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微娜;滕艳坤;杨宏伟
目的:促进大陆地区医院药学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介绍台湾地区医院药学的相关制度、药品管理(包括药品调剂和医院制剂配制)、临床用药管理(包括临床药学和用药疏失管理及循证医学信息服务)与大陆地区的差异,并提出对大陆地区医院药学工作的启示.结果与结论:台湾地区执行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引入总额支付制度;执行医院评鉴制度和药害救济制度.台湾地区医院门诊和住院药品调剂均采取拆零调配模式,调配流程合理且高效;医院制剂配制方面,一般均提供全静脉营养剂配制服务,中草药均为瓶装粉末,对于儿童用药品提供粉碎和分装服务;对于频繁使用且剂量较恒定的品种医院也会委托企业批量生产;单设化疗药房.台湾地区的临床药学工作内容与大陆地区基本相同,药事服务在院内网络上进行记录;医院药师(包括临床药师和药房药师)可随时将各类用药疏失填报至院内网络,填报者能获得院方奖励.台湾地区医疗品质策进会已将医院循证工作开展情况视为质量控制的一项指标,纳入医院的评鉴系统.启示大陆地区需要推动药学服务的信息化、注重临床药学人员的培养与考核、加强人性化服务.
作者:陈慧;刘丽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实现数字化住院药房管理模式,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方法:介绍我院住院药房数字化工作模式的实施情况,并对传统工作模式和数字化工作模式下住院药房的药品请领、药品调剂、药品盘点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效果进行统计.结果:借助于全自动片剂、注射剂摆药机、指纹认证药品管理机及条形码技术,我科实现了住院药房数字化工作模式,其与传统工作模式比较,药品请领的准确率提高了7.63%~11.59%、请领时间缩短了15.19~15.87 min;药品调剂的准确率提高了3.82%~6.08%,调剂时间缩短了8.41~9.19 min;药品盘点的时间缩短了6.13~6.29 min.结论:我院通过建设数字化住院药房,使药房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均得到了提高,使药师的职业风险大大降低.
作者:刘莹;黄珊;许翔;刘月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考察并比较自制盐酸鲁拉西酮片与原研片的溶出度.方法:溶出度测定采用桨法,以pH 3.8 McIlvaine缓冲溶液9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r/min,温度为(37±0.5)℃;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鲁拉西酮的含量,色谱柱为C8,流动相为0.05 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3.o)-乙腈(60:40),检测波长为230hm,流速为1.2 ml/min,柱温为40℃.对5批自制片与1批原研片的溶出行为采用相似因子法和威布尔法进行评价.结果:盐酸鲁拉西酮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10~100 μg/ml (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88%(RSD=0.55%,n=3).5批自制片与原研片的相似因子均大于85,威布尔法中各溶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自制片与原研片体外溶出度一致.
作者:樊俊红;郭文敏;刘峰;张琪;陈素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介绍双相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双相释药”“双脉冲释药系统”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2008-2013年关于双相释药系统的研究文献,对双相释药系统的特点、制剂技术、体内外评价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双相释药系统具有两个不同的释放相,可调节药物的释药速率、降低毒副作用、减轻胃肠道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根据其释放特点可分为速释-缓释型、速释-控释型、速释-定时释放型制剂;但由于其具有双相释药的特性,使其体内行为较为复杂,从而使体外模拟条件的选择也变得困难,其药动学方法和体内外相关性等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作者:张樱子;方松;樊荣丹;陈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制备布洛芬缓释骨架片并筛选其佳工艺条件.方法:以累积释放百分率为考察指标,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微晶纤维素(MCC)处方中用量及片剂的硬度等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进行处方和工艺优化.结果:优化布洛芬缓释骨架片处方工艺中HPMC、MCC处方中用量分别为12.5%、3.0%,片剂硬度为80 N;制备的3批布洛芬缓释骨架片可持续释放24 h,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其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r>0.980 0).结论:优化的工艺可行,可延长布洛芬的释药时间.
作者:祝侠丽;贾永艳;黄海英;杜艳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的现状.方法:对江苏省2008-2012年医疗机构制剂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自2008年以来,江苏省医疗机构注册制剂品种数呈减少趋势,由5 862个减少至4 274个.存在制剂室及制剂品种在各辖区发展不均衡、医疗机构制剂品种过多、中药制剂和化学药制剂比例不当、重复配制品种较多等问题.结论:只有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发挥中药优势和开发特色制剂、建立区域合作中心、精简制剂品种、不断开发新剂型,才是医疗机构制剂的出路.
作者:王赛男;田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提高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信息管理水平,并为PIVAS中的条形码设计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我院原有的医院资源管理平台上,以二维码技术代替原来的一维码用于PIVAS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介绍其功能作用及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二维码技术可用于PIVAS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输液标签生成、输液记费、输液出仓核对、输液数量统计等功能中,不但信息存储量大,而且运行稳定、操作简易,在提高PIVAS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的同时,也为PIVAS今后的电子信息扩充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推广.
作者:田志成;赵海茵;袁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方法:将条形码扫描技术应用于PIVAS配药前、配置后成品输液配送前及病区工作人员签收成品输液等环节,总结条形码扫描技术在PIVAS工作中的各项功能及分析其应用前后的效果.结果:条形码扫描技术具有输液配置核对、打包核对、病区签收核对、工作量统计等功能;其在我院使用后输液日平均配置数由53组升至61组,日平均差错数由0.6组降至0.03组,日均药品浪费组数由0.02组降至0.01组,日均查找相关信息时间由4.2小时降至0.5小时,月配置工作量统计平均时间由8小时降至0.5小时.结论:我院PIVAS使用条形码扫描技术后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风险控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秦涛;董亚琳;杜明才;封卫毅;姜媛媛;罗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促进医院药房应急药品的保障管理质量.方法:从我院应急药品管理小组的建立、分工,各类应急事件药品目录的分类制订,应急保障药品的日常与战时管理,保障任务期间的后援技术支持等几方面介绍我院应急保障任务中应急药品的管理体系与具体方法,并分析其合理性.结果与结论:应急药品目录按通用药材(包括公共药材和急救药材)和专用药材分类制订,专用药材按水灾、火灾、地震性质分类制订较科学、合理,同时任务期间信息技术方面及后援技术的大力支持对保障任务的质量至关重要.我院建立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较科学、合理、实用.
作者:谭永红;范开华;韩倩;金伟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制备甘露聚糖肽滴鼻液,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以水为溶媒、氯化钠为渗透压调节剂、甘露聚糖肽为主药,制备甘露聚糖肽滴鼻液.将甘露聚糖肽滴鼻液酸性水解、碱性衍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甘露糖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乙酸铵溶液(20:80),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所制备的样品为淡黄色澄明液体,pH及其他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规格为10 mg/ml,甘露糖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21.4~107μg/ml(r=0.999 9),低、中、高质量浓度样品的回收率分别为98.64%、97.08%、98.36%,RSD为1.02%、1.32%、0.69%(n=3).结论:甘露聚糖肽滴鼻液的制备方法可行、质量可控.
作者:金伟华;陈华;张明;蒲志强;钟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建立测定坎地沙坦酯原料药中8种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乙腈、丙酮、乙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与四氢呋喃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HP-5毛细管柱,以(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柱温采用程序升温,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为250℃;载气为高纯N2;顶空进样,加热温度为100℃,加热时间为30 min.结果:8种有机溶剂在各自的检测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0.999 9),平均回收率均为99.6%~100.3% (RSD=0.89%~1.98%,n=3);定量限分别为0.09、0.15、0.12、0.3、0.6、0.18、0.45、0.21 ng;检测限分别为0.03、0.05、0.04、0.1、0.2、0.06、0.15、0.07 ng.样品中只检出了丙酮.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可有效控制坎地沙坦酯原料药中残留的8种有机溶剂.
作者:冯光玲;丁文娟;伊星璐;冯爱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氚标记小牛胸腺DNA(3H-小、牛胸腺DNA)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氚水交换法制备3H-小、牛胸腺DNA.取大鼠尾静脉注射高、中、低剂量(15、5、1.67 mg/kg,n=5)的3H-小、牛胸腺DNA,中、高剂量组大鼠连续给药7d(第1、7天给予3H-小牛胸腺DNA,其余时间给予未标记小牛胸腺DNA),低剂量大鼠仅单次给药;另取犬前肢静脉注射高、中、低剂量(1.5、0.5、0.167 mg/kg,n=3)的3H-小牛胸腺DNA,中剂量犬连续给药7d,低、高剂量犬仅单次给药.分别于第1、7天给药后0.033、0.25、1、2、4、6、8、12、24h取血,分离血浆后加入闪烁液并使用液闪计数仪分析,以WinNonlin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高、中、低剂量3H-小牛胸腺DN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单次给药的AUC0-24h为(11 742±2 245)、(3 571±851)、(727±202) ng-Eq·h/g,t1/2为(21.4±5.08)、(13±6.0)、(6.8±1.76)h;重复给药高、中剂量的AUC0-24 h为(5 706±1 009)、(7 601±1 861)ng-Eq·h/g,t1/2为(16.0±10.13)、(9±2.7)h.高、中、低剂量3H-小牛胸腺DNA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单次给药的AUC0-24为(4 444±999)、(2 719±139)、(501±101) ng-Eq·h/g,t1/2为(17.6±7.57)、(14.0±1.76)、(16.4±2.39)h;重复给药中剂量的AUC0-24h为(3 073±200) ng-Eq·h/g,t1/2为(20.6±6.62)h.结论:3H-小牛胸腺DNA在大鼠与Beagle犬体内单次给药和重复给药均可被快速消除.
作者:杨硕晔;陈西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源于白眉蝮蛇的重组去整合素rAdinbitor对肝癌细胞H22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诱导重组表达、纯化、鉴定等步骤获得rAdinbitor;采用右腋皮下注射1×106个H22细胞制备肝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0.9%氯化钠注射液0.2 ml/kg)、阳性对照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1.65 mg/kg)和高、中、低剂量治疗组(rAdinbitor 5、1.25、0.5 mg/kg),每组8只,肌肉注射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给药3周后处死小鼠,取瘤称质量,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切片中5个视野下的血管数量.结果:成功诱导表达并纯化rAdinbitor,其蛋白含量为1.4 mg/ml,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kD.各组小鼠瘤质量和血管数量分别为模型组:(1.513±0.922)g和3.34±0.58;阳性对照组:(0.562±0.304)g和1.33±0.58;高剂量治疗组:(0.318±0.205)g和1.18±0.56;中剂量治疗组:(0.434±0.323)g和1.32±0.60;低剂量治疗组:(0.536±0.328)g和1.35±0.58.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治疗组小鼠的瘤质量和血管数量均明显下降(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治疗组小鼠的瘤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治疗组小鼠的血管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dinbitor对H2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瘤组织周边新血管的形成.
作者:刘雪梅;王冬梅;王众;田余祥;赵宝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制剂的现状,探讨其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方法:以国家医疗机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依据,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剖析当前医疗机构制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结果与结论:由于当前国家相关法规不完备以及医疗机构制剂的实际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使得医疗机构制剂在软、硬件建设,制剂质量,人员素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新医改政策为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各医疗机构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现存制剂室,瞄准临床需求,通过采取严格准入制度、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制剂质量、研发国家级新药,组建区域配制中心和委托加工以谋求公益性制剂发展,加强多方合作、提高制剂效益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医疗机构制剂室在医疗机构中的作用.
作者:杨志福;李生轶;高洁;马金刚;曹金一;陈征宇;文爱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促进医院药房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方法:介绍我院药房药品管理信息化、调配自动化的情况及基于此进行的药学服务.结果与结论:我院通过实施“零库存”药品管理及采用全自动发药系统、药品智能存取系统、自动分包机等方式实现了药房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借助其创建了药师以药学服务单元形式为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新模式,减少了药师的机械劳动时间,增强了患者与药师的有效交流,促进了合理用药.
作者:杨厚赐;徐翔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为医药企业判断创新药物项目可行性提供指标参考.方法:基于可行性研究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整理并构建影响我国创新药物项目可行性的指标,并以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与结论:医药企业判断创新药物项目可行性应综合考虑临床价值、技术状况与实力、市场前景、药物研发成熟度和项目投资收益性,经9个步骤得出判断创新药物项目是否可行的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
作者:闫明明;邢花;贾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我国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状况,为药品再评价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类比等方法,以“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药品再评价”等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1999年1月-2013年4月的有关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概述我国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现状并与国外相关工作进行比较,分析我国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的不足之处.结果与结论:与美国、英国、日本等比较,我国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相关工作起步较晚,虽已有部分法规但仍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研究方法缺乏权威性和规范性、再评价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亟需制订统一规范的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管理办法等,明确药品企业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中的责任主体地位,正确区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上市后研究与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关系.
作者:班雅倩;常新义;袁晓龙;孙建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为我国药品生产与经营企业实施冷链物流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冷链系统验证的意义,借鉴国外冷链系统验证的理念对冷链系统验证的基本程序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冷链系统验证是确保冷链药品能够始终符合温度控制要求的基本前提,冷链系统验证的基本程序包括需求识别、冷链开发、冷链执行三个阶段.需求识别中应重点考虑药品的稳定性及冷链运输过程;冷链开发作为冷链系统验证的主体,包括设计确认、运行确认与性能确认三个阶段;药品的冷链运输应在冷链系统验证完成及冷链系统批准后执行.
作者:尹雅姝;徐峰;黄金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对同时包载齐墩果酸(OA)和香豆素6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OCPN)和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纳米粒(OCPTN)的体外摄取情况.方法:以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OCPTN和OCPN,其中香豆素6为荧光标记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纳米粒中香豆素6的载药量,体外测定HepG2细胞对分别含100、200、400 μg/ml(低、中、高质量浓度)香豆素6的OCPTN、OCPN混悬液的摄取率,显微镜观察HepG2细胞对OCPTN的摄取情况.结果:OCPTN和OPTN中香豆素6的载药量分别为7.6%、6.3%;低、中、高质量浓度OCPTN的细胞摄取率为(62.1±1.2)%、(53.6±1.3)%、(40.9±1.5)%,分别是相同质量浓度OCPN的细胞摄取率[(36.8±1.5)%、(31.2±1.9)%、(22.4±1.3)%]的1.69、1.72、1.83倍;镜下观察OCPTN被HepG2细胞摄取,处于细胞核周围.结论:OCPN和OCPTN均能被HepG2细胞摄取,且OCPTN的被摄取性更强.
作者:鲍旭;高萌;徐红;郭佳毅;赵丹凤;李德壮;褚秋辰;田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托品酸的致突变机制.方法: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设5 000、2 500、1 250、625 μg皿4个剂量托品酸组、自发回变组、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非代谢活化条件下:对二甲基氨基苯重氮磺酸钠(Dexon)50 μ∥皿、注射用丝裂霉素(MMC)0.5μg/皿;代谢活化条件下:2-氨基芴(2-AF)20 μg/皿]组,每组6皿,各组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系统S9的条件下,计数组不同致突变类型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的回变菌落数.结果:与溶剂对照组和自发回变组比较,非活化条件下2 500、5 000 μg/皿托品酸组和Dexon阳性对照组TA97、TA98、TA100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均明显增加(P<0.01),MMC阳性对照组TA102菌株的回变菌落数明显增加(P<0.01);活化条件下2 500、5 000μg/皿托品酸组TA98菌株的回变菌落数明显增加(P<0.01),2-AF阳性对照组TA97、TA98、TA100、TA102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均明显增加(P<0.01),其余条件的回变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托品酸的致突变作用机制为诱导组氨酸靶基因中鸟嘌呤-胞嘧啶位点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活化条件的存在会使其诱变性减弱.
作者:曲见松;陈德俊;赵岩;魏霞;祝清芬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