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伊立替康和洛铂治疗晚期复发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肖铟;刘沫然;徐忠玲;郑广;王英

关键词:伊立替康, 洛铂,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小细胞肺癌, 复发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洛铂和伊立替康治疗晚期复发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晚期复发SCLC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伊立替康注射液+注射用洛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15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持续14 d,间隔14 d.28 d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体力状态(ECOG)和生存质量(QOL)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9.6%,高于对照组的4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EA水平及ECOG和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E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COG评分显著降低、QO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生存期(OS)为16.8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下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伊立替康和洛铂能改善患者血清CEA水平和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抗菌药物药物利用指数与AECOPD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住院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药物利用评价的研究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主要诊断为AECOPD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诊疗信息和处方信息,筛选出住院期间只使用1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并与其治疗效果及再住院指标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纳入本研究的AECOPD患者共2155人次,总用药频度(DDDs)大于500的抗菌药物中,DUI接近于1.0的抗菌药物是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DUI远大于1.0的抗菌药物是注射用头孢地嗪钠,DUI远小于1.0的抗菌药物是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与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再住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与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治疗效果及再住院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UI与疾病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简单从DUI与1.0的远近关系判断抗菌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是否合理,而应综合多种混杂和偏倚因素的影响,避免误读误判.

    作者:贺筱彬;林小华;刘舜莉;欧焕娇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 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ivgtt,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ivgtt,qd.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PV和FIB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V显著减小,FIB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显著降低,巴塞尔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可显著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通过降低MPV和FIB含量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程伟宁;李小林;黄龙虎;朱静;罗旺胜;宋郁喜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6-巯基嘌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6-巯基嘌呤(6-M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6-MP治疗ALL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6-MP治疗ALL时与代谢有关的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和转运体酶基因的多态性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6-MP代谢酶和转运体酶的基因多态性是影响6-MP个体化治疗ALL患儿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其中,代谢酶基因硫嘌呤甲基转移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重组人肌苷三磷酸酶和转运体酶基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5的多态性影响6-MP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转运体基因多药耐药1、溶质运载蛋白(SLC)28A3和SLC29A2的多态性仅在体外研究中显示出对6-MP转运和耐药性等的影响.结论:关于6-MP治疗ALL的代谢和转运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尚存在样本量偏小、研究群体局限于某一种族、转运体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不够充分和药物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匮乏等不足,有待将与6-MP相关的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扩大样本量的综合研究,归纳出给药剂量的综合预测方程,以为6-MP在临床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作者:李晓;荆凡波;徐文;孙加琳;隋忠国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他莫昔芬及其代谢产物血药浓度与ER阳性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增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考察他莫昔芬(TAM)及其代谢产物血药浓度与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增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我院ER阳性乳腺癌患者69例,均接受TAM持续治疗半年以上(每日2次,每次1片).根据治疗后其子宫内膜厚度分为异常增生组(40例)和正常组(29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其体内TAM及代谢产物[4-羟基他莫昔芬(OHT)、N-去甲基他莫昔芬(DMT)和Endoxifen]的稳态血药浓度,采用Pearson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血药浓度等因素与子宫内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异常增生组患者的用药时间、Endoxifen稳态血药浓度均显著长于或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并发症以及TAM、OHT、DMT稳态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与Endoxifen稳态血药浓度和用药时间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447、0.460,P<0.05);以子宫内膜厚度(y)为因变量,用药时间(x1)和Endoxifen稳态血药浓度(x2)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2.436+0.123x1+0.082x2(F=12.610,r=0.526,P<0.05).结论:Endoxifen稳态血药浓度和患者用药时间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有关,可为临床预测TAM致ER阳性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提供参考.

    作者:朱余兵;赵拯;刘赟心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沙丁胺醇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4月我院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160例.按入院号顺序,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0.25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3 mL,q8 h;观察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0.25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 mL,q8 h;两组患儿均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均连续治疗5~7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药品(雾化吸入药品和其他治疗药品)费用,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三凹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5.00%)与对照组(9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雾化吸入药品费用[(355.77±10.98)元]明显高于对照组[(26.83±2.8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常规治疗药品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沙丁胺醇基础上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并不能显著减轻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临床疗效,但增加了治疗费用.

    作者:杨丽;金英姬;张亚明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对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晚期宫颈癌患者53例,根据化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西他赛注射液60 mg/m2,ivgtt,qw;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奈达铂35 mg/m2+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500 mL,ivgtt(≥60 min),qw.两组患者均以21 d为1个化疗周期,行2个周期化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结束2周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积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7.42%)明显高于对照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CNA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CNA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均集中在I度,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可明显提高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多西他赛单独使用相比,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军;齐彦宇;蒋莎莎;樊佳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bid,ivgt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麝香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qd,ivgtt.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格拉斯昏迷分级(GCS)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格拉斯预后分级(GO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NSE、CRP、PT、APTT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可改善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且可减轻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于朝旭;武焕颖;孙实安;张海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左卡尼汀对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左卡尼汀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腹膜透析治疗及常规治疗;左卡尼汀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1.0 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0 mL中,每周3次,静脉注射,连续应用12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测CD3+、CD4+、Th1、Th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0(IL-10),IL-4含量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T-bet及GATA-3转录因子表达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Th2细胞、GATA-3表达量及IL-10、IL-4水平均显著升高,Th1细胞、T-bet表达量及TNF-α、INF-γ水平显著降低,且左卡尼汀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通过改善T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亚群,从而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促进相关转录因子表达.

    作者:杨芦蓉;杨林;宋志霞;何川鄂;马岚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匹多莫德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儿免疫球蛋白和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糖皮质激素疗法,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溶液0.4 g,po,bid,共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呼吸道感染次数、发热天数、咳嗽天数、喘息发作天数和抗菌药物使用天数)、血清指标[β-防御素1(hBD-1)、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尿素(UREA)、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咽拭子检测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血清指标和咽拭子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减少或缩短,血清hBD-1、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和血清指标,以及试验组患儿血清IgM、UREA和A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和数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试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减少病原菌种类和数量,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周雪梅;陆立东;黄建萍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1例AECOPD并发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药学监护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AECOPD合并ABPA患者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临床药师建议调整初始治疗方案中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顺序;治疗过程中停用头孢曲松,调整为静脉滴注伏立康唑;之后适时调整伏立康唑为口服剂型,并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密切关注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及时调整雾化剂吸入顺序和伏立康唑的用药剂量及给药途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出院后继续药物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全程参与患者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于静;周霞瑾;杨继章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临床药师在化脓性脑膜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协助医师制订初始治疗方案;通过查阅相关指南和国内外文献,建议联合应用地塞米松以减轻其炎症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结合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和群体药动学模型拟合结果,建议将万古霉素的剂量减至0.5 g,ivgtt,q12 h;并行抗感染治疗效果评价、不良反应监测、肾功能监测等药学监护.结果:医师部分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好转,且未发生万古霉素相关不良反应,并于入院第16天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结合相关指南、文献以及病原学检查、血药浓度监测、药动学模型拟合等结果,协助医师及时优化了治疗方案,在保证抗感染治疗效果的同时,预防和减少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于洋;丁楠;熊爱珍;何佳珂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基于报告比值比法对利奈唑胺安全警戒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目的:挖掘和评价利奈唑胺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2004-2016年第二季度的药物不良事件(ADE)报告数据进行利奈唑胺警戒信号检测,ROR值95%置信区间(CI)下限>1提示出现警戒信号.结果:纳入分析的6828534份ADE报告中,以利奈唑胺为怀疑药物的ADE报告7224份.ADE上报数排序前10位分别为血小板减少症、药物相互作用、血小板减少、恶心、贫血、5-羟色胺综合征、腹泻、热病、药物无效、呕吐.经ROR法检测数量排序前200位ADE报告,共得到120个警戒信号,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ADE信号数量按系统器官分类排序前5位分别为医学检查、神经系统疾病、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代谢及营养类疾病、心脏器官病症,其中有临床参考意义的高风险信号包括视神经病变(ROR=56.33)42例、5-羟色胺综合征(ROR=52.86)350例、乳酸性酸中毒(ROR=18.30)162例、心内膜炎(ROR=15.38)31例、血小板减少症(ROR=14.29)566例、骨髓衰竭(ROR=14.20)122例、全血细胞减少症(ROR=11.92)261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ROR=10.91)86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ROR=9.06)58例等.ADE报告数量男性略多于女性,≥45岁年龄组ADE上报数显著多于低年龄组.结论:对OpenFDA数据库进行利奈唑胺警戒信号的检测和分析,可有效地为后续药物警戒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唐学文;贾运涛;田晓江;季欢欢;董志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T淋巴细胞相关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T淋巴细胞相关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笔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T淋巴细胞相关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T淋巴细胞相关肿瘤免疫疗法免疫检查点疗法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在临床前与临床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多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尤其是针对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PD-1配体这3个靶标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被各研究机构和医药企业作为研发热点,其中Ipilimumab、Tremelimumab和Nivolumab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肿瘤免疫疗法通过诱导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但多种因素影响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识别,造成肿瘤免疫逃逸.结论:肿瘤免疫疗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肿瘤治疗中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有望成为攻破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万红;张晓旭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注射用亚叶酸钙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注射用亚叶酸钙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参照临床常用质量浓度,取注射用亚叶酸钙各3支(每支相当于亚叶酸钙100 mg),分别与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配伍,在室温光照或避光条件下,分别于0、1、2、3、4、6、8、12、24、36、48 h考察各配伍液的外观,检测其p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配伍液中亚叶酸钙的含量.结果:在上述条件下,各配伍液均未见颜色变化,也无气体、沉淀、浑浊等现象出现;pH值无明显变化(RSD<2%,n=11).配制后0 h时,各配伍液中≥10μm的微粒数较多,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数量有所下降,且48 h内各配伍液中≥10μm和≥25μm的微粒数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在避光条件下,各配伍液中亚叶酸钙的相对百分含量变化不大(RSD<2%,n=11);而在光照条件下,各配伍液中亚叶酸钙的相对百分含量明显降低,分别降至94.5%(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和88.4%(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结论:注射用亚叶酸钙在葡萄糖注射液中更稳定,且光照条件可影响其配伍稳定性.注射用亚叶酸钙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应避光保存,并尽快使用.

    作者:安静;李婵艺;李倩;白万军;董占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应用属性层次分析法加权TOPSIS法评价我院头孢西丁用药合理性

    目的:评价我院头孢西丁用药合理性.方法:结合药物利用评价(DUE)建立头孢西丁合理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采用属性层次分析法(AHM)加权计算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并运用TOPSIS的数据处理方法评价各病历医嘱与完全合理医嘱的距离,计算合理医嘱的比例,以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116份病历中合理病历占19.0%(包括完全合理的病历占4.3%,5份),基本合理病历占50.0%(58份),不合理病历占31.0%(36份).结论:运用AHM加权TOPSIS法对头孢西丁进行合理性评价是合理可行的.我院在头孢西丁的应用中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较多问题.

    作者:吴柳婷;白敦耀;黄艳芳;罗洁丽;熊莎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肾内科临床药师开展医嘱审核的思维模式初探

    目的:探讨肾内科临床药师在病区开展医嘱审核的思路和方法,为促进肾内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结合肾内科具体案例,从审核治疗药物是否覆盖所有治疗问题、重复用药、药物选择、药物的用法用量与疗程、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等方面,探讨肾内科临床药师开展医嘱审核的思路和方法.结果与结论:肾内科临床药师通过建立严密系统的医嘱审核的思维模式,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梳理审核思路、弥补审核漏洞,提高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作者:胡展红;邱晓燕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参附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62例MRSA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用药方案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 mg,ivgtt,b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首次静脉注射60 mL,随后以20 mL/h的速率持续静脉泵入60 mL,q12 h.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为72.00%,对照组患者为64.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排血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前降钙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可有效改善MRSA重症肺炎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抗炎效果,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李劲松;陈继军;朱涛;巫兴阳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静脉滴注前列地尔结合针灸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前列地尔结合针灸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创面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在给予胰岛素等基础治疗上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三阴交、足三里、丰隆、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qd.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创面微血管密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2.22%),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和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和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21 d后,观察组患者的创面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滴注前列地尔结合针灸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微血管生成,缩短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增强其疗效.

    作者:邵礼成;严文;李赞钊;黄文柱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根据患者PCI术前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po+硫酸氢氯吡格雷片600 mg,po,术中给予肝素钠注射液100 U/kg,iv.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0.2μg/(kg·min),iv.观察两组患者术后ST段回落情况、胸痛改善情况,术前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和术后CK-MB峰值、达峰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术前术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观察组患者ST段回落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胸痛总缓解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TIMI血流分级2~3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两组患者CK-MB、vWF、ET-1和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观察组患者CK-MB峰值、达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或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vWF和ET-1水平均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vWF、ET-1和NO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轻度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度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保护血管内皮,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应注意其出血风险.

    作者:李景瑞;李宇婷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快速上报信息化系统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上报质量.方法:采用医院集中监测模式,收集医院ADR快速上报信息系统应用前后的ADR报告表,对上报数量、报告类型、时限及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统应用后可实现快速上报功能,系统应用前后,上报总数由589份上升至748份,所有严重的ADR比例由6.28%提高到11.76%,报告质量评分由93.64分上升到98.36分,不超时报告占比由94.05%提高到9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ADR快速上报信息化系统有利于提高报告效率、保证报表质量、扩大监测网络覆盖面,可为药品安全科学评价和监管奠定基础.

    作者:温润龙;李亮华;罗万婷;邓剑雄;张业象 刊期: 2017年第20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