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窦水秀;郝美芳;丁琳茹;何银芳;王玉贤;韩芳;许建萍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高血压病, 慢性, 子痫前期, 左室功能, 收缩, 应变
摘要: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例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A组)和3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B组),所有患者LVEF均≥50%.于产前、产后应用二维超声常规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参数,采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所需相关切面图像,包括心尖两腔心切面(2C)、心尖四腔心切面(4C)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LAX),获取各切面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左室整体纵向平均应变(GLS-Avg),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A组产前比较,A组产后2C-GLS、LAX-GLS及GLS-Avg均升高(均P<0.05).与B组产前比较,A组产前高血压持续时间较长(P<0.05),2C-GLS、4C-GLS、LAX-GLS及GLS-Avg均明显降低(均P<0.05),B组产后4C-GLS升高(P<0.05);与B组产后比较,A组产后2C-GLS、4C-GLS、LAX-GLS及GLS-Avg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出LVEF正常的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严重,应加强其孕前及孕期心功能监测,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胎儿外耳畸形的三维超声观察

    胎儿外耳畸形居出生缺陷第五位[1],其发病率近年明显上升,临床上中耳、外耳畸形常同时发生,外耳的畸形程度间接反映了中耳的畸形程度[2].本组通过分析20例外耳畸形胎儿的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三维超声对胎儿外耳畸形的诊断水平.

    作者:杜星星;刘俊;张屹辉;梁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非超声专业住院医师在超声医学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在超声医学科专业基地如何进行培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我科培训非超声专业住院医师的相关情况和经验,分析培训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作者:陈庆;袁丽君;邢长洋;李俏颖;段云友;王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超声诊断及治疗价值

    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是一种关于冈上肌腱劳损和组织结构异常的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超声、X线、CT及MRI对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超声具有实时、便捷的特点,在该病的诊治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超声诊断及治疗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刘益坤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右腋窝副乳内颗粒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55岁,因无意中发现右腋窝肿物3年就诊.体格检查: 右腋窝低位胸大肌边缘可触及一大小2.8 cm×2.5 cm的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与胸大肌粘连,并侵及皮肤. 双锁骨上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超声检查: 右腋窝近锁骨下窝可见一2.1 cm×1.8 cm×1.9 cm实性低回声包块, 周边可见高回声晕,后方回声衰减;CDFI示边缘可探及点状血流(图1),收缩期大血流速度9.5 cm/s,阻力指数:0.70,库柏氏韧带中断.

    作者:苏红;张震;王学梅;王健楠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例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A组)和3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B组),所有患者LVEF均≥50%.于产前、产后应用二维超声常规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参数,采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所需相关切面图像,包括心尖两腔心切面(2C)、心尖四腔心切面(4C)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LAX),获取各切面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左室整体纵向平均应变(GLS-Avg),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A组产前比较,A组产后2C-GLS、LAX-GLS及GLS-Avg均升高(均P<0.05).与B组产前比较,A组产前高血压持续时间较长(P<0.05),2C-GLS、4C-GLS、LAX-GLS及GLS-Avg均明显降低(均P<0.05),B组产后4C-GLS升高(P<0.05);与B组产后比较,A组产后2C-GLS、4C-GLS、LAX-GLS及GLS-Avg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测出LVEF正常的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严重,应加强其孕前及孕期心功能监测,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窦水秀;郝美芳;丁琳茹;何银芳;王玉贤;韩芳;许建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超声诊断脾脏巨大炎性假瘤1例

    患者女,64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部闷痛不适,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等,后自行缓解,但1年内症状反复出现,9 d前再次腹痛,遂来我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71 ×1012/L,血红蛋白101 g/L,红细胞压积30.40%,红细胞平均体积81.90 fL,血小板263×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5.3%,血生化、心肌酶学、出凝血五项、传染病学及肿瘤十二项检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符叶柳;张植兰;宝波;曾荣;徐世亮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腓骨缺失1例

    孕妇,29岁,孕1产0,孕23+1周,既往身体健康,无放射线接触史、孕期用药史、家族遗传史及慢性病史,产前未行染色体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梅毒及艾滋病检查均正常.系统超声检查:宫内单活胎,双顶径57 mm,头围214 mm,小脑横径23 mm,胸径36 mm,腹围182 mm,肱骨36 mm,双上肢未见异常,股骨长39 mm,右下肢胫骨明显短于正常,长约23 mm,腓骨未发育;左下肢正常,胫骨长约35 mm;脐血管未见异常,羊水大深度43 mm(图1);超声提示:胎儿短肢畸形(右下肢腓骨缺失,胫骨明显短于正常). 孕妇后于孕25周引产一男死婴,身长约25 cm,体质量约800 g,外观显示右小腿略短于左小腿,右小腿呈跖屈状态,右足较左足小,右足仅见3个脚趾. X线检查:患儿右侧腓骨缺失,仅见一根胫骨,前突,弯曲成角,右足仅见3根趾骨及掌骨(图2),其余骨骼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史晓婧;周宁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TI-RADS分级标准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甲状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TI-RADS)分级标准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25例(共190个结节),根据结节直径分为<1 cm 64个(<1 cm组)和≥1 cm 126个(≥1 cm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参考TI-RADS分级标准和弹性评分评估结节性质,绘制超声弹性成像和TI-RADS分级标准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评估两种方法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87.72%、特异性87.22%、 准确率90.53%;TI-RADS分级标准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71.93%、 特异性84.21%、 准确率80.53%;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91.23%、特异性88.72%、准确率93.16%.<1 cm组中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为90.63%,TI-RADS分级标准诊断准确率为76.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1,P<0.05);≥1 cm组中,TI-RADS分级标准诊断准确率为87.30%(110/126),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为77.78%(98/1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9,P<0.05).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TI-RADS分级标准(0.926 vs.0.869),两者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0.973)明显高于其单独应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TI-RADS分级标准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弥补单一技术在鉴别诊断中的缺陷与不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畅;殷军;何志容;徐新雅;陈文;周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超声预定位方法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预定位方法 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实施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名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6名医师,每名医师检查15例患者,共计18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超声组应用超声预定位方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和第一针穿刺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置管时间及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和误穿动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vs.21.11%,3.33%vs.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局部血肿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预定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的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同时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昊;高兰;孙婧婧;闫晋琪;刘昱;刘红娟;余珊珊;石秦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超声心动图能有效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较常规超声心动图能更敏感地检测心功能异常,本文就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室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冯闯丽;陈金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左膝髌骨骨折伴表面纤维带损伤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61岁,因不慎摔倒,左膝着地,伤后左膝肿痛,活动受限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左膝关节稍肿胀,左髌骨前方皮肤组织缺损未见皮下瘀斑,皮温稍高;髌前区局部压痛、叩击痛阳性,浮髌试验阳性;无骨摩擦感,无反常运动,主被动活动受限. X线检查:侧位片示左侧髌骨下极骨折,骨折端分离移位明显,髌股骨间隙稍增宽,周围软组织稍肿胀. 超声检查:左膝髌骨连续性中断,断端分离约10 mm,断端中间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内可见散在斑状强回声,后方声影不明显;髌骨表面纤维带水肿增厚,结构紊乱,浅层连续性完整,深层连续性中断;髌内外支持带水肿增厚,回声增强,未见明显撕裂,髌腱松弛,未见明显肿胀及撕裂(图1).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示:局限性低回声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左侧髌骨骨折移位并血肿形成,髌骨表面纤维带不完全撕裂.后行手术治疗,患者取左膝正中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和浅深筋膜,分离显露骨折,见左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分离移位明显,骨折端和左膝关节腔内见大量凝血块,髌腱膜于骨折处横断.

    作者:叶秀钦;董发进;吴淮宇;徐金锋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小儿胆管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超声表现1例

    患儿男,6岁,反复黄疸腹痛7 d入院.体格检查:患儿眼黄,后出现全身皮肤黄染,伴上腹部钝痛,呕吐及尿色加深.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44.9μmol/L,结合胆红素125.0μmol/L,未结合胆红素29.4μmol/L,谷丙转氨酶301.1 U/L,谷草转氨酶491.7 U/L,碱性磷酸酶902.3 U/L, 谷氨酰转肽酶333.3 U/L, 乳酸脱氢酶294.4 U/L.超声检查:肝脏左叶上下径5.7 cm,前后径5.3 cm,肝脏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6 cm,肝右叶斜径11.0 cm,肝包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质,门静脉内径0.6 cm.

    作者:蒋丽;冉林浩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三维超声造影对动脉相肝癌血管空间信息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显示动脉相肝癌血管增强方式及特点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3例肝癌患者,均行常规超声、二维超声造影(2D-CEUS)及动态3D-CEUS检查,观察并比较2D-CEUS和动态3D-CEUS的病灶增强方式、动态灌注过程及肿瘤血管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 2D-CEUS与动态3D-CEUS在肝癌造影增强时相和增强方式方面表现相同,其中30例原发性肝癌动脉相增强方式均表现为快进快出,3例转移性肝癌表现分别为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不均匀增强及环状增强.动态3D-CEUS在显示肝癌血管起源、分布及数目方面均明显优于2D-CEU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动态3D-CEUS能更直观地显示肝癌血管的空间立体关系,以及病灶周边及内部血管的分布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俊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超声检测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对胎儿窘迫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CA)阻力指数(RI)对胎儿窘迫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胎儿窘迫孕妇100例(窘迫组)和同期正常孕妇100例(对照组),应用超声检测两组胎儿脐动脉和MCA的RI(RIUA、RIMCA),并计算其比值(RIUA/MCA),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RIUA、RIMCA及RIUA/MCA对胎儿窘迫的预测价值.结果窘迫组RIUA和RIUA/MC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IMC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以RIUA>0.68为截断值,其预测胎儿窘迫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4%、82%、83%及0.624;以RIMCA<0.87为截断值,其预测胎儿窘迫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AUC分别为88%、84%、86%及0.668;以RIUA/MCA>0.70为截断值,其预测胎儿窘迫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AUC分别为96%、94%、95%及0.783.RIUA/MCA预测胎儿窘迫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RIUA和RIM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IUA和RIMCA可作为预测胎儿窘迫的重要参考指标,联合检测指标RIUA/MCA诊断效能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平丽;魏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均行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分析其穿刺成功率和结石清除情况,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成功建立经皮肾通道,穿刺成功率100%,单通道取石86例,双通道取石12例;结石清除率91.84%.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胸膜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尿源性脓毒血症5例,大出血3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穿刺定位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及结石清除率高的优点,是临床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理想方法.

    作者:朱斌;潘卫兵;罗林斌;盘昌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宫角妊娠超声测量参数及分型与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疗效的关系

    目的 分析宫角妊娠超声测量参数及分型与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我院临床及病理证实的59例宫角妊娠患者,根据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情况分为治疗有效者和无效者,比较其声像图分型、病灶大径及病灶周边肌层厚度.结果 清宫治疗有效者44例,无效者15例.子宫内膜环绕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35例,部分内膜包绕型治疗有效者9例,无内膜包绕型治疗均无效,三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100%及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47,P<0.05);孕囊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34例,团块型治疗有效者10例,两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5%和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7,P<0.05).治疗有效者和无效者病灶大径和病灶周边肌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宫角妊娠患者的超声测量参数及分型对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宫角妊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宫角妊娠病灶有内膜环绕或病灶为孕囊型的患者,以及宫角妊娠病灶体积较小,周边肌层较厚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周江英;张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产后PFD患者84例(A组)和同期产后无PFD者80例(B组),于会阴正中矢状切面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测量盆膈裂孔前后径(LHAP)、左右径(LHLR)、面积(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分析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对PFD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盆膈裂孔LHAP、LHLR、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诊断产后PF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24%、92.50%及93.90%.结论 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学特征有利于及早发现产后PFD,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晓燕;齐艳;赵华云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高血压病前期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高血压病前期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以及其与血压变异指标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选择高血压病前期患者58例(pre-HT组)和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6例(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及整体径向应变(GRS).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pre-HT组患者的收缩压变异度(SBPV)和舒张压变异度(DBPV),分析其与GLS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re-HT组患者左房内径和舒张早期跨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组织运动速度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pre-HT组患者左室GLS显著减低(P<0.05),GRS、GAS及G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pre-HT组患者GLS与SBPV和DBPV呈一定的线性相关(r=0.540、0.526,均P<0.01).结论 pre-HT患者左室GLS显著减低,且与SBPV和DBPV呈一定的线性相关;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是评估其心脏功能及轻微左室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利飞;李文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超声评价宫腔镜和腹腔镜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 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常发生于育龄妇女. 宫腔镜和腹腔镜是临床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主要方法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本组应用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子宫肌瘤假包膜到浆膜面的短距离(MFM)和子宫肌瘤假包膜到黏膜面的短距离(MMF),分析宫腔镜和腹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

    作者:邱淑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腹膜后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69岁,因腹部不适并触及肿物1个月就诊,肿瘤六项均正常,乳酸脱氢酶升高(321 U/L). 超声表现:腹膜后见一12.8 cm×6.1 cm×8.6 cm低回声不均质肿块,边界较清,形态不规则,包绕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图1),肿块与双肾分界欠清,肿块内部见丰富血流信号. 腹主动脉、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旁见2.5 cm×1.8 cm、2.2 cm×1.5 cm等多枚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内见淋巴门结构;脾脏回声不均匀,呈网格状. 超声提示:腹膜后巨大实质性占位;腹部大血管旁淋巴结肿大;脾脏回声不均匀. 增强CT表现:腹膜后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包绕腹主动脉、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呈轻度较均匀强化,胰腺受推移;脾脏肿大,内见多发类圆形弱强化区(图2). 增强CT诊断:腹膜后占位,考虑淋巴瘤;脾脏肿大. 病理结果 :腹膜后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

    作者:唐琪;邵军;朱玉春 刊期: 2018年第07期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