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陆淑林

关键词:消化道, 出血, 病因
摘要:基层医院消化内镜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00~2005年,本院内镜室对12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将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细菌L型与肿瘤

    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由于细胞壁的缺陷,其菌落形态、生长行为、生化反应、致病性等均与原菌显著不同,且表现出与病毒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征.L型菌作为一种慢性致病因子长期在人体内存活,具有致突变和增加宿主细胞对其它致突变物易感性的可能.目前有大量资料表明从肿瘤患者中常可以分离出细菌或细菌L型,它们与肿瘤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孟泽武;陈燕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又称肝内胆汁淤滞或术后黄疸.1950年Caroli首先报道了14例,1973年Lamont等正式提出这一新概念.近几年来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有关专题报道很少,但临床并非少见.所以观察手术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探讨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现就2003~2004年108例住院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铁茅;孙建慧;杨春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妊娠早期感染性疾病病毒标志物检测的意义

    目的 了解来本院早期孕期检查的妇女的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情况.方法 对2005年1~12月,来本院门诊妇产科作早期孕期检查的妇女进行7项检测,即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抗体),梅毒螺旋体进行统计.结果 HBsAg阳性率为7.63%,梅毒感染率为10.17%,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结论 为了发现妊娠早期妇女感染乙肝、梅毒、艾滋病情况,以便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健康新生儿的出生率,对早期孕妇进行产前7项检测很有必要.

    作者:史莲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门诊结核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规范化,治愈率也越来越高.尽管如此,由于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在治疗方面仍然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据调查,很多结核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1].因此,作为结核病医院的门诊护士,在实施医疗护理工作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行为,进行相应心理护理,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治愈率.

    作者:叶海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在无偿献血中用胶体金法联合ELISA法检测HBsAg

    我国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接近10%,为了减少HBsAg阳性血液的无效采集,本血站对初次献血者用胶体金法进行HBsAg筛选,阴性者采血,阳性者再征得其本人同意下再抽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复检,若复检阴性者可采血,报告如下.

    作者:王莉萍;龙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钟祥市247例女性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检测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钟祥市女性近年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支原体感染情况,笔者对本院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妇科门诊拟诊为淋病感染或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247例女性患者,同时用不同的方法对Ct、解脲支原体(Uu)、Ng进行检测和比较,以为临床提供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安志斌;汤成玉;杨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如何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检验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也得到迅速发展.检验结果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观察疾病的演变和预后及预防疾病等的作用也显得更加重要,这就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是实验室检查结果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现就医护人员采集血液标本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祝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末梢血预稀释用于血球计数仪测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能对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常用、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要获得稳定可靠、准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防止医生在临床诊疗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加以严格控制.标本的正确采集对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在多用真空静脉采血,影响因素比末梢血少,结果也比较好,且标本能放置较长的时间而结果变化不大,30 min到12 h间血常规结果比较稳定[1].

    作者:李君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镜下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下检查尿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离心尿标本显微镜下分别对2 658例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红细胞总的符合率为96.6%,白细胞为98.8%,管型为90.7%.两种方法对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检测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2.4%、94.4和40.0%.UF-50法对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假阳性率分别为13.8%、4.3%和59.8%.结论 虽然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法快速,简单,重复性好且不受主观因素影响.但仍然不能取代尿沉渣镜检,特别是对阳性尿液标本应结合显微镜检查,以降低假阳性率,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王书建;徐君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和血脂异常的关系

    目的 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脂的水平,探讨其在CH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86例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IL-8、sICAM-1水平,并以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患者血清TC、TG、IL-8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患者血脂异常组(CHD2)IL-8、sICAM-1水平高于血脂正常组(CHD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8和sICAM-1与血脂异常之间存在一定联系,3者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病过程.

    作者:张雄;饶玲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凝血指标在产前检查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g)在正常妊娠中的改变及在产前检查中作用和价值.方法 用美国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CL-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91例正常妊娠妇女和55例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的凝血指标,并将正常妊娠妇女的实验结果与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的实验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妇女的PT、APTT、TT均较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妊娠妇女的Fg较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常妊娠妇女的凝血指标较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有明显改变,机体呈相对高凝状态.凝血指标的检测能为孕妇产前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更夫;骆明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胃溃疡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 对胃溃疡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的胃黏膜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进行研究.方法 研究组为52例胃溃疡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对照组为24例单纯胃溃疡患者.以尿素酶试验及组织Giemsa染色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以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胃黏膜免疫球蛋白产生细胞.结果 单纯胃溃疡患者无论Hp检测是否为阳性,胃黏膜免疫球蛋白产生细胞均以IgA产生细胞为主.而胃溃疡合并慢性乙肝患者,产生IgA细胞明显减少,合成IgM及IgG细胞明显增多,尤以Hp阳性患者为著.结论 胃溃疡合并慢性乙肝患者胃黏膜免疫状态发生了改变,对Hp的清除和溃疡的愈合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者:胡炳德;李祥春;梁丁保;徐林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对策

    随着我国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们对防病治病及自我保健观念有了新的认识.但无论是在医院里看病吃药,还是在社会药房里咨询买药,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作者:贾迟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测定

    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各种手术创伤或感染时都有明显变化.为了解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动态检测CRP的浓度,以了解其对患者恢复情况,判断预后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学梅;张克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648例受血者传染病标志物的检验报告

    目的 报告受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4项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引起基层检验人员对输血前检验的重视.方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51%、0.46%、2.16%、1.54%.结论 开展输血前检验十分重要,提醒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注意自我保护,可避免因临床输血带来的医疗纠纷.

    作者:刘德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泌尿生殖道标本衣原体、支原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妇科、性病科泌尿生殖道标本衣原体、支原体检查的阳性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衣原体采用胶体金法,支原体采用分离培养法对201例标本衣原体、支原体进行检测.结果 单纯感染,沙眼衣原体(CT)8.96%,解脲脲原体(Uu)34.33%,人型支原体(Mh)1.49%.混合感染:CT与Uu 1.99%,CT与Mh 1.00%,CT与Uu以及Mh混合感染2.49%.结论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阳性率较高,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衣原体、支原体筛查,对泌尿生殖道疾病早诊治,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价值较大.

    作者:曹洋;高弘;王名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新时期提高护理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思考

    随着医学界现代医院管理的形成,我国医院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本文通过对我国护理管理者现状分析及与国外先进国家对比,提出了尽快提高我国护理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措施、办法.

    作者:梅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hs-CRP、cTnI、Mb、CK-MB 测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ST段抬高(STEMI)ACS和23例非ST段抬高(NSTEMI)ACS患者于症状出现后的0~2 h、4~6 h分别进行hs-CRP、cTnI、Mb和CK-MB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0~2 h:hs-CRP和Mb检测阳性率高于cTnI和CK-MB,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间cTnI、Mb、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6 h:ST段抬高组hs-CRP、cTnI、Mb、CK-MB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ST段抬高组hs-CRP、cTnI、Mb检测阳性率高于CK-MB,且两组间所有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检测hs-CRP、Mb,敏感性优于cTnI、CK-MB;hs-CRP、cTnI、Mb能检测出微小心肌损伤;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有50%左右存在微小心肌梗死;hs-CRP、cTnI、Mb、CK-MB测定对诊断SIEMI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作者:高志亮;徐炜;潘斌;秦书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CD-3200型血细胞分析仪性能的初步评价

    CD-3200型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用于在临床和实验室定量分析血液细胞、白细胞五分类计数的体外诊断设备,主要用于定量的测量血液中21项参数+3直方图.为了了解该机的性能,对CD-3200型血细胞分析仪的主要参数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白细胞分类进行了测试,并与BC-3000血细胞计数仪和手工操作法比较,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孔英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药刺五加治疗腔隙性脑梗死24例疗效观察

    腔隙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形成基础上,动脉内膜损伤破裂,血小板及纤维素与血中有形成分黏附、聚集、沉着形成血栓.中药刺五加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本院于2004年9月至2006年2月共救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8例,其中应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24例,与脉络宁治疗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雪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