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徐丁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发病机理, 围产期窒息, 缺血性损伤, 多系统损害, 药物治疗, 预测预后, 影像诊断, 试验研究, 临床疾病, 临床分型, 动物模型, 脑缺氧, 指标, 酶学, 国内
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指围产期窒息所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机理极其复杂.近年来国内外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了大量研究[1],包括了临床分型、多系统损害、影像诊断、酶学、预测预后的指标、药物治疗及其它治疗、动物模型试验研究等等,虽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甘肃省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人员现况调查

    通过对甘肃省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人员的专题调查,着重了解其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业务技能掌握状况,旨在为搞好全省妇女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及水平,促进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及发展.

    作者:张文辉;李芝兰;彭玲;刘维忠;朱等候;柴新萍;梁莉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玻璃体内骨化二例

    例1患者女性,36岁,因右眼红痛、视朦3个月,眼球塌陷1个月于1989年9月15日就诊我院.20年前因视网膜脱离行巩膜环扎术.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翁乃灵;张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的乙醇含量

    目的建立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乙醇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在酸性条件下曙红与乙醇反应显橙色,被疏水有机溶剂提取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醇含量.结果在480 nm处有机相吸收值与乙醇含量(≤45%)呈正切函数关系.结论用该法对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各组分悬浊液和上清液中乙醇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法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作者:何彦林;周耀东;杨晓东;张磷;韩国德;赵祖南;魏国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创心脏不停跳或低温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目的报告89例采用微创手术方式进行心脏直视外科治疗的病例.方法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经右腋下6cm~8cm弧形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41例,中低温停跳心内手术48例.结果全组心肺转流插管顺利,心内显露满意,手术经过顺利,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经右腋下切口不需劈开胸骨、切除肋骨,创伤小;心脏不停跳,不需要降温,不存在再灌注损伤;皮肤切口隐于腋下,美学效果佳;术后感染机率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需要经过升主动脉、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房的心内直视手术无明显禁忌症.胸壁进路以第三、四肋间为佳.

    作者:高秉仁;谢建民;里成荣;赵宏林;刘胜利;周丕均;李天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儿肺咳宁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小儿肺咳宁颗粒是由陈皮、金银花、连翘等药物按传统中医药理论辨证组方而成的,其主要功效为宣肺散寒、止咳化痰,用于治疗发热恶寒、咳嗽痰多、鼻塞、咽喉干痛、口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病症.

    作者:李平;张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

    股骨转子下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临床上称为复杂性骨折[1],这类骨折临床上比较多见,常合并其它损伤,治疗方法很多.我科从1976年6月~2001年6月,用梅花针治疗18例,角状钢板治疗8例,滑动鹅头钉治疗2例,就各种内固定后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凤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从脑脊液及脐部分泌物中同时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一例

    男性婴儿,7天,生于私人诊所,因发热、黄疸、惊厥于2001年9月5日人院.T 38.9.C,全身皮肤黄染,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四肢肌张力增高,腹膨隆,脐带未脱落,有脓性分泌物.经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39.0×109@L-1,中性粒细胞比值0.77.

    作者:郗宁;吴玲;滕永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当归等三种药用植物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红花、党参、当归盛产于甘肃省东部和南部,质量上乘,作为药材具有补气调血和强体的功效.人们也将这三种植物经多种烹调方式食用.目前,国内对这三种植物中所含金属元素的种类及含量的报道甚少.

    作者:张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人乙型肝炎肝硬变致糖代谢障碍

    老年人肝炎肝硬变(Hepatitid cirrhosis,HC)患者在临床上多见,但关于老年肝炎肝硬变糖代谢异常的报道尚不多见,本文就36例老年肝炎肝硬变患者胰岛功能及糖代谢特点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李文凡;马敏;张立婷;刘平;邵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固-液相转移条件下一锅法合成N-芳基-4-甲氧基苯氧基乙酰胺

    目的合成一系列新的芳氧基乙酰胺类化合物,以便为筛选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提供备选.方法在固-液相转移催化条件下,以苯磺酰氯作试剂,通过4-甲氧基苯氧乙酸与芳胺的反应一锅法高产率合成了17个新的N-芳基-4-甲氧基苯氧基乙酰胺(3a-q).结果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的数据分析显示,所合成的化合物符合所提出的结构.结论相转移催化条件下的一锅法是合成芳氧基乙酰胺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国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双子宫颈管一例

    约60岁一女性尸体,发现双子宫颈管,中间有一肌性隔膜,厚约0.7cm,长3.5cm,宽0.9cm.子宫颈管长约3.5 cm,左右子宫颈管腔不对称,左侧颈管宽1.1cm,直接与子宫腔相通;右侧子宫颈管上端腔大,宽1.5cm,不与子宫腔相通.

    作者:刘向文;刘燕莉;汤晓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优化临床医学系核医学教学

    核医学是设置于临床医学系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核医学,使学生能够学好核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技能,适应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作者:毛亦佳;陈大安;李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右单角子宫足月妊娠先兆子宫破裂一例

    患者女性,30岁,农民,停经8+月,阵发腹病17h,抽搐2次.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98年8月5日(农历),预产期1999年3月19日.入院前半天头痛、头晕、眼花,未诊治.入院当日晨4时多出现阵发腹痛,6时阴道较多量流清液.

    作者:郝亚男;陈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颈静脉扩张症手术治疗三例

    我院1998年10月至2000年11月手术治疗颈静脉扩张症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林;杨晋平;韩军;何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慢波睡眠相关化学物质

    20世纪初,Pieron提出在清醒时某些物质的积累可导致睡眠,50年代证实了化学神经递质在中枢的存在,随着组化技术的发展,神经递质的定位研究成为可能,睡眠相关的化学递质先后揭示,证实了不同的分子在神经系统中充当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激素,并且有些物质对睡眠-觉醒周期的产生和维持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德贵;张福康;张维胜;刘向文;宋焱峰;侯一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菌陈对胃平滑肌条运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利胆药物茵陈对兔离体胃平滑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取兔离体胃底、胃体平滑肌条,安置在各恒温灌流肌槽中,用BL-3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平滑肌条的收缩活动.结果茵陈显著升高兔胃底和胃体纵行肌条张力,增大胃体收缩波平均振幅,并有剂量效应关系.阿托品可部分阻断茵陈对胃平滑肌条的兴奋效应.结论茵陈对胃肌条收缩活动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这种作用部分经由胆碱能M受体介导.

    作者:杨淑娟;李红芳;瞿颂义;郑天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DNA探针非同位素标记的研究进展

    DNA探针技术对基础研究及临床各种传染病、遗传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优势.在使用的各种同位素中,Durrant等人发现35S标记的探针在分解性和敏感性方面优于3H和32P,而33P相似于35S,较35S又有反应背景干净的优点,只是曝光时间及半衰期较35S短[1].

    作者:曹志星;朱任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379例肝挫裂伤的救治体会

    本文收集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及新疆石河子医学院附属医院1976年1月至1996年4月收治肝挫裂伤379例,结合文献复习、救治中的若干体会进行总结.

    作者:贾宝全;王世文;王天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初探

    目的针对血清胆红素的强抗氧化性质,研究其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珐采用重氮盐终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则通过估计法(公式为LDL=总胆固醇-甘油三酯/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获得.结果冠心病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塞患者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疾病组这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下引起体内抗氧化活性不同程度减弱,可能会促使脂质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增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张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甘肃省103名青年面部软组织形态测量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甘肃省青年的面部软组织形态特点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103名(男52,女51)青年进行了X一线头影测量,对13项指标做了统计分析.结果FCA男性为10.97.、女性为7.93.,H角男性为16.81.,女性为14.98.,Z角男性为73.88.女性为77.22,ULL男性为24.44rmm,女性为22.76 mm,LLL男性为52.48 mm,女性为50.02mm,上唇厚男性为15.84 mm,女性为13.25mm,下唇厚男性为16.28 mm,女性为14.37 mm,NLA男性为89.94.,女性为93.93.,鼻尖高男性为19.97mm,女性为19.08 mm.结论显示本组青年的面突角较大,面中份较向前突,鼻背较高,鼻尖较向下垂.男女之间的差异明显存在,与颌面部骨骼的性别差异是一致的.

    作者:栗震亚;徐文;温湜;钱敏;俞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