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四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姚兵;李勇

关键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 动脉血栓形成,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四肢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12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四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动脉切开Forgaty导管取栓术,分析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CTA结果、术中所见、术后结果等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结果.12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在下肢髂总动脉至股动脉之间,2例发生在上肢左锁骨下动脉至腋动脉之间,全部病例平均Hb 23.5g/L(21.0g/L~27.2g/L),平均HCT 70.6% (68%~83%),经手术取栓及术后溶栓、抗凝治疗后,8例康复出院;2例术后患肢持续疼痛,给予镇痛治疗;2例术后患肢血运未恢复,行截肢手术.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发动脉血栓,容易发生在四肢动脉主干起始部.起病过程隐蔽,血管内膜病变严重.HCT> 70%与高龄是发生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发病后早期手术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高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西宁地区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及气管食管瘘的麻醉方法及呼吸管理.方法:术前准备充分,麻醉维持以吸入低浓度七氟醚为主,必要时追加罗库溴胺.结果:本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单肺通气,均出现SpO2下降,经调整呼吸参数,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2~4)cmH2O,严重者暂停手术操作,膨胀双肺,恢复双肺通气,待SpO2正常后继续手术,术中无一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在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加强管理,是可以安全渡过围术期的.

    作者:屈青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平阳霉素球结膜下注射治疗高原地区睑裂斑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高原地区巨大睑裂斑的效果.方法:在睑裂斑处球结膜下注射0.25%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每2周1次,共(1~2)次.结果:大多数患者在注射1次后睑裂斑体积缩小、变薄、局部萎缩.结论:平阳霉素球结膜下注射是治疗巨大睑裂斑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作者:陈彦群;王晓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四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四肢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12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四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动脉切开Forgaty导管取栓术,分析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CTA结果、术中所见、术后结果等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结果.12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在下肢髂总动脉至股动脉之间,2例发生在上肢左锁骨下动脉至腋动脉之间,全部病例平均Hb 23.5g/L(21.0g/L~27.2g/L),平均HCT 70.6% (68%~83%),经手术取栓及术后溶栓、抗凝治疗后,8例康复出院;2例术后患肢持续疼痛,给予镇痛治疗;2例术后患肢血运未恢复,行截肢手术.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发动脉血栓,容易发生在四肢动脉主干起始部.起病过程隐蔽,血管内膜病变严重.HCT> 70%与高龄是发生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发病后早期手术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兵;李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西宁地区学龄前儿童氟化泡沫预防龋齿效果观察

    目的:为预防龋齿发生,我中心开展氟化泡沫防龋治疗.方法:将3岁~6岁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每年4次,每次(1~2) min氟化泡沫防龋治疗,即氟化泡沫口腔含氟法.结果:一年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龋齿发生率与新生龋发生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氟化泡沫防龋效果显著.结论:氟化泡沫预防龋齿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效果显著.

    作者:相淼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海拔地区微创结合高压氧治疗胫腓骨骨折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微创髓内钉结合高压氧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收治的121例胫腓骨骨折行微创髓内钉治疗,术后常规高压氧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全部获一期愈合,无1例成角畸形及双下肢不等长,优良率97.5%.结论:高海拔地区微创髓内钉结合高压氧治疗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应用微创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骨折固定牢靠和能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高压氧的治疗有利于软组织及骨折的愈合,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建宁;李占银;王喜民;李永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西宁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肺保护性通气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西宁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应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采用肺保护通气;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通气,观察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呼吸动力学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第7天实验组动脉血氧分压( PaO2)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氧合指数( PaO2/FiO2)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实验组气道平台压( 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呼气末正压(PEEP)、潮气量(VT)较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VILI)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能明显改善西宁地区ARDS氧合,降低VILI发生率,对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石青军;杨正平;马四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无线通讯短信教育在玉树援建人员预防高原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提高援建人员对高原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促进行为改变.方法:选择援建人员130例,进行初次常规教育和后短信教育.结果:对于高原病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无线通讯短信教育效果明显.结论:对援建人员进行短信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提高援建人员预防急性高原病自我管理意识.

    作者:黄新;师存霞;马生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西宁地区中青年糖耐量减低患者早期心血管损害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影响中青年糖耐量减低( IGT)患者早期发生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中青年IGT患者150例及正常对照(NGT组)50例,采用高分辨率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检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测定空腹(FPG)及糖负荷后2h血浆血糖( 2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L - C)、高教C反应蛋白(hs - 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分析上述指标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及影响颈动脉IMT的危险因素.结果:IGT组BMI、WHR、2hPG、TC、LDL -C、hs - CRP、FINS、HCY和颈动脉IMT均较NGT组增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颈动脉IMT与BMI、WHR、2hPG、TC、LDL -C、hs - CRP均呈正相关(P<0.05),WHR、FINS、2hPG、TC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结论:肥胖、胰岛素抵抗是影响中青年IGT患者发生早期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永兰;张亚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西宁地区84例小儿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分析

    目的:对比传统公式计算量与实际补液量,总结高海拔地区84例小儿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复苏经验.方法:收集84例小儿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1990年-2000年45例,按照传统烧伤公式计算量补液;B组:2000年-2008年39例,在传统烧伤公式计算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需要进行补液.通过观察两组休克期补液量及尿量,分析总结休克期补液疗效.结果:第一个24小时,B组患者液体总入量(4 550±520) mL明显多于A组(3 740±48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每小时尿量比较,A组(37±11)mL少于B组(41±1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个24小时,B组患者液体总入量(3853±326) mL多于A组(2980±30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小时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青海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干燥,烧伤患儿不论面积大小其不显性失水均增多,气管切开插管患者丢失量更大,抗休克治疗应增加液体的补充才能平稳度过休克期.

    作者:祁永章;李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原农牧区76例婴幼儿贫血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高原农牧区婴幼儿贫血的原因.方法:对我院1995年4月-2010年8月病房诊治的76例贫血婴幼儿病历资料及43例此病随访患儿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发现这些婴幼儿贫血跟高原地区人们的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及地理环境(我地区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调整饮食结构及药物治疗均有明显好转.结论:改变喂养方式及生活习惯是改善和预防高原农牧区婴幼儿贫血的关键.

    作者:魏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目的:探讨部队急进高原执行应急任务情况下,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病(AMS)的措施.方法:对每年空运进入西藏的新兵部队的AMS的发病率及采取的预防和控制(简称防制)措施进行跟踪调查,总结分析目前部队预防AMS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在目前条件下,虽然进藏新兵部队预防AMS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采取的防制措施来看,基本都是属于“静态”的,即:主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降低机体的耗氧量,等待机体缓慢地进行低氧代偿调节过程.但是,如果部队是急进高原执行应急任务,则这些“静态”的措施就显得有些“无力”了,部队仍然面临着AMS的巨大威胁.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在继续完善AMS“静态”防制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动态”的防制措施上,保证部队急进高原后能够立即执行各种应急任务,保障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作者:牛文忠;范泉水;方丽;聂雪峰;魏文婧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青海地区脾包虫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脾包虫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中情况行脾切除术、内囊摘除术、外囊残留部分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加外引流术.结果:12例包虫位于脾表面行内囊摘除术,2例行脾切除术,其中1例行脾切除加腹腔包虫摘除手术.全部病例均一期愈合,随访(1 ~3)年无复发及其它脏器种植.结论:口服阿苯达唑同外科手术的结合,两者互补提高了包虫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连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环湖赛”期间运动损伤康复护理对运动员血象指标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海拔2366m的高原训练期间运动损伤康复护理对优秀运动员血象指标与高原比赛的影响.方法:运动员入驻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后,分别在每周进行血象指标、代谢指标监测,同时分为护理组、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结果:护理组高原训练时运动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组较对照组恢复训练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自行车运动员在备战“环湖赛”的训练过程中,其血象指标变化可作为筛选或评估高原比赛时运动状态的指标之一,同时进行有效的运动损伤康复护理工作,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恢复其较高的体能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肖海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久居高原健康居民重返平原后心电图变化的观察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居民重返平原后心电图(ECG)的变化,了解其脱离高原环境后右心室占优势的情况是否得到扭转.方法:对240名久居高原(海拔2261m~4200m)健康居民(年龄50岁~84岁)重返平原后进行了ECG检查,主要测定了右心室电压,并对右心室肥厚(RVH)作出诊断.同时与197名平原同龄人进行了对比.结果:返平原组RVH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RVH和右心室电压与在高原居住时间和年龄有一定关系.结论:部分高原居民重返平原后右心室占优势的现象并没有完全得到消除.

    作者:王小珍;吴天一;陈秋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压氧治疗高海拔地区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高海拔地区糖尿病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例确诊为糖尿病足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依据Wenger疗效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高压氧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足的血液循环,促进糖尿病足早期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作者:冯学祯;段青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海拔地区蛛网膜下腔出血10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起病方式、发病时间、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01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1例患者中动态起病者81例(80%),发病高峰在2月和10月,低谷在9月、11月-12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仍为高海拔地区SAH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高海拔地区SAH的起病形式不一,临床表现多样,需行头CT及腰穿检查结合以减少漏诊率.对确诊患者需尽早行头CTA查找病因,DSA仍是明确病因的直接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俊霞;胡全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4.14玉树地震胸部外伤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4.14玉树地震胸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抢救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74例地震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4例住院地震伤员中,胸外伤26例(9.49%);肋骨骨折和血气胸是主要的类型,发生率分别为88.5%和80.8%,死亡1例,均为高龄重症胸外伤患者,病死率约0.36%.结论:肋骨骨折和血气胸是地震胸外伤主要的类型,胸腔闭式引流术和保守观察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严格掌握开胸指征,重视多发伤的处理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诊治,注意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

    作者:杨林江;高哲俊;刘刚;马良泰;冶治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藏族肝实质钙化灶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藏族肝实质内钙化灶的超声表现、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东芝- 550及660型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超声显示肝内钙化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8例中,527例符合超声对肝内钙化灶的诊断标准及临床诊断,准确率97.96%.结论:超声是对肝内钙化灶、胆管结石、管壁钙化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方虹;赵永峰;胡晓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655例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人员血液生化指标异常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玉树地区灾后重建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疾病谱特点,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玉树组织部组织的655名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资料,做出统计分析.结果:玉树灾后重建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疾病构成居前的疾患为:血脂及脂蛋白异常、红细胞增多症、脂肪肝、乙型肝炎等,男女性别间血液生化异常及各病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脂质代谢异常及红细胞增多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性因素,应重视该人群的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干预,从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作者:更登;杨省燕;李清;陈瑞霞;高玉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严重创伤后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严重创伤后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急救中心2006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来自海拔2260m~4 000m的青海省内168例严重创伤患者(NISS≥20),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r)、D-二聚体(D- 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创伤评分(NISS).结果:MODS组FDP、D- 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 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NISS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高海拔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 Di-mer、FDP及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钱惠岗;公保才旦;樊建林;陈光安;卓么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高原医学杂志

高原医学杂志

主管:青海省卫生厅

主办:青海省医学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 中华医学高原医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