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董小玲
1 病症特点眩晕是指头目晕眩,轻重不一,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头部昏沉,或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至扑倒,或兼目涩耳鸣,腰膝酸软或胸闷、恶心,急躁易怒等,可突然起病,也可逐渐加重.
作者:杨建梅;刘杨;刘改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等新形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医医院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医院发展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本单位开展的改革实践,就中医医院的改革发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作者:王向松;王桂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中医辨证施灸治疗肝肾阴虚及痰湿瘀阻两型高血压病,对其降压疗效进行评价,并对其降压机理作初步探讨.方法:将患者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10-01实施)分为肝肾阴虚型(灸关元、涌泉、足三里)、痰湿瘀阻型(灸百会、神阙、足三里),经过10天治疗后,测量血压,并测定血浆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及肾素活性(PRA).结果:肝肾阴虚型、痰湿瘀阻型其总体收缩压、舒张压在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但肝肾阴虚型与痰湿瘀阻型之间比较收缩压与舒张压无差异(P>0.05),各检测指标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及肾素活性(PRA).除肝肾阴虚型的肾素含量在治疗前后有差别外,其余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差异(P>0.05).结论:辨证施灸治疗高血压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及肾素活性(PRA)在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考虑此结果由于疗程设置所致.
作者:任宇丁;张欣;夏敏;彭伟;米勇;李永凯;郝伟;刘玉萍;韦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一般资料1.1采集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女38例,男12例;年龄大68岁,小为43岁;病程长为2年,短1周,平均病程1年.
作者:才华;尹改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从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血气分析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问世以来,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案患者女性,23岁,因“反复咳嗽,咳痰4月,加重1周”以“支气管炎”收住。查体:血压13.3/9.33kPa;神志清;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浮肿;胸片结果示:支气管炎。
作者:陈建萍;陈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例选择根据中医辨证属络病者,其诊断要点为:(1)病变部位固定;(2)出现明显的痰瘀胶固络脉症状(参考1988年国际血症研究会议参考标准);(3)表现为局限性经络异常呈持续状态如痛、酸、胀、麻等;(4)有直接络脉损伤史或慢性病史.
作者:曾斌芳;彭万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淋症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好发于女性,以小便频急、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诸病源候论》说:“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热淋者,三焦有热,湿搏于肾……”明确指出了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并论述了两者的关系,阐明了症状发生的机理。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昔日余初入临床,曾治一年逾五旬之妇人,因咽喉肿痛就诊。查其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于是方用金银花、连翘、射干、马勃、板蓝根、山豆根、桔梗等清热之品。药3剂后,自诉咽痛大减。
作者:韩荣;戴海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青龙汤是《金匮要略》治疗“支饮”的主要方剂,迄今为止仍被临床沿用。近年来,随着对经方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该方药治疗肺系疾病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为了探讨小青龙汤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规律,笔者对国内近年来应用小青龙汤治疗肺系疾病的概况作一评述。
作者:王雪飞;代红燕;庞辉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提高Vc片的抗氧化性,延缓其变色出现的时间。方法:利用聚维酮(K30)有良好的成膜性等诸多优点选择其作为Vc片的粘合剂。结果:经过正交试验,与淀粉浆相比,聚维酮(K30)浆有明显延缓Vc片氧化的作用。
作者:余亚杰;来海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眼底出血与高血压病临床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3年2月收治15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病例,找出糖尿病眼底出血与高血压病临床关系.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继发眼底出血病例中,其出血诱因及疗效与高血压病控制好坏有明显关系.结论:高血压病是糖尿病眼底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沈迅;刘世情;韩敬力;杨春梅;吴军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导师张绚邦教授,浙江桐乡人,自幼熟读医书,广闻博览,勤学精思,博学多才。1956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首届学习,曾先后师从当代江南名医“孟河学派”之一的丁甘仁前辈传人张伯臾、程门雪老师以及“伤寒名家”金伯川传人刘鹤一老师,既承伤寒深厚凝重之旨,又得温病时方轻灵纤巧之秘,继而除伤寒温病学派原有的门户之见,以临证实践为依据,推陈出新。
作者:王晓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多年来辨证治疗顽固型荨麻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风寒束表型寒邪束于肌表,内侵经脉,郁而化热,壅滞于经脉之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已受阻而致出现身痒瘾疹,以晚间为甚,抓后更加明显,并伴有恶寒、低热,胸闷气短、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治宜解表散寒、调和营卫。
作者:崔闫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2001年初至今,笔者采用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治疗骨折病人失眠6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均为骨折住院病人,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小15岁,大70岁;股骨干骨折38例,胫腓骨骨折20例;病程短3天,长15天.
作者:王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组成:葶苈子3g,牛蒡子、炙橘红、炒杏仁、莱菔子各6g,炙苏子、川贝母各4.5g,大枣(去核)5枚。制用法:共研粗末(不研亦可),为1岁小儿用量,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60mL,分3次温服。
作者:李维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在十余年的针灸临床带教工作中,注意到一种现象:临床教学实践中,实习学生非常盲目。对于如何将所学的中西医知识有机地结合并应用于临床的诊疗活动中,他们往往习惯于对一种疾病分别用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去认识、诊断,一面做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医师,另一面又扮成一个西医大夫,治疗上用一根针、哪痛扎哪,学得好些的同学再结合辨证取穴,倒也能解决点临床问题。
作者:夏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病例及分组:所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0例,男98例,女42例;年龄14~32岁,平均年龄21.62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56年;根据Pllsbury分类法:Ⅰ度27例,Ⅱ度85例,Ⅲ度20例,Ⅳ度8例.
作者:张玲;袁永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生长期人工种植甘草中甘草酸等指标进行了跟踪测定,以此探讨甘草人工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条件.
作者:贾晓光;倪慧;波拉提·马卡比力;文浩;王国福;白源旭;田国强;马兆礼;徐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用针刀治疗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在15~61岁之间;病程半年~3年.
作者:仇留喜;刘晓红;杨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