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维药结合从脾论治糖尿病30例分析

赵翡翠;聂继红;李杰

关键词:维药, 从脾论治, 糖尿病, 内分泌, 重要病机, 阴虚燥热, 胃肠系统, 痰湿, 中医, 证明, 胰脏, 血瘀, 消渴, 气虚, 脾胃, 科学, 近代, 范畴, 反馈, 辨证
摘要: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病机历代遵从阴虚燥热之说,及至近代,虽有气虚、血瘀之说,但未破阴虚为病之藩篱,因而辨证避“痰湿”,论治恶“清化”。笔者认为痰湿挟瘀为糖尿病之重要病机。同时,现代科学已证明,胃肠系统内分泌与胰脏内分泌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存在着相互的反馈影响。因此,在辨治上重视脾胃,提出“从脾论治”的观点。……
新疆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

    笔者自1997年1月以来,采用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符合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中的诊断标准。女48岁,男2例;年龄30~40岁,平均35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4年;双侧乳房有肿块者30例;一侧乳房有肿块者20例。临床表现:乳房肿块、胀痛,伴有胸闷胁……

    作者:张运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18例临床分析

    本文分析1998年1月~2000年12月有完整资料的2型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18例,对其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切口愈合率100%。体会:中西医联合治疗比以往的单纯西医治疗,既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又能促进手术切口早日愈合。

    作者:樊永栋;周冬梅;刘忠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痰瘀同治”治疗高脂血症的体会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较常见的一种脂质代谢紊乱综合征,祖国医学文献虽无血脂的概念,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脂膏的认识,如《灵枢·卫气失常论》:“人有脂、有膏、有肉”;张景岳也指出:“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于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津为血。”故可认为:膏脂源于水谷精微,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补脑髓,润肌肤等作用,是人体化……

    作者:吴致安;王晓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生姜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概况

    生姜Zingiber offieinale(willd.)Rosc。为常用中药,也是常见的食物调料。在我国,食姜已有3000年的历史。春秋时,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就主张:“每食不撤姜。”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每日都应该吃姜。《神农本草经》说:“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这大概就是孔子食姜以养生的原因了。……

    作者:薛海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谈“蛰”

    “蛰”字涵义的延伸在中医学的预防、医疗及生命科学的认识中均有广泛涉及。从一般意义上的肾主垫论及五脏蛰,由蛰之义引发藏之论,即蛰对人体生命起伏有积极意义。由蛰精论及蛰神,进一步探讨其在养生中的意义,及失其蛰产生的病理状态。后谈及如何做好蛰。

    作者:孙红友;刘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滑石组方变化浅析

    滑石作为药物,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东汉末年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已将滑石收入,论其功效“主身热泄辟,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论滑石能“疗黄疸、脚气、吐血、呕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现代药学分析,滑石的主要成份为硅酸镁、氧化铝、氧化锌等,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内服能保护肠壁肠粘膜,……

    作者:王建国;杨志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桂枝汤治疗产后便秘体会

    某些疾病与所用的方药之间,从表面上来看,似有离经叛道之嫌,根本不能治疗相应的病。但仔细分析病机与方药所主治病症之间却有内在密切的联系。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略有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温玉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医务工作者职业性HIV感染的预防

    新疆是爱滋病的高发地区,爱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唾液、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可分离出HIV。目前,为爱滋病病人或HIV阳性的其他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感染医务人员的报告虽然不多,但确有发生,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职业性感染HIV的发生。……

    作者:马建萍;马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把知识管理融入中医医院管理的理论探讨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正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成为组织竞争力的源泉,旧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知识成为新阶段管理的主题。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医院,尤其是中医医院面临着知识……

    作者:马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香没药的临床应用体会

    乳香和没药同为活血去瘀药。乳香为橄榄科小乔木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性辛温、味苦,归心肝脾经;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myrrha Engl,或其他同属植物茎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性平、味苦,归心肝脾经。乳香和没药的功效均为:活血止痛,消肿……

    作者:周桂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气血两清汤”配合“四合一膏”治疗银屑病进行期53例

    应用“气血两清汤”配合“四合一膏”同治银屑病进行期53例。病例选择银屑病进行期。结果本组中2~3周临床痊愈者9例,4~8周临床痊愈者38例,治疗4周以上原发皮损消退,但不断有新出皮损者6例。结论:说明本方内服外擦,联合应用对治疗寻常型销屑病(进行期)者效果较好。

    作者:杨惠民;李晓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西医药对本病尚无满意的疗法,中医药对此病的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从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温针灸治疗被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9例,女11例;年龄小22岁,大60岁;病程短半年,长23年。……

    作者:刘兴;孙月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除皮肤表现外,神经痛是其主要症状,有些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在皮损消退后,易遗留疱疹后神经痛,以往临床一般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对症处理、局部理疗等治疗,皮肤破损已经愈合,但疼痛留连在皮肤色素部位,有很多疼痛点,轻微碰触,都会引起剧烈的……

    作者:侯方;徐世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习惯性流产的治疗体会

    习惯性流产又称滑胎,数堕胎,是妇科疾病之一。《医宗金鉴》日:“小产堕胎亦自有别。五、七月已成形象者名为小产,三月未成形象者谓之堕胎。以上小产堕胎皆出有因。若胎三、五、七月,复无故而胎自堕,至下次受孕亦复如是,数之堕胎,则谓之滑胎”。根据历代医家治疗滑胎之经验,笔者多年临床以培脾补肾法为主,治疗习惯性流产,往往取得满……

    作者:张玉萍;王荣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病从肾虚血瘀论治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针对诸多老年病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及观察,发现许多老年患者临床多表现有头晕、头昏、健忘、腰酸、腿软、耳鸣、疲乏易倦,不耐久劳,夜尿多、尿后余沥未尽,性欲减退等一系列肾虚之象。……

    作者:韩荣;郭静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益气养阴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

    笔者自1995~2000年对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自拟方益气养阴汤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而转中医科治疗。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0~60岁;病程均在2~8年以上。全部病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丁月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枸杞子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其主要成份有甜菜碱(betaine)、枸杞多糖(Polysaccharide of Lycium barbarum)和莨菪亭(scopoletin)等。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效。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枸杞提取物特别是枸……

    作者:聂继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双黄连粉针外治脓皮病39例

    脓皮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类疾病,笔者用双黄连粉外敷治疗39例,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9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3~65岁;病程短3天,长20天;皮损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糜烂等,所有病例均符合脓皮病诊断标准。……

    作者:张小可;铁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DPN37例。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17.5%;治疗组总有效率94.4%,显效率44.4%。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DPN有较好疗效。

    作者:何涛;郝拥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疾病诊疗模式探讨

    1 诊断疾病的模式 1.1 思维模式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主要源于自然界和人体处在反应的大量周密观察,即通过望、闻、问、切将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推测机体的内在病变,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从而对疾病作出证候的判断,这种“以表知里”、“司外揣内”、整体的、宏观的、联系的、动态变化的全过程的综合分析认识疾病的方法,正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思维特点。……

    作者:徐兆堂;涂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新疆中医药杂志

新疆中医药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