比较不同分娩发动时间孕妇宫颈分泌物及血清中的IL-6和IL-8水平。结果 A组患者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孕妇宫颈管内口及阴道后穹窿分泌物IL-6和IL-8水平能够早期预测胎膜早破与分娩发动时间的关系。

    作者:刘洋铭;董晓静;周亚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试剂对总胆汁酸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三酰甘油(TG)与总胆固醇(TC)试剂对血清总胆汁酸(TBA)检测结果的影响及解决办法。方法收集健康体检者标本血清10份,分别使用两种方法测定血清TBA的含量。第一种方法分别在血清中加入少量的TG和TC ,然后再测定血清TBA的含量。第二种方法则在血清中加入少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然后测定血清TBA含量。后再对TC和 TG试剂进行同样的TBA含量的测定。结果加入少量生理盐水的10份血清标本的 TBA结果均值为7.2μmol/L ;而分别加入少量 TG和 TC的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均值分别为13.5μmol/L 和14.3μmol/L ,这两种方法测定所得的TBA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和 TG试剂中也测出含有TBA。结论通过特殊清洗液的清洗,可以有效减少TG与TC试剂对TBA值检测的影响。

    作者:张翠莉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目标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体会

    如何建立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机制,本院护理部提出“两知道、两不让”的管理目标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本科通过6个月的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便贞;赵玉英;张香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艰难梭菌感染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艰难梭菌(C d )是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能引起伪膜性肠炎等感染性疾病(CDI)。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NAP1/027克隆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CDI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在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相继导致医院内及社区流行,已被公认为发达国家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1]。住院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可杀灭肠道内敏感细菌,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Cd过度生长并释放毒素,与CDI密切相关的毒素包括T cdA和T cdB。美国感染病协会2010年版的CDI诊断标准包括:(1)有腹泻症状,24 h内排未成形便大于或等于3次;(2)大多数患者近8周内使用过抗生素;(3)粪便中检出产毒型Cd或Cd毒素,或结肠镜检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伪膜性肠炎[2]。其中腹泻症状与抗生素使用为非特异指标;病理学检查为有创操作,不适于常规开展。因此,准确、快速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对CDI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CDI检测方法种类较多,它们各自有优势和局限性,本文对CDI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晓月(综述);黄磊(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37例脑梗死患者和133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 Hcy水平。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患者分成轻、中、重3组,并分析各组 H cy水平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 H cy 水平为(21.39±9.02)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4±3.11)μmol/L ,且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其轻、中度组 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 r=0.569,P<0.01和 r=0.604,P<0.01);而重度组 H 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相关性( r=0.037,P>0.05)。结论 H cy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季雄娟;陆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家庭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家庭内的感染情况并找出可能的传播途径。方法采用13 C呼气试验对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行 H p感染检测的患者893例,找出不同年龄段儿童 H p的感染率;随机抽取其中389例儿童的父/母同时行13 C呼气试验,比较父/母 H p感染与儿童 H p感染有无相关性。结果13 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显示,Hp感染率1.9~3.5岁达21.2%,3.6~6.5岁增至43.6%,6.6~12.0岁增至47.8%,12.1~16.0岁时感染率维持在52.4%;父/母 H p检测阳性率为63.5%。父/母 H p检测阳性时,儿童 H p感染率为84.61%;父/母 H p检测阴性时,儿童H p感染率为44.3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2, P<0.01)。结论儿童 Hp感染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呈上升趋势,Hp阳性父/母的儿童更易被 Hp感染,Hp传播呈家庭聚集现象。

    作者:丁春生;王靖;李秋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纤维桩核冠修复牙体严重缺损的临床表现

    目的分析纤维桩核冠修复牙体严重缺损病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口腔科收治的80例患者,患牙为85颗,上下颌第一磨牙严重缺损,需经桩核冠修复后牙残冠。X片观察所有患牙修复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牙修复治疗后,无明显临床症状,X片可见根尖低密度阴影直径不超过2 mm ,牙根长度大于牙冠长度。结论纤维桩核冠修复牙体严重缺损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伟;徐佳瑛;杨丽丽;金雪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药品临床安全使用与缺陷风险管理

    为了避免药源性事件发生,医院医务科、护理部和药剂科应共同加强临床安全用药与缺陷风险管理,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护理差错,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李宁;王群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放射疗法与两种药物混合液对瘢痕疙瘩术后防治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放射疗法、氟尿嘧啶(5-FU )与曲安奈德混合液两种方法对瘢痕疙瘩术后防治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放射疗法、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对126例瘢痕疙瘩术后的预防性治疗;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组(A组)65例,术后24 h内放射治疗1次,剂量为2~2.5 GY ,24~48 h内放射治疗1次,1周内再放射治疗1次,剂量均为2.5GY,总剂量7~9GY。如3个月后瘢痕疙瘩术后有复发的症状,再加1次放疗,每次剂量一样。瘢痕疙瘩术后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治疗组(B组)61例,用5-FU与曲安奈德混合液局部注射伤口两侧边缘0.3~0.5cm的真皮及皮下组织,其浓度为0.10~0.25mL/L,每2周1次,连续2个月后改为每4周1次,连续应用4个月,整个疗程为6个月。结果随访6~12个月,A组治愈率83.08%,B组治愈率59.02%,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复发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黄新;邹邕;刘良;韦昌延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在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松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高危人群、临床上怀疑 H IV感染的患者分别应用ELISA及胶体金法进行HIV抗体的检测,并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ELISA复查,阳性51例,阳性率为98.09%,特异性为98.07%,敏感性为86.15%;胶体金法复查阳性47例,阳性率为90.38%,特异性为78.96%,敏感性为76.15%;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可明确诊断高危 H IV感染人群,是目前临床上快速筛查 H IV感染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才俊;黄代龙;胡伦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颈椎病的患者80例,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X-Ray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 T )、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这5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都在90%以上,同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像各有不同,X线平片检查适用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检查,CT 和MRI检查都适用于脊髓型的颈椎病检查,CTA和MRA检查更适用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检查。另外还发现针对食道压迫型的颈椎病检查可以采用X线平片检查结合食道造影。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治疗。

    作者:陈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健康成人血清类风湿因子参考范围调查

    目的建立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健康成人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的参考范围。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317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的含量;采用百分位数法计算其参考值范围。结果健康成人男性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为(21.60±2.70)U/mL ,高于女性的(20.65±2.10)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6,P<0.01)。健康成人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与年龄无关( H=4.656,P>0.05);男性健康成人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的参考范围为0~25 U/m L ,女性为0~24 U/mL。结论健康成人血清类风湿因子的含量与性别相关,与年龄无关,其参考范围的确定可为临床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余飞;卢小岚;蒋文军;何兰;张国元;凡瞿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