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多糖诱导原代培养肝实质细胞与库普弗细胞表达和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赵中夫;韩德五;刘明社;张国英;张芸;杨慧;杨柳絮

关键词:库普弗细胞, 肝细胞, 脂多糖类,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摘要:目的 观察LPS诱导HMGB1在肝实质细胞(HC)与库普弗细胞(KC)的表达和细胞外释放.方法 培养瓶中分别培养原代HC和KC,24 h后收获对照组和500 μg/L LPS诱导组两种细胞,反复冻融,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 mRNA水平和HMGB1表达水平;接种原代HC和KC于24孔板中,继续培养6、12、24h和48h,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对照组和LPS诱导组培养液中HMGB1含量.结果 LPS诱导24 h后,与相应对照组比较,HC和KG中HMGB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31.32和45.90,P值均<0.05),HMGB1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46.19和38.44,P值均<0.05);在6、12、24 h和48 h,对照组两种细胞及诱导组HC培养上清液中仅检测到少量HMGB1,延长培养时间,培养上清液中HMGB1含量无明显变化(F=1.61,P>0.05);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KC培养液中的HMGB1含量在6 h无显著增加(t=1.48,P>0.05),但随培养时间延长,其含量明显增高(F=42.74,P<0.05),且在12、24 h和48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95,32.39和44.16,P值均<0.05).结论 LPS可诱导HC和KC中HMGB1表达增强,HC不主动释放HMGB1,而KC能主动释放HMGB1到细胞外.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肝或肾移植术后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组织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

    目的 观察肝或肾移植术后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炎(FCH)患者肝组织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分布,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5例FCH患者进行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叉状头/翅膀状螺旋回转录因子(FOXP3);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试剂盒对肝组织内的肝细胞凋亡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5例FCH患者中,3例为原位肝移植患者,2例为肾移植患者.光学显微镜下,肝脏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出现纤维化,肝细胞及胆小管明显胆汁淤积,肝细胞气球样变及毛玻璃样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HBsAg、HBcAg及前S1抗原阳性.FOXP3阳性信号定位于淋巴细胞胞质内,阳性细胞主要聚集在汇管区,小叶肝窦内可见散在的单个淋巴细胞呈阳性表达.汇管区周围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正常肝组织HBsAg、HBcAg及前S1抗原均为阴性,汇管区内有少量的阳性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小叶内偶见凋亡细胞.结论 FCH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可能与肝组织中的FOXP3高表达有关.

    作者:郎振为;沈冰;张亮;石晓红;马沛卿;兰孟东;马志春;金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其预后和自然史仍不是非常清楚.由于多数患者长期稳定而无明显症状,因而常不被重视.目前认为,部分脂肪性肝病患者可发展为严重的肝脏疾病,甚至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一些老年隐源性肝硬化患者病史中常有脂肪肝、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肝脏疾病则成为他们主要的致死原因,因此对这些患者,其危害性甚至超过糖尿病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对NAFLD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研究不断增多,对其危害性及预后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徐有青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1例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与WD基因全外显子序列测定

    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FWD)是其中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临床类型,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如不进行肝移植,病死率几乎为100%.我们近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方法成功地抢救1例FWD患者,对其进行了病理、基因突变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纲;杨旭;罗开忠;蒋永芳;陈汉春;吕尚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抗病毒治疗的远期效果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乙型肝炎相关肝移植受体在拉米夫定或(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性用药时,体内H B V标志物的变化,探讨预防复发及个体优化治疗措施.方法 ELISA法、HBVDNA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定期检测术前及术后各时期血清及肝穿刺组织中的HBV标志物,回顾性观察96例受体术后HBV标志物在随访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术后长7年随访时间内共有17例(17.71%)乙型肝炎复发患者.2年乙型肝炎实际总体复发率为22.0%,术前病毒复制状态对术后乙型肝炎复发有影响(P<0.05);82.4%(14/17)乙型肝炎复发者发生在术后3年内,是3年后复发人数的4.7倍(P<0.01);3年内复发者中,术前为HBV活跃复制者占78.6%(11/14).抗-HBc和抗-Hbe检出率随时间下降,但仍长期存在.结论 术后乙型肝炎复发依然存在.对于术前非HBV活跃复制受体,在术后严格联合预防用药且有补救方案前提下,以术后3年作为时间尺度来尝试停用或降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从而建立一套不同病毒及免疫状态下的个体用药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军;卢实春;严律南;李波;赖威;赵冀;金圣杰;文天夫;赵纪春;曾勇;顾梅;陶传敏;张秀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预测模型的建立

    内窥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的有效手段,但存在术后再出血的可能,常危及生命.因此,有必要对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通过对603例因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而单纯行EVL的肝硬化或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尝试建立一个预测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模型,以期有助于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确立,从而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韩涛;薛冬云;张慧真;肖时湘;李岩;阚志超;吕洪敏;陈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脂多糖诱导原代培养肝实质细胞与库普弗细胞表达和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目的 观察LPS诱导HMGB1在肝实质细胞(HC)与库普弗细胞(KC)的表达和细胞外释放.方法 培养瓶中分别培养原代HC和KC,24 h后收获对照组和500 μg/L LPS诱导组两种细胞,反复冻融,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 mRNA水平和HMGB1表达水平;接种原代HC和KC于24孔板中,继续培养6、12、24h和48h,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对照组和LPS诱导组培养液中HMGB1含量.结果 LPS诱导24 h后,与相应对照组比较,HC和KG中HMGB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31.32和45.90,P值均<0.05),HMGB1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46.19和38.44,P值均<0.05);在6、12、24 h和48 h,对照组两种细胞及诱导组HC培养上清液中仅检测到少量HMGB1,延长培养时间,培养上清液中HMGB1含量无明显变化(F=1.61,P>0.05);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KC培养液中的HMGB1含量在6 h无显著增加(t=1.48,P>0.05),但随培养时间延长,其含量明显增高(F=42.74,P<0.05),且在12、24 h和48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95,32.39和44.16,P值均<0.05).结论 LPS可诱导HC和KC中HMGB1表达增强,HC不主动释放HMGB1,而KC能主动释放HMGB1到细胞外.

    作者:赵中夫;韩德五;刘明社;张国英;张芸;杨慧;杨柳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抵抗素对人肝脏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和葡萄糖转运子2基因表达的影响

    抵抗素为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114个氨基酸,分子量1.25×104).它是继瘦素之后在脂肪组织中发现的又一种重要激素.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其阻碍了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并可能在胰岛素抵抗的信号分子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3].本研究以人肝脏细胞为研究对象,考察抵抗素对葡萄糖转运子2(GLUT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 γ)基因转录的影响,为研究其对人体葡萄糖代谢调控的影响,阐明引发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探讨腹型肥胖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

    作者:赵嘉咏;王一飞;刘秋英;胡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研究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ECM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纤维化,重者进而合并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1].然而,其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方法,有潜在并发症,不易为患者接受.有学者报道约有30.0%的患者肝穿刺后出现疼痛,0.3%发生出血、胆汁外漏、肺损伤等并发症,0.03%患者死亡.且肝穿刺不能重复进行,因而不能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疗效.

    作者:杨冬华;刘浏;汤绍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广西黄曲霉毒素B1高污染区肝细胞癌与细胞色素P3A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广西西南部为黄曲霉毒素B1(AFB1)高污染区,加上HBV感染率高,造成地区性HCC发生率异常高.研究表明,AFB1经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氧化为AFB1-外-8,9-环氧化物(AFBO)才有诱变作用,AFBO与DNA共价结合成AFB1-DNA加合物,引起DNA改变,从而导致个体HCC发生.

    作者:陆海霞;冯震博;冯小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X射线诱导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模型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前,药物介入性治疗是肝癌的重要临床处理手段,但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DR)严重限制了疗效[1].因此研究肝癌MDR细胞生物学特性,能够为肿瘤MDR逆转方法的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改善肝癌的治疗有着积极意义.本实验采用X射线诱导建立人肝癌HepG2耐药细胞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作者:蒋明东;彭志平;李少林;尹小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肝硬化等多种类型[1].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疾病谱完整的NAFLD动物模型,对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胆碱和蛋氨酸缺乏的饲料喂养小鼠,旨在建立NAFLD的小鼠模型.

    作者:徐磊;徐承富;石巧娟;虞朝辉;厉有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罗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Kruppule样因子6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NASH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kruppule样因子(KLF)6及其下游靶基因TGF β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罗格列酮组,24周末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肝组织行HE和Massson染色,检测血清TG、游离脂肪酸、AST、ALT及HA、LN、C Ⅳ等,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KLF6、TGF β1以及反映HSC活化的特异性标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LF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24周末出现典型脂肪性肝纤维化,治疗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和改善.模型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罗格列酮干预16周后上述各指标均见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显示模型组KLF6 mRNA(0.96±0.08)、TGF βl mRNA(0.91±0.07)和α-SMA mRNA(1.08±0.19)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则显示增高的上述基因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罗格列酮组KLF6、α-SMA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减少,而PPAR γ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以激活PPAR γ,降低NASH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核转录因子KLF6及其下游靶基因TGF β1的表达,抑制HSC的活化,阻止肝纤维化形成,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之一.

    作者:王晓敏;陈东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肝细胞与肝纤维化细胞增殖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微环境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以及BMSCs对肝纤维化细胞(CFSC)和肝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原代BMSCs和肝细胞,用PKH26荧光标记BMSCs,将标记后的BMSCs与肝细胞/CFSC进行接触和非接触共培养,用抗白蛋白抗体/抗α-平滑肌抗体对BMSCs进行检测;BMSCs条件培养液与CFSC共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计数CFSC的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BMSCs与肝细胞共培养72 h,白蛋白染色均出现阳性,且接触共培养的BMSCs白蛋白染色阳性率高于非接触共培养(P<0.01).肝细胞与BMSCs非接触共培养48 h后,肝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BMSCs与CFSC共培养体系中BMSCs的形态无明显变化,且α-SMA染色未出现阳性.BMSCs条件培养液能抑制CFSC的增殖,作用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P<0.01).结论 肝细胞形成的局部微环境能诱导B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BMSCs能够促进肝细胞生长并对CFSC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史立军;李双星;孙博;王菁华;李呼伦;金连弘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主要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不仅是肝酶持续异常的首要病因,而且可导致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衰竭.随着亚洲地区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近期NAFLD或NASH的患病率仍将不断攀升并呈现出低年龄化的发病趋势[1].为此,亚太地区NAFLD工作组起草了NAFLD诊疗指南,无疑这将对本地区NAFLD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指导作用[2-4].

    作者:黄炜燊;范建高;陈力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脂肪性肝病的诊断

    脂肪性肝病是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过多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大多数脂肪性肝病是由于甘油三酯在肝内积聚所致,但也可由其他脂质积聚引起,如胆固醇酯(Wolman病)、各种饱和酯和磷脂(Farber病)、神经节苷酯(Tay-Sach病)、葡萄糖脑苷酯(Gaucher病)等.临床上常把脂肪性肝病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前者与过量乙醇摄入有关,后者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常伴随肥胖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

    作者:厉有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严重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严重肝功能损害是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的一类疾病.为探讨解决此临床治疗难题的方法,我们采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并结合同位素[3]Ⅰ治疗,对甲亢合并严重肝损害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张伦理;陈士彬;何江龙;史宇飞;杨小兰;王芝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负载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exosomes的树突状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分离制备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exosomes,并研究负载相应exosomes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分析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分泌的exosomes的成分差异.方法 采用四步离心法分离exosomes,电镜观察.分离小鼠DC,并且负载高、低转移潜能细胞株的exosomes,激活T淋巴细胞后,采用3H-TdR掺入法进行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应用蛋白质组学弱阳离子交换芯片(SELDI-TOF-MS)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分泌的exosomes蛋白成分的差异.结果 电镜观察高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分泌的exoxomes的密度分布,exosomes内容物均不同于低转移组.CD80、CD86、MHC-Ⅰ、MHC-Ⅱ,在高转移组分别为64.27±5.00、44.89±10.11、84.35±19.89、59.03±19.37,低转移组分别为71.53±4.85、50.01士9.50、80.68±29.87、58.86±21.11,与对照组相比P>0.05,负载exosomes后测得cpm值在高转移组为528.40±179.06,低转移组为78.80±24.44,与对照组相比P<0.01.蛋白质组学弱阳离子交换芯片结果表明高、低转移组细胞系的exosomes蛋白组分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 exosomes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价值,在肝癌的转移和复发防治以及生物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

    作者:王凯峰;叶胜龙;宋丽杰;崔杰峰;翁永强;梁春敏;孙瑞霞;汤钊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栓塞介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

    我院自1998年至2003年,采用经皮经肝食管胃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性脾栓塞(PSE)进行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0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利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型肝炎合并肺曲霉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2001年以来共有12例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在我科确诊,现总结其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案,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流行病学调查: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我院感染科住院患者5273例,其中重型肝炎患者1133例.住院患者中痰真菌培养阳性36例,曲霉菌12例,白色念珠菌19例.肺曲霉感染者均为重型肝炎患者,占住院重型肝炎患者的1.06%,均为院内感染,临床类型均为IPA.感染发生时间:2至5月份3例,7至11月份9例,其高峰期出现在病房使用空调时节.9例在2004年以前,正是我科室周围频繁基础设施改建时期.

    作者:田沂;唐晓鹏;李慧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对肝脏和肾脏糖异生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内毒素血症对肝脏及肾脏糖异生功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Ⅰ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Ⅱ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氨基半乳糖(D-GaLN);Ⅲ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GaLN+50 μg/kg LPS;Ⅳ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GaLN+500 μg/kg LPS.LPS注射后6 h,取血清检测内毒素、肾功能;取大鼠肝组织及肾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磷酸烯醇丙酮酸磷酸羧激酶(PEPCK)基因表达.结果 Ⅰ组、Ⅱ组大鼠未见明显的内毒素血症,Ⅲ组、Ⅳ组大鼠体内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Ⅳ组高于Ⅲ组(8.05±0.43对比3.50±2.25,P<0.05).Ⅰ组、Ⅱ组、Ⅲ组大鼠于LPS注射前后未出现低血糖,Ⅳ组大鼠于LPS注射后6 h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各组大鼠肾功能均在正常水平,仅有Ⅳ组大鼠出现血清尿素氮水平轻度增高.大鼠肝脏PEPCK的表达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1.32、1.87±0.15、0.91±0.13、0.44±0.42,P<0.05);大鼠肾脏PEPCK的表达,同Ⅰ组比较,Ⅱ组无明显变化(0.75±0.03对比0.77±0.04,P>0.05),Ⅲ组明显增强(0.75±0.03对比1.63±0.86,P<0.05),Ⅳ组大鼠肾脏PEPCK表达显著减弱(0.75±0.03对比0.13±0.07,P<0.05).结论 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严重的内毒素血症通过抑制PEPCK的转录损伤肝脏和肾脏糖异生的功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朱永芬;田德英;许东;倪明;宋佩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