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虎汤在高热急症中的运用

崔金涛

关键词:白虎汤, 高热急症, 治疗, 温病学家, 温病条辨, 阳明经, 伤寒论, 组成, 知母, 石膏, 生津, 热证, 清热, 粳米, 功效, 甘草
摘要: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此方主要是治疗阳明经证四大证的主方,亦为后世温病学家治疗气分热证的代表方.<温病条辨>称白虎汤是辛凉重剂,具有清热除烦、止渴生津之功效.
新疆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秋水仙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筛远秋水仙佳提取工艺.方法:以秋水仙碱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设计.结果:佳提取工艺是加药材的12倍量的70%乙醇,煎煮2次,每次1.5小时.结论:按佳工艺提取的秋水仙碱含量高,说明提取工艺是合理可行.

    作者:蒋宇宁;付玲;李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哈萨克传统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多发性和对称性的关节非特异性炎症.它的特征是病程慢、关节痛和肿胀,反复发作、关节畸形逐渐形成,是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炎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叶尔宝;亚力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灸配合心理护理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失眠又称不寐,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安难以维持睡眠,重者彻夜难眠,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及身心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现代人口失眠率约为17%[1].我科于2000年1月~2004年1月采用针灸配合心理护理治疗失眠病案8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慧;黎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浅谈中药制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

    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中药注射剂不断涌现,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于其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以及临床应用的增加,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年增多,个别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死亡.为了减少或防止中药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发生,使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本文通过收集2000~2004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256例中药注射剂的ADR,并加以分析,供临床用药参考.

    作者:米尼万·吐拉甫;阿布拉海提·阿布都拉;阿孜古丽·西依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100例临床观察

    笔者通过对1998~2006年门诊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清热凉血,祛瘀止血中药收到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胡新华;朱慧玲;于月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复方中药配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研究背景和目的:观察复方中药配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副反应的改善情况.方法:将39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用诺维本加顺铂化疗;治疗组1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中药汤剂口服或保留灌肠.观察治疗效果,包括毒副反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白细胞计数.结果:治疗组有效率47.37%,对照组有效率40%,两者无显著差异(P>0.25).骨髓抑制、恶心和呕吐、静脉炎、脱发、轻度肝肾功能异常、周围神经炎等毒副反应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5).临床症状改善率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论治使用中药复方配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增加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化疗药物造成的白细胞下降.

    作者:杜业勤;杨格娟;成庆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温针灸结合耳穴压豆治疗遗尿症的观察

    目的:对比温针灸结合耳穴压豆与单纯针刺治疗遗尿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遗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4例,对照组32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4%.经过临床疗效观察,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耳穴压豆治疗遗尿症优于单纯针刺法.

    作者:刘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

    导师闫宏宇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在行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痛经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运用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在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笔者有幸随闫师学习,耳濡目染,受益匪浅.现总结老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以资共享.

    作者:王冬梅;闫宏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更年期是指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期,是妇女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个必经的生命阶段,这一时期开始于40岁,历时10~20年.

    作者:刘晓莹;杨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天灸的临床护理指导

    天灸,又称自灸、发泡灸,是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在皮肤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引起局部皮肤发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其作用原理,一是通过刺激性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使血流加快,进而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二是药物敷于表皮后,局部多呈现灼热感,类似艾灸,这种热效应可起到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温经行气的作用;

    作者:尹进梅;黎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和谐医患关系,规避医疗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在2004年<医患关系调查报告>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者不到20%,而80%缘于服务态度、沟通的方式方法以及医德医风问题.所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规避医疗风险至关重要.

    作者:舒占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灌肠配合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

    盆腔系统指由女性生殖器的炎症,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炎症可局限于某一部位或几个部位同时发生.根据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两种.

    作者:田勤;汗沙汗·卡斯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安肺止咳汤治疗小儿风热咳嗽40例疗效观察

    咳嗽为四季多发呼吸道疾病,证型颇多.笔者自拟安肺止咳汤治疗小儿风热咳嗽40例,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宁;杨筱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临床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应用益气养阴化痰、活血化瘀利水中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16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93.7%.

    作者:吴霞;赵智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皮肤科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探讨

    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造就中医临床专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为适应中医皮肤科临床高层次人才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来,本人通过带教研究生,重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红霞;姚尚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温通活血乳膏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温通活血乳膏的制备工艺.方法:以乙醇浓度、回流时间、提取次数为主要因素,设计正交试验;以制剂的外观性状、涂展性、耐热试验、,耐寒试验、离心性等观察指标筛选乳膏基质处方,制备温通活血乳膏.结果:佳工艺以加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2小时,提取液回收乙醇,低温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1.05的药液,加经筛选的乳膏基质制备为宜.结论:提取工艺简便可行,评分指标可靠、科学;乳膏基质组成合理、稳定.

    作者:王纤汝;夏昌隆;卢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病案问题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结合长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开展了病案问题式教学法的研究应用.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以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本文拟就病案问题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索,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作者:巴哈尔·哈德尔;王存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率高,病情迁延,久治不愈.各家报道CAG占胃镜检查例数13.8%左右,在胃癌高发区可高达28.1%[1].1978年WHO将其列为癌前状态或癌前疾病,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则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致癌率高达4%~12%[2].

    作者:曾斌芳;王晶;雷云霞;刘阳军;郭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刘红霞主任医师皮肤病用药述要

    刘红霞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早年曾在北京中医院皮肤科学习,多有心得;她治学严谨,勤于钻研,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积累和总结,结合新疆本地区的地域、饮食、文化特点,对中医常见多发性皮肤病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如强调调理脾胃对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性,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刘红霞主任医师的用药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作者:张成会;刘红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霍迎春主任医师治疗痰证经验谈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一种致病因素,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呼吸道分泌和咳出的痰液,包括瘰疬、痰核等可触见的痰的病变.无形之痰是体内津液代谢失常所致,停积在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证、怪证,手不可触及,眼不可见之.

    作者:马忠;魏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新疆中医药杂志

新疆中医药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