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非;尹改珍
中药药剂学课堂教学管理是现代中药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现代中医药教育思想为指导,目的是贯彻并落实党和国家的中医药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质,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医药人才.中药药剂学课堂教学管理新观念旨在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为顺利实施并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创造必备条件,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供保障.
作者:刘波;王瑀;景玉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所谓药房托管,是指在医院药房产权和药房职工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医疗单位将药房委托给医药企业管理,受委托企业则须保证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药供应并将药房的药品收入按比例返还医疗单位.2001年,广西柳州中医院把医院的药房交给三九管理,在全国首开药房托管先河.此后,国内又先后有广西、湖北、青海、广州、上海、新疆等省市众多医院尝试药房托管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对药房托管进行分析讨论以供参考.
作者:袁翠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 结肠炎的概念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起病多数缓慢,常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少数急骤,病程可分为持续性,呈慢性或发作期相交替的慢性经过,偶呈急性暴发.可引发肠狭窄、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结肠癌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常伴有消瘦乏力等,有的患者还有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作者:王慧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串讲法,是医古文教学中基本的、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优势明显:即由于教师的专业性质、课前备课、以及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因此,课堂内容往往能够被讲解得充分透彻、重点突出.如果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课后再作必要的复习巩固,那么,良好的教学效果便不难取得.但不足之处也很突出,即这种方法往往以教师讲释为主,学生几乎总是只能听讲笔记,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长此以往,更会扼阻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未来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而,终会不利于我们这个时代要求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杨非;尹改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花粉症是对花粉过敏,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分速发相:鼻痒、阵发性喷嚏、清涕及迟发相:鼻塞、哮喘同时合并中枢症状:嗜睡、疲倦、关节痛等.新疆气候干燥,有利于抗原物飘散,每年8~9月份,该病门诊就诊率约达30%~40%,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治疗,提高治愈率,极为重要,其治疗包括如下几点.
作者:刘萍;谢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如何发展中医是摆在每一个现代中医面前的现实问题;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金洪元教授通过四十多年的反复实践与思考,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发展中医必要包容西医.
作者:彭万枫;张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做为新药临床试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Ⅱ期临床试验连接着临床前药效学实验及后继验证试验,其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以后临床试验、注册评审及上市后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目前中药Ⅱ期临床试验的现状,建议在中药Ⅱ期临床试验中,根据中医药的自身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及严谨的态度对试验药物的适应症范围、治疗剂量及疗程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深入的研究,以提高中药新药的开发质量和临床试验水平,并对研究方法提出一些简要的对应研究策略.
作者:吕安坤;薛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视网膜脱离系指视网膜与其外方的色素上皮相互分离,分为孔源性、渗出性、牵拉性三类.临床上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多见,手术多采用巩膜下放液、冷、电或光凝、玻璃体腔注气、硅胶海绵垫压及硅胶条环扎等方法.术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或因刺激迷走神经引发的全身不适症状.正确认识并观察视网膜脱离术后的各种反应,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和封闭裂口,视网膜复位有重要意义.我院眼科2000~2006年共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修复术26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新霞;蒋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或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药物治疗数天后,患儿虽临床控制症状,却仍反复咳嗽,肺部罗音不完全消失,甚至迁延时间较久.2005年9月~2006年5月,我院理疗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激光穴位照射辅助治疗小儿肺炎,临床观察50例,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的38例相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沈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苦豆子是豆科(Leguminosae)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干燥全草、根及种子,又名苦豆根、欧苦参、苦甘草(西北),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甘肃、西藏等省区,收载于《新疆中草药》[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维吾尔药志》(上)等.苦豆子性寒,味苦,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痢、止痛、祛风、杀虫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痢疾、疮疖、外伤化脓、湿疹、顽癣、滴虫及胃病等各种疾病,近年研究证明其具有抗癌、抗心率失常、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2].临床所使用的制剂有口服和注射液两类.
作者:刘军;熊元君;李勇;刘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体液学说是维吾尔医学(维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维医认识人体正常生理结构和异常病理变化的诠释工具.维医认为人体是由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黑胆质四种不同的体液构成的.各种体液分属不同的寒热属性,如胆液质体液属性干热,血液质体液属性湿热,粘液质体液属性湿寒,黑胆质体液属性干寒等.组成人体的各种体液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常的人体体液保持着结构和功能上的均衡状态.如果体液出现异常,无论是结构组织上,还是体液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均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作者:孟庆才;方锐;吕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它可伴随在疾病中,也可单一发生,其发病原因除与患者自身疾病有关外,也可能由心理、精神情绪、环境因素所致,顽固性失眠可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给病人带来长期痛苦.笔者自2005年6月~2006年4月用疏肝解郁的方法,治疗因各种压力、精神情绪因素所致失眠的90例患者,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作者:孙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从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其他疗法和实验研究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中医药研究情况,并提出了其中的几点不足之处.
作者:杨剑;李风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预防方法、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下肢创伤骨折病例随机分成A组、B组及C组,分别给予下肢静脉泵、当归四逆汤及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治疗,观察三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浆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同时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①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之差有显著性差异(P<0.01),C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腿周径之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中药组在改善大腿肿胀优于静脉泵组(P<0.05),在改善小腿肿胀优于速碧林组(P<0.05).②A组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B组和C组在治疗前后全血粘度低切、高切、血浆粘度、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三组DVT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能通过改善血液高凝、高粘状态,减轻下肢肿胀达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作者:王磊;吕发明;李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妇女病普查是关爱女性的一项保健工作.我州自1992年开展此项保健服务,十年来我们普及和宣传了妇女各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加强了广大妇女的防病治病意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我州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妇女所得到的卫生保健服务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解我州妇女的健康状况,了解妇女病的发病率,做好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工作,我院对全州109个单位6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进行了10年间的健康检查,并摸清疾病在我州的分布情况,制定有效预防措施,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依据,提高我州妇女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
作者:郝友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了解茶叶的药性作用,喝茶与作用于神经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作者:汪艳萍;侯加加;马惠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们自2003~2005年对33例结核性胸膜炎病人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WHO推荐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吾加巴特;耐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甲磺酸培氟沙星(商品名为倍福、奎诺酮类抗菌药)与冠心宁(主要成份丹参、川芎)之间存在配伍禁忌,报道如下.
作者:周苹;李梅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及其他中医临床各门学科的基础必修课.中等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及古代汉语知识较薄弱,所以在《中医学基础》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教学时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以致用;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综合考核.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人.
作者:陈玉萍;王存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筛选糖网康胶囊佳水提工艺条件.方法:以糖网康主要有效成份多糖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进行筛选.结果:优选出佳水提工艺为加15倍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1小时.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稳定.
作者:潘蓉;姜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