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晓静;方锐;杨东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病加速流行,其危害日甚,日益引起医学界重视.目前认为肥胖症大致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类,前者是因肥胖而导致病态,后者是因疾病继发肥胖.
作者:白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药熏洗法是中医治疗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瑰宝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方锐;吕发明;艾克巴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大黄(庶虫)虫丸自东汉医圣张仲景始创以降,临床应用多遵仲景创方旨意,但在治疗病证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似欠发扬广大.且因方中攻坚破瘀之峻猛药物之故,使不少医家畏其弊端而不能放胆使用.
作者:张彩宁;强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笔者在临床上利用盘腿法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中后期内外成角畸形16例,取得明显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陈建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刺五加是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s Septemlobus (thunb)Koidz]的根或根皮,民间用于清热解毒,治痔疮及治跌打损伤.近年研究表明,刺五加具有平补肝肾、益精壮骨、祛风除湿强壮,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脑栓塞,增强免疫功能等[1].
作者:李芙蓉;吕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笔者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跟骨骨刺57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刘江杰;田玉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食道癌的早期手术根治,是延长患者生命的方法之一.而手术前后为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将有直接影响.鉴此,笔者将32例食道癌手术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指导、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作者:施瑞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医院校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国情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吴素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金洪元教授从医40多年,中医学术造诣深厚,擅长肝肾、消化等系统疾病,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风格.笔者跟随金教授门诊学习1年,深受启迪,现将学习其治疗紫癜性肾炎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温玉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素问>乃经典医著,补泻为中医常法,治疗时容不得半点差谬.本文想就唐代注解大家王冰在<素问>中一处误注补泻,强调校勘学中的理校法在中医文献教研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广防己与防己二药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一书,祛风湿药类防己[1]项下.功效云:祛风湿,止痛,利水.应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腹水、脚气浮肿.
作者:王宝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999年新修订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既坚持了病案作为医疗文件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法律性,又突出了中医病案特点,强化了临床医师基本功的训练,且便于行政管理,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有利于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具体体会有四点.
作者:姜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2000年4月~2001年12月,笔者通过对本地区部分单位(如机关、学校、幼儿园)的专病普查及门诊就诊者共计2000例,对其中60例乳痛者经乳痛方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冯依娜;王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闭经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患他病使然,当为虚证;继发则为后天失养,情志郁结,劳倦内伤,外感六淫,其证可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作者:朱丽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医辨证治疗便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院外科于1992~1995年共收治便秘患者128例,现将辨证施护的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张新平;郭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筋骨愈合灵是我院骨科研制的纯中药软膏制剂,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等功效,适用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骨折及骨不连、迟延愈合等病症,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较好.
作者:曹际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产科常见的手术,目的在于避免严重会阴裂伤,可以缩短第二产程,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
作者:周振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和法在治法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就和法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运用和法方剂提供思路.
作者:时乐;吴晓琦;李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参考近6年来有关文献,对中医药治疗阳痿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灸疗法、外治法等进行综述.认为目前中医药对阳痿的治疗存在诊疗标准的不统一,部分临床研究缺乏科学性,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等问题.
作者:杨洪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笔者常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运用于临床,幸中者亦颇不鲜,兹举数例,略述体会.
作者:凯斯尔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