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洪;谷霁萍;姚金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那就需在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整体效益,切实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现围绕医院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浅谈如下.
作者:薛小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豨莶至阴汤加减,结合核黄素穴位注射治疗镜面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以来的50例镜面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稀莶至阴汤加减使用及核黄素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案.结果 50例患者,痊愈32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6%.结论 豨莶至阴汤与核黄素穴位注射进行治疗,效果理想,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苏珊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治疗眩晕首先要审明病因:外邪、痰象、内风、瘀象、正虚、火旺与阴虚,辨清证型.在治疗上总结了7种治法:治外邪:祛风胜湿法;治痰饮:化痰熄风法;治瘀:活血祛瘀通络法;治气血: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法;治肝: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法;治脾胃:益气升阳,清热除湿法;治肾:补阴益肾健脑法.临床中收效显著.
作者:刘树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介绍陆明教授的体表肿瘤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临床使用自制中医药外敷的方法.结果 中医药外敷方组方合理、临床使用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 发挥中医药优势使用中药外敷治疗体表肿瘤的方法简单易行,效果佳,经验值得推广.
作者:陈音;张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前后丹参显微特征及粉体学性质.方法 采用生物显微镜进行显微特征观察;测定粉体休止角和堆密度.结果 丹参超微粉颗粒均匀,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与普通粉相比,丹参超微粉体的休止角增大,堆密度减小.结论 超微粉碎中,植物细胞破壁率明显提高,但流动性、充填性变差,有待于在制剂生产中进行改进.
作者:李玲;唐玉娇;孟玲;王巍;姗都哈西;张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铍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给采用铍针针刺玉枕穴、天柱穴、肩井穴、阿是穴及中药局部外敷(秦艽、羌活、千年健、青风藤、木瓜、赤芍等);对照组采用中药局部外敷治疗;15天1疗程.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4.76,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铍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李晓洪;谷霁萍;姚金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四君子汤是临床常用经方,疗效确切.笔者通过检索近15年相关文献,探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抗肿瘤临床研究进展,发现四君子汤的单药及复方均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免疫及诱导细胞凋亡.笔者提出药物基因组学能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沫函;何文婷;张洪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治疗方法普遍采用局部应用皮质醇激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及手术治疗.因各种原因,有部分患者不愿意接受激素及手术治疗,欲寻求中医中药治疗.于此,本科于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收集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生理性海水联合院内制剂辛芷滴鼻剂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张秀利;刘蕊;张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症状,与中医脾肾亏虚所致症状表现极为相似,从脾肾的生理病理特征、病因病机的变化及防治方面论述,以改善亚健康状态、禀承中医学“治未病”的基本思想、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高昌杰;谭静;马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失眠也称不寐或不得卧,是指因外感或内伤等病因,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以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耳穴压豆是一项中医操作技术,采用中药王不留行籽、白芥子或油菜籽等,按耳穴位置埋在压痛点处加以固定,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的气血通畅,从而调和脏腑的气血,畅通人体的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2年来,笔者运用耳穴埋豆治疗失眠患者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医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明显,副作用少,前景广阔;但往往因为辨证切入角度不同,方法各异,使后学较难重复前人较高的临床疗效,进而导致中医治疗不寐的良好疗效很难被后入完全重复、完全认可.而现代医学虽在原发性失眠治疗方面尚有欠缺,但其对原发性失眠的诊疗可操作性强,具有科学严格、客观统一的诊疗标准,可信度高,特别在客观检查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探讨原发性失眠临床特征时,中西医双管齐下、相互参照将会是一个崭新且有实用价值的尝试.
作者:梁政亭;张星平;安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岳美中临证处方初复诊用药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岳美中及现代名中医临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岳美中临证处方初复诊用药变化规律.结果 (1)岳美中在平均加药数、平均减药数、变化指数上均低于其他多数医家,体现其“守方”特点;(2)岳美中在加减指数上表现为用药习惯是以加药为主;(3)岳美中在平均加药比与平均减药比与叶熙春聚为一类.结论 初复诊临证处方的变化是有效区分医家用药习惯的指标之一.岳美中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遵从“守方”原则,对于慢性病的诊治有方有守,体现其辨证准确,立法有定,用药稳当的特点.
作者:张佳佳;朱晓东;苏珊;张治中;周铭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涉及人群广(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诱发因素多(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对健康威胁大(肝脾心肾功能障碍);其发病特点是:早期以肝气郁结为主,进而受制于脾,继之影响于心,后累及于肾.笔者自拟“蠲疲汤”以疏肝健脾、安神益肾着手,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切入点,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为手段,将传统的中医基本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融为一体,使亚健康人群减轻压力,增强信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成为健康人.
作者:张建昌;杨玉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肠途径治疗机联合中药辅助治疗急性黄疽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急性黄疽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加肠疗及常规治疗加肠疗同时使用中药,观察时间为15天,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症的改善情况.结果 肠疗组患者的AST、ALP、TBIL、IBIL恢复程度好于常规治疗组,临床总疗效(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大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可靠.
作者:张金颖;陶永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疆不同地区慢性荨麻疹与西北燥证的罹患关系及病因病机的联系.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方案设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荨麻疹病人西北燥证罹患率为49.20%,高于对照组16.34%(P<0.01);慢性荨麻疹病人所罹患西北燥证之临床证候以主证和5个兼证均可见到.聚类分析显示,肺心脾风火燥证与慢性荨麻疹证候关联性强.结论 燥邪是新疆慢性荨麻疹的重要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而西北燥证则是其中医证候主要表现形式.
作者:姜德;周铭心;韩荣;王燕;刘欢;辜琨;史红;陈怀科;张慧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新疆是我国银屑病高发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得多民族成分的新疆居民形成了不同于内地的生活风俗习惯,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脾虚湿盛”是新疆银屑病发病的病因病机.
作者:文谦;陈俊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医护理发展历史悠久,但临床使用中却面临许多困难.通过对中医护理所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探讨在历史性机遇面前,中医护理界的从业人员应该抓住机遇,有所创新,有所飞跃,使中医护理保持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作者:张瑞;李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中药封包治疗下肢流出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成组对照临床研究,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自2008 ~ 2011年在本院完成临床研究.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天抽血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测量患肢趾端皮肤温度(TTS)和间歇性跛行距离(ICD).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实验组较对照组VEGF、TTS及ICD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结论 中药封包对下肢流出道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促进患肢侧枝循环建立、改善供血及提高趾端皮肤温度的积极治疗作用.
作者:张建勇;赵文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运用香天麻汤治疗阴虚脏燥型高血压,分析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阴虚脏燥证高血压病患者按1: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分析两纽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和生活质量等的改善情况.结果 1)治疗组疗效及血压下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血压下降更为显著(P<0.01);2)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其血压变异性有差异,治疗后其血压变异性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除24h舒张压变异有差异外,其他时间血压变异无明显差异性,治疗组治疗后全天血压变异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明显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性更加显著(P<0.01);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香天麻汤治疗阴虚脏燥型高血压有效,显著减小其血压变异性,并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阴虚脏燥型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马丽;何佳;李海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CX31是一种由GJB3基因编码的缝隙连接蛋白,其突变在中国人群中较为常见,而且GJB3基因在人种间也有差异性,各地区、民族的发病率和突变类型都有不同.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耳聋人群中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报道不多.现就所掌握资料做一综述,以探索新疆地区耳聋患者不同民族GJB3基因突变的情况,为进一步实验检测论证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分析.
作者:铁玲;李彦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