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熏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2例观察

张红霞;张红毅

关键词:中药, 熏洗治疗, 熏洗疗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方法, 医学传统, 药物煎液, 舒筋通络, 皮肤, 外治, 热力, 机体, 患者, 发汗
摘要:中药熏洗疗法是祖国医学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内证外治,由内透表,舒筋通络,发汗而不伤营卫的疗法.它利用药物煎液,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洗,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而达到治疗目的.我科对7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熏洗疗法,取得良好效果.
新疆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寓纠风工作于医院科学管理中,打造新疆中高层次的中医名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同时冠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名医名方研究开发中心、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等五块牌子.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单位和中医学术龙头单位.

    作者:战善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外科的临床教学工作体会

    中西医结合是我院办院方向,同时也是我院办院特色.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中西医结合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一个好医生,一位名医的成长,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临床实习相当于孵化器作用,医生的很多品质都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如爱心、责任心、敬业精神、专业兴趣等.因此,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高尚的人品,同时,还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我们深深体会到临床带教对一位好医生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教学的工作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邓明飞;段绍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药通疗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症,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缺血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其中以神经根型为多见.笔者采用中药通疗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疗效确切.报告如下.

    作者:赵新芳;张俊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谈医药代表对医院医疗活动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党中央适时地提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步署,这给西部的医药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伴随医药市场进一步发展,医药代表应运而生,各医药企业纷纷派出自己的医药代表深入到各医疗机构,他们的出现,正逐渐地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活动.

    作者:魏晓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藏药七十味珍珠丸的研究进展

    七十味珍珠丸,藏译音为然那桑培(Rannasangpei,简称RNSP),是藏药中有代表性的名贵珍宝藏成药之一.由藏医南方学派代表人物苏喀巴·年尼多杰于十五世纪中叶研制而成,十八世纪被名医葛玛·额勒丹增收载于<药方集万部>中,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药.

    作者:巴依斯合林;胡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痰瘀同治治疗血管性痴呆

    提出痰瘀同治治疗血管性痴呆,探究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为痰瘀互阻于脑窍,髓海不足,痰瘀互阻证,以补肾益髓、化痰通络为法;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证,以豁痰祛瘀、通络开窍为法;脾肾阳虚,痰瘀阻窍证,以温补脾肾、开窍豁痰通络为法,并配合针灸、康复、心理、护理等治疗.

    作者:王静;热孜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金匮要略》本科教学方法研究之浅得

    对<金匮要略>本科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通讲法为基础;以精讲法为重点;以合讲法为辅助;以演讲法为发挥.通过教学法的改革研究,充分阐释仲景高度的辨证论治水平,重要的治略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王存芬;史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概况

    双黄连注射剂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制成的纯中药制剂,有注射液和粉针两种.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等作用,常被应用于病毒、细菌感染所致的多种疾病,同时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机能.近年来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现概述如下.

    作者:刘军;徐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行注射胰岛素相关问题的调查及指导

    临床应用胰岛素以来,在剂型、使用方法、给药形式及注射装置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在使用该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本文就胰岛素自行注射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与指导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初秋英;马丽萍;刘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折后骨痂中VEGF的表达

    目的:观察骨折愈合过程骨痂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 E G F)的蛋白表达,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V E G F的表达规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时期骨痂组织中V E G F表达及变化.结果:骨折3周左右骨痂中VEGF表达量较高.结论:VEGF参与了骨折修复过程.

    作者:贾勇;关玉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西药配伍治疗踝关节扭伤32例

    踝关节扭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一种急性软组织损伤病.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治疗32例病人.报道如下.

    作者:姜晓燕;黄士文;江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参七珀散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岳美中老中医创立的参七珀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是多年来共认的好方剂.笔者1998年以来用参七珀散与地奥心血康治疗冠心病92例,进行疗效比较,经临床观察认为岳老的参七珀散治疗冠心病在临床症状的好转和心电图的恢复方面均优于地奥心血康.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祁生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卓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我院药剂科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在医院的作用也愈加突显.我院于2002年11月就建成了局域网,并启用了新疆卓越医院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使我院的药剂科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现就新疆卓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我院药剂科的应用情况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任晓辉;周冠群;李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澳大利亚中草药现状及机遇

    据WHO统计,目前全球有40亿人口使用中草药来治病,几乎占了全世界人口的70%~80%!而<哈佛商业评论>日前预测,中草药产业将是未来20年重要的四大产业之一,国际医学统计年报估计,2006年市场产值将突破350亿美元.

    作者:张晓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用正交试验优选良附颗粒提取工艺

    目的:用正交试验优选良附颗粒.方法:选定提取溶剂的浓度,漉液的收集及渗漉速度作为考察因素,以黄酮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选L9(3)4进行实验.结果:各因素对良附颗粒提取工艺的影响A>B>C,方差分析表明乙醇的浓度对黄酮含量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意义.提取工艺佳条件为A3B3C3.

    作者:李新芳;侯晨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度直肠脱垂(Ⅲ度)的护理

    直肠脱垂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在肛肠疾病中发病率占0.4%~2.1%,其常见症状有直肠脱出、分泌物增加、坠胀和疼痛、排便紊乱等,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烦恼和痛苦.我院通过对1例重度完全直肠脱垂的患者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何新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血压病的社区预防及干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2年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本辖区高血压病人及高危人群,进行宣教及预防干预,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刘辉;杨金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学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重要载体.在当今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入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过程中,全面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临床见习与实习是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医院肩负着繁重的医疗任务,教学工作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学生由课堂转入到临床,环境及学习方法随之改变,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这些变化,提高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临床科室思考和总结.骨科在外科系统及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本身具有内容繁多、概念抽象、专业性强等特点,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积极性不高,若教师不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作者:陈平波;吕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麝香鉴定之不足

    本文对名贵中药材麝香中天然麝香酮与人工麝香酮的鉴别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药教材等著作中对麝香形态、鉴别的描述与实践经验的比较研究,提出现行的麝香鉴定标准中缺乏区分天然麝香酮与合成麝香酮的方法,应补充之.

    作者:樊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槌果藤实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耐缺氧、抗疲劳及耐低温作用的影响

    日的:研究槌果藤实的耐缺氧、抗疲劳及耐低温作用.方法:采用常压耐缺氧、游泳法和耐低温方法.结果:槌果藤实可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并延长小鼠游泳持续时间;明显提高耐寒能力.结论:槌果藤实具有明显的耐缺氧、抗疲劳及耐低温作用.

    作者:阿布拉海提·阿布都拉;阿力木江·阿吾提;阿孜古力·色依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新疆中医药杂志

新疆中医药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