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186例牙周病患者矫治的临床观察

尚代文

关键词:牙周病, 正畸治疗, 牙(牙合)畸形
摘要:目的 探讨牙周病伴牙(牙合)畸形的矫正治疗.方法 对186例轻、中度牙周病前期进行牙周病治疗,然后再进行方丝弓、直丝弓固定矫治.结果 186例牙周病伴牙(牙合)畸形患者经矫治后获满意效果181例,无效及失效5例.结论 对牙周病患者应早期治疗,预防更为重要,应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意识,并积极矫正牙(牙合)畸形.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2005~2007年某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从48.1%升至68.9%,升幅达11.1%和20.8%.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哌拉西林耐药率有下降趋势,从22.2%降至15.6%.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物保持较好的敏感性,但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于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20005和2006年的统计结果,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计划地连续监测.

    作者:潘爱平;张梅香;周中卫;杨云霞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42例腹腔镜隐睾下降固定术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隐睾的方法及其价值.方法 先天性隐睾右侧25例,左侧12例,双侧5例,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42例手术均成功,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平均时间30 min,住院时间3~4 d.随访长半年,术后一般效果满意.结论 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手术可行,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手术费用较低,手术耗材少,无术后并发症.腹腔镜技术对不同类型的隐睾治疗方面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何荣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73例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微量清蛋白检测分析

    于B组和健康对照组(F=8.535,P=0.005;F=7.952,P=0.006);B组与健康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59,P=0.080);2型糖尿病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778,P<0.01).结论 检测尿微量清蛋白是诊断糖尿病早期肾脏微血管病变的敏感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对2型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病情的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曹阳;熊将军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对2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及相关文献的复习. 结果在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危及生命,需高度重视.近年的研究认为,肝素可以通过免疫机制使血小板减少.结论 在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时应警惕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出现需要及时停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并对症处理.

    作者:袁斌;郭晓丽;李斓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1 187例孕产妇梅毒、HIV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孕产妇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1 187例孕产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IV,用凝集法检测梅毒,如确证试验阳性者视为感染个案.结果 对2007~2008年孕期门诊建卡产前检查和临产住院检查者分组调查,梅毒的感染率为0.22%和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感染仅发现1例.结论 加强怀孕期间性传播疾病的检查意识,对减低新生儿感染率起着积极作用.

    作者:黄湘宁;郑春苏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对186例牙周病患者矫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牙周病伴牙(牙合)畸形的矫正治疗.方法 对186例轻、中度牙周病前期进行牙周病治疗,然后再进行方丝弓、直丝弓固定矫治.结果 186例牙周病伴牙(牙合)畸形患者经矫治后获满意效果181例,无效及失效5例.结论 对牙周病患者应早期治疗,预防更为重要,应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意识,并积极矫正牙(牙合)畸形.

    作者:尚代文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患儿内分泌激素检测与分析

    ,部分或完全缺乏者为5例(38.46%);10例受检TgAb、TPOAb的TS患儿中阳性结果为3例(30%).结论 性腺激素、甲状腺功能及GH等检测对了解TS患儿内分泌功能变化非常重要,另外,对TS患儿还要注意追踪和观察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病情况.

    作者:郑素平;马步军;曾志伟;李正秋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骨髓坏死的实验室检查及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骨髓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骨髓坏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总结.结果 7例患者中1例原发病灶不明,1例由药物引起,其余5例原发病均为恶性疾病.7例患者均以骨髓坏死为首要表现,以骨痛和发热为主要表现,进行性贫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定,骨髓涂片可以见到典型的坏死改变.结论 骨髓坏死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行骨髓检查.

    作者:张景茹;吕颖赟;刘莉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自动化仪器在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中的应用

    义(P>0.05).结论 DiasaysR/S2003尿沉渣定量分析工作站可代替人工计数方法用于浆膜腔积液中的细胞检测,而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KX-21血细胞分析仪均不能完全代替.

    作者:李志方;索朗卓玛;林敏;雷秀霞;冯桂玲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成都市新都区自然人群HBV感染情况分析

    本地区HBV感染率较高,应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贯彻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加强对患者和病原携带者的管理,降低HBV感染率.

    作者:陈华根;刘冰;陈宇宁;宋强;黄学斌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脊柱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

    随访时下降为26.0±9.8(t=12.54,P<0.01).症状改善明显,优9例,良2例,可1例;综合评价标准优良率93.7%.随访时椎间融合11例,未见影像学融合1例,植入物无移位,未发现断钉现象.结论 对合并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单枚Cage置入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融合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战立;常山;刘月明;唐曦;张弘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2 862例孕妇TORCH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

    作者:邱群芳;陈明艳;魏玉娥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膀胱功能及肠蠕动的影响

    目的 比较剖宫产术后镇痛对手术后膀胱收缩功能及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50例剖宫产患者,按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125例)、观察组(125例);对照组按术后需要肌注哌替啶50 mg,观察组按0.25%布比卡因8 mL+吗啡2 mg椎管内注入.观察术后24、48、72 h内肛门排气情况及拔尿管后2、4、6 h内排尿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排尿及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行硬膜外镇痛,能促进膀胱收缩及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卫徐萍;朱白丽;姚玉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形式探讨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健康教育形式.方法 自制调查表对147例住院精神病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成3组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1个月,A组集体教育64例,B组以小组形式45例,C组单个形式38例,完成健康教育后1个月比较3种健康教育效果,资料经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的疾病知识;单个形式优于集体和小组形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住院精神病合并T2DM患者开展单个形式的健康教育效果好.

    作者:杨应菊;李天萍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2 084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白带常规的筛查项目.

    作者:隋静;李云芳;陈维萍;王珊珊;徐龙强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炎性反应因子IL-1β、TNF-α的临床研究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患者血浆IL-1β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IL-1β与TNF-α无显著相关性(P>0.05).急性脑梗死组IL-1β、TNF-α与同型半胱氨酸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炎性反应过程,急性发病后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增高可能是炎性反应的促发因素.

    作者:郑容;郑红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05).结论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和下腹pfannenstial横切口剖宫产术,说明本科室对新式剖宫产术式的改进是适宜的.

    作者:刘茜;陈静;卓华丽;靳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化学特征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陆银宝;李红林;马君余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两种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模式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缓激肽释放酶表达的比较

    本低.

    作者:闻新棉;胡成进;陈英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恶性淋巴瘤脊髓骨髓转移1例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病变.在中国其发病年龄曲线高峰在40岁左右;淋巴瘤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滤泡型比较少见,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与EB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电离辐射及遗传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与体征是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脾肿大等.非霍奇金淋巴瘤易侵犯咽喉、皮肤、骨髓、眼球等部位[1-3],本文作者发现1例恶性淋巴瘤脊髓、骨髓转移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比芬 刊期: 2009年第17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