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朦;史彩云;宋学硕;黄亦琼;李萌萌;武佳
目的:评价康艾、香菇多糖、参芪扶正、复方苦参4种常用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放疗或手术等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及肠癌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维普期刊数据库,纳入关于该4种中药注射剂有效性研究的文献,并按抗肿瘤类型分类,分析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同时,从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方面做进一步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132篇文献.频数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文献数/文献总数)结果为:生活质量(89/132);临床疗效(37/132);骨髓抑制(96/132);胃肠道反应(81/132).卡方检验结果显示:(1)非小细胞肺癌(84篇)治疗中,化疗、放疗或手术合用康艾、香菇多糖、参芪扶正或复方苦参在所评价的4个指标中均有显著改善(P<0.05).(2)胃癌(24篇)治疗中,化疗、放疗或手术合用康艾、香菇多糖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方面有明显的作用(P<0.05).(3)肠癌(24篇)治疗中,化疗、放疗或手术合用康艾、香菇多糖、参芪扶正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胃肠反应(P<0.05);合用复方苦参能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减少骨髓抑制(P<0.05).结论:康艾、香菇多糖、参芪扶正、复方苦参4种中药注射剂对不同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疗效.本研究为该4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抗肿瘤应用提供了相应的循证药学依据.
作者:曹礼慧;蔡绍晖;徐俊;黄思超;钟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专科医院儿科中成药的使用特点和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该院儿科2010-2012年各类中成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儿科中成药销售金额呈均逐年上升趋势.从药理作用来看,清热剂、解表剂和止咳化痰平喘剂的销售金额排序分列前3名;从剂型来看,颗粒剂和散剂的销售金额3年均排第1位;从单个品种看,四磨汤口服液的销售金额居首位;DDDs高的是健胃消食片.结论:该院儿科的中成药品种逐年增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能满足临床治疗儿童疾病的需要;存在滥用补益剂的情况,应引起重视.
作者:蒋春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学习和总结章次公先生临床应用中成药的特色.方法:对《章次公医术经验集》中的中成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章次公临证应用中成药广泛,运用中成药达百余种,用药比例高达24%;《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用药论述详尽,对于中成药见解独到,用药方法灵活,体现了其革新求实的精神.
作者:胡旭;刘丽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优选毛蕊花苷(VER)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的处方,并对VER-SLN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VER-SLN,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以药脂质量比、单硬脂酸甘油脂用量、泊洛沙姆188用量、豆磷脂用量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同时以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稳定性及体外累积释放度为指标评价其质量.结果:佳制备处方为药脂质量比为1∶75,单硬脂酸甘油脂的用量为0.6 g,泊洛沙姆188用量为0.5 g,豆磷脂用量为0.2 g.所制得的VER-SLN外观形态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9±17) nm,Zeta电位为(-23±0.91)mV,平均包封率为96.66%,平均载药量为2.27%.体外释放结果表明,VER原料药体外8h累积释放完全,VER-SLN体外4h累积释放率为47.2%,48 h可达到92.9%.结论:该制剂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稳定,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的VER-SLN质量符合要求,可达到使药物缓慢释放的效果.
作者:丁立新;杨珊珊;张楠楠;李焕;李冬阳;王丽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红参超微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鉴别样品;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样品粒径进行检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样品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C18(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样品TLC图中斑点清晰,可鉴别出与对照品对应的斑点;红参超微粉的中位粒径在20 μm以下;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的进样量分别在1.043~10.430、1.079~10.790、1.139~1 1.390 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均为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7%、100.52%、100.28%,RSD分别为1.44%、1.95%、1.08%(n均为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红参超微粉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守信;邱新建;贺凤成;苏瑞强;张则平;赵志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胡芦巴提取物黄酮类成分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 mm×4.6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339 nm.以牡荆苷为参照物,对10批胡芦巴提取物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建立了胡芦巴提取物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1个共有指纹峰,10批提取物的相似度均>0.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为胡芦巴提取物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卢金清;杨小金;李雨玲;张锐;唐瑶兴;戴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测定苍术饮片中茅术醇和-桉叶醇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来源苍术饮片中二者含量进行测定.方法:以正十六醇为内标物,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HP-5石英弹性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载气为氮气,检测器为氢火焰检测器(FID),采用程序升温方式,分流进样(10:1),进样口温度为220℃,检测器温度为250℃.结果:茅术醇和β-按叶醇的进样量分别在0.40~2.40、0.08~0.48 μg范围内同内标物的比值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8、0.999 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5%、101.04%,RSD分别为1.51%、1.52%(n均为6).不同来源苍术饮片中茅术醇和β-桉叶醇的含量差异较大,以湖北英山药材中二者含量高.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苍术饮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姚佳;刘玉强;才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鸡血藤醇提物对血虚模型小鼠的补血作用.方法:通过放血以复制小鼠失血性血虚模型;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5 mg/kg)以复制小鼠化学性血虚模型;通过皮下注射乙酰苯肼(20 mg/kg)同时控制饮食以复制小鼠综合血虚模型.60只KM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等体积生理盐水)组、模型(等体积生理盐水)组、乌鸡白凤丸(4g/kg)组与鸡血藤醇提物高、中、低剂量(30、15、7.5 g/kg)组.制备模型的同时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0d.测定小鼠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RBC、HGB、HCT、PLT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鸡血藤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RBC、HGB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鸡血藤醇提物高、中剂量组小鼠HCT、PL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鸡血藤醇提物对血虚模型小鼠有良好的补血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液系统有关.
作者:张浩;申玉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为丹参素与川芎嗪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PubMed、Elsevier等中外文数据库文献,分析、归纳、总结近年来丹参素与川芎嗪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等方面的进展.结果与结论:丹参素与川芎嗪联合制备的复方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今后应加强对该复方中药制剂在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其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以规避应用风险,使其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李肖爽;卢金清;梁欢;戴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硫酸镁热敷联合三黄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使用硫酸镁热敷,观察组在硫酸镁热敷后联用三黄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依从性及整体临床效果.结论:观察组疼痛消退时间和红肿消退时间均快于对照组,且24h红肿消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且达到相同效果的外敷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较快缓解疼痛、红肿等症状,且治疗方便,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主动性.
作者:徐彦;赵致臻;杨巍娜;赵世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优选四逆泡腾片干法制粒工艺.方法:以颗粒得率和颗粒脆碎度为评价指标,以轧轮压力、轧轮转速、浸膏粉含水量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采用Box-Behnken设计考察各因素对评价指标总评OD值的影响,并采用效应面法预测、分析、选取佳工艺.结果:佳干法制粒工艺为浸膏粉含水量为2.1%,轧轮转速为8.8 Hz,轧轮压力为2.3 MPa.结论:所选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四逆泡腾片的制粒.
作者:傅亮;余晓耕;谭和平;卢庆红;雷光远;姜颖;罗晓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祁州漏芦(以下简称“漏芦”)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KM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联苯双酯(100mg/kg)组、漏芦乙醇粗提物(200mg/kg)组、漏芦正丁醇提取物(200mg/kg)组和漏芦水提取物(200m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d.末次给药1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300mg/kg对乙酰氨基酚(APAP)以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肝匀浆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肝线粒体Na +-K+-ATP酶(Na+-K+-ATPase)、Ca2 +-Mg2+-ATP酶(Ca2+-Mg2+-ATPase)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和ALP活性增强,ALB含量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增加,CAT、GPx、SOD、GST活性减弱,GSH含量减少;肝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漏芦乙醇粗提物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减弱,ALB含量增加,肝匀浆MDA含量减少,GSH含量增加,CAT、GPx、SOD、GST活性增强,肝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芦正丁醇提取物组小鼠血清ALT、AST、ALP活性减弱,ALB含量增加,肝匀浆MDA含量减少,GSH含量增加,CAT、GPx、SOD、GST活性增强,肝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芦水提取物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减弱,ALB含量增加,肝匀浆MDA含量减少,GSH含量增加,GPx、GST活性增强,肝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漏芦不同溶剂提取物对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宋昊;朱璟;金梅花;陈丽艳;全吉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人体血浆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技术,分别以羟甲香豆素和栀子苷为内标,采用正离子方式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检测离子通道为阿魏酸m/z 195.1→151.2和羟甲香豆素m/z 177.1→161.2、芍药苷m/z 503.1→219.2和栀子苷m/z 411.1→216.1.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BEHC18(1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0.5%冰醋酸-乙腈(82∶18,V/V),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40℃.结果:两种成分均在3 min内完成检测.阿魏酸、芍药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4.5~250.0、37.5~2 000.0 ng/ml范围内与指标成分和内标峰面积比呈良好线性关系,定量限分别为4.5、37.5 ng/ml;高、中、低质量浓度阿魏酸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1.2±5.7)%、(93.8±7.6)%、(92.7±7.5)%,芍药苷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0.5±7.6)%、(90.2±4.4)%、(91.7±4.2)%;精密度RSD在5.3%~9.4%范围内;稳定性RSD<±10%.结论:所建方法分析时间短、专属性好、准确度高,适用于同时测定人血浆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含量.
作者:冯雪科;徐振文;温中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海藻玉壶汤加减方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多点皮下注射猪甲状腺球蛋白(PTg)进行初次免疫,于第2周进行加强免疫,以后每周加强免疫1次,共加强免疫4次,以复制大鼠EAT模型.7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丙基硫氧嘧啶(23.43 mg/kg)组、雷公藤多苷(6.25 mg/kg)组、夏枯草(1.875g/kg)组与海藻玉壶汤加减方高、低剂量(39.4、19.7 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6周.末次给药后大鼠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含量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活性;取甲状腺,称定质量,计算甲状腺脏器指数(甲状腺质量/体质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3、T4含量增加,TGAb活性增强,甲状腺脏器指数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海藻玉壶汤加减方高、低剂量组大鼠TGAb活性减弱,甲状腺系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海藻玉壶汤加减方高剂量组大鼠T4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藻玉壶汤加减方能调节EAT模型大鼠的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水平.
作者:陈然峰;田港;张小燕;唐晓霞;宋霄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优选紫花毕岱(BD)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化学水解法进行提取,以酸浸时间、酸浸温度、碱浸时间、碱浸温度为考察因素,以BD不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优选BD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碱浸温度80℃,碱浸时间60 min,酸浸温度50℃,酸浸时间3h.结论:所选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BD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
作者:金晓敏;陈虹;王磊;张万鑫;马静怡;丁慧;刘斌;赵文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白叶蒿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白叶蒿全草的70%乙醇提取物及其极性部位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离,采用硅胶、ODS RP-18、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芹菜素(2)、木犀草素(3)、异鼠李素(4)、十七烷酸单甘油酯(5)、东莨菪内酯(6)、伞形花内酯(7)、山柰酚-3-O-鼠李糖苷(8)、山柰酚-3-O-葡糖苷(9)、山柰酚-3-7-二鼠李糖苷(10)、甘露醇(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白叶蒿中分得.该试验结果可为白叶蒿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李维宏;彭伟;樊继山;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与黄芪甲苷配伍对辐射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100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黄芪多糖对照(80 mg/kg)组、黄芪甲苷对照(80mg/kg)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黄芪多糖(80mg/kg)组、黄芪甲苷(80 mg/kg)组与联合用药①、②、③、④(黄芪多糖80、40、20、80 mg/kg+黄芪甲苷20、40、80、80 m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4d.末次给药后小鼠接受60Coγ射线(剂量:5 cy)一次性全身辐射以复制辐射损伤模型.测定小鼠30 d存活率和死亡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肝脏HE染色光镜下观察小鼠肝组织形态学;测定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细胞DNA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30 d存活率降低,死亡小鼠平均存活时间缩短;小鼠肝细胞广泛肿胀,出现大滴性脂肪变、气球样变,肝脏细胞点状坏死严重,炎性因子大面积浸润组织;外周白细胞计数减少;骨髓细胞DNA含量减少;血清SOD活性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用药①、②、③、④组小鼠30 d存活率升高,死亡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延长,外周白细胞计数增加,骨髓细胞DNA含量增加,小鼠肝细胞形态学明显改善;联合用药①、②、③组小鼠血清中SOD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芪多糖与黄芪甲苷配伍是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其中黄芪多糖与黄芪甲苷质量比为4∶1时配伍效果佳.
作者:刘耀;石英;刘职瑞;田志强;夏培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丸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其补气作用的关联性,确立其补气药效成分.方法:建立补中益气丸的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和HPL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指纹图谱;用控食法和疲劳法联合复制小鼠气虚模型,测定小鼠体质量、脏器指数、廓清指数和矫正廓清指数;用灰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其谱-效关系.结果:HPLC-DAD指纹图谱中各峰显示橙皮苷(峰号11)、芒柄花素(峰号19)对补气作用有较大贡献.HPLC-ELSD指纹图谱中各峰显示橙皮苷(峰号4)对补气作用有较大贡献.结论:补中益气丸对模型小鼠气虚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HPLC-DAD和HPLC-ELSD指纹图谱均与补中益气丸的补气作用有一定对应关系;补中益气丸中对补气作用贡献较大的成分是橙皮苷、芒柄花素.
作者:胡芳;杨英来;刘小花;朱瑞娟;李灿;封士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利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ITS2序列鉴定维吾尔传统药材一枝蒿与其混淆品种.方法:提取一枝蒿药材基因组DNA、扩增ITS2序列并测序,采用CodonCode Aligner V3.0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并提交至GenBank核酸数据库;运用分析相似性搜索法(BLASTI)进行序列鉴定,下载易混淆品种的ITS2序列,再应用MEGA5.0软件计算种内种间(K2P)遗传距离和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结果:一枝蒿与其混淆品种之间的K2P遗传距离分布于0.019~0.254之间,远大于一枝蒿种内遗传距离(0.008);NJ系统聚类树结果表明能将一枝蒿与其混淆品种区分开来,单独聚为一类.结论:ITS2序列适用于维吾尔药材一枝蒿与其混淆品种的鉴别,可为一枝蒿的质量和用药安全提供鉴定依据.
作者:刘冲;杨伟俊;顾政一;薛文采;程波;何江;地力努尔·吐尔逊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合成一系列的甘草次酸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渡谱测定.方法:对甘草次酸30位羧基进行修饰,合成甘草次酸甲酯和甘草次酸乙酯;对甘草次酸3位羟基进行修饰,合成甘草次酸甲酯-3-O-乙酸酯和甘草次酸乙酯-3-O-乙酸酯;对甘草次酸11位羰基进行修饰,合成脱氧甘草次酸和脱氧甘草次酸甲酯;对合成物进行波谱测定.结果:合成的甘草次酸衍生物经紫外、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的鉴定,均为目标化合物.结论:合成的甘草次酸衍生物可为其后续抗炎活性及毒副作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陈兰;李贵香;罗维早;张宝喜;王欣;阳勇;覃瑶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