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沈丽(综述);王妍(审校)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 研究, 应用
摘要: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介绍了近年来神经生长因子的结构和基因表达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生产和临床应用情况,对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 rhNGF)的表达和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对于NGF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分析。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关于稿件优先数字出版的启事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6年征订启事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英格兰母体接种百日咳疫苗的效果

    背景2012年10月孕妇百日咳疫苗接种计划在英格兰全面启动,以应对百日咳在英格兰的暴发。作者的目的是评估百日咳疫苗的效果以及疫苗接种计划对预防婴儿百日咳的总体作用。

    作者:苏娟;江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5年第43卷1-6期分类索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HCV)抗原、抗体及核酸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评价适合血源筛查与早期临床确诊联合检测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法用HCV RNA定量试剂、HCV核心抗原试剂及HCV抗体试剂分别检测304份血浆样本中HCV RNA载量、HCV Ag和抗-HCV指标,并对HCV RNA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304份血浆样本中,检出HCV RNA阳性样本87份,其HCV RNA载量≥500 IU/mL、500~30 IU/mL之间和<30 IU/mL时,血清学标志物HCV Ag浓度≥3 fmol/L及抗-HCV信号值/判断值≥1的阳性率分别为92.0%(23/25):96.0%(24/25)、58.8%(10/17):82.3%(14/17)及11.1%(5/45):75.6%(34/45), HCV RNA载量低于基因分型试剂盒LOD要求为500 IU/mL时,基因分型检测率为24.2%(15/62)。 HCV RNA阴性样本217份中,HCV Ag浓度≥3 fmol/L和抗-HCV信号值/判断值≥1的样本阳性率分别为3.2%(7/217)和32.7%(71/217)。血清学指标在不同HCV RNA载量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P<0.01),HCV RNA载量与HCV Ag和抗-HCV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在中国人群中存在低HCV RNA水平携带者,HCV Ag和基因分型检测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作者:谷金莲;于洋;梁争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疫苗低/无应答婴儿不同剂量和剂次再免疫效果及持久性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和剂次乙型肝炎疫苗对低/无应答婴儿的再免疫效果及持久性。方法随机选取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5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后,抗-HBs低/无应答(抗-HBs<100 mIU/mL),且HB-sAg和HBV DNA均为阴性的7~12月龄婴儿163名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分别用5μg或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进行再免疫,分别于再免疫1剂、3剂后1个月及免疫后4年采集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抗-HBs,比较不同剂量、不同剂次、不同基础免疫状态抗-HBs水平。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再免疫1剂和3剂后,两种疫苗均获得较高的免疫应答,10μg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组抗-HBs GMC高于5μg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年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低/无应答婴幼儿再免疫效果分层分析发现,再免疫1剂、3剂和再免疫后4年,低应答组抗-HBs阳性率和GMC均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无应答儿童再免疫效果良好,应答水平10μg/剂次组高于5μg/剂次组,但4年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免疫后的持久性免疫应答效果与初次免疫应答状态有关。

    作者:刘中芹;王晓琼;郭昊;刘召红;崔佳;王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特异性乙肝病毒治疗性疫苗 GS-4774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免疫原性的调查

    背景:GS-4774是一种重组的、经加热灭活的基于酵母的免疫治疗性疫苗,特异性表达乙肝病毒( HBV)抗原。此疫苗用于治疗HBV 慢性感染者。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S-4774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马燕妮;江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H因子结合蛋白的非功能变异体作为脑膜炎球菌的候选疫苗

    脑膜炎奈瑟菌是人类专属病原体,是脑膜炎和败血症的主要病因。 H因子结合蛋白( fHbp )是一种毒力因子,它通过高亲和性地结合人的补体调节因子H( fH)保护脑膜炎奈瑟菌不受天然免疫力的伤害,同时也是正在研发中的预防脑膜炎球菌病疫苗中的关键抗原。 fHbp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 V1、V2和V3),都能诱导有限的免疫交叉反应性。 fH与fHbp的相互作用能损害这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因为这阻碍了向fHbp中的抗原表位的接近,这为研究非功能性fHbp作为疫苗候选物提供了依据。这里作者鉴定了两个非功能性V3 fHbps fHbp T286A和fH-bpE313A ,各自含有一个单氨基酸替代从而导致与fH亲和性的显著减弱而又不影响该蛋白的折叠。非功能性fHbps的免疫原性用表达单一嵌合性fH (其上含有人fH中涉及与fHbp相结合的区域)的转基因小鼠进行评估。野生型V3 fHbp、V3 fHbpT286A 和V3 fHbpE313A 所诱导的抗V3 fHbp 的抗体滴度没有差异,说明非功能性fHbp保留了它们的免疫原性。此外,非功能性V3 fHbp诱导的血清杀菌活性等同于或高于野生型蛋白。作者的发现为合理设计下一代含非功能性V3 fHbp 的疫苗提供了根据。

    作者:陈锦荣;江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稿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生物反应器培养轮状病毒基因重配株 Ls 条件的优化

    目的:轮状病毒基因重配株Ls( G3型)在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条件的优化。方法采用3 L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观察Ls 株在不同病毒感染复数(0.001、0.002、0.010、0.040 MOI)、不同温度(34.5℃和35.5℃)、不同病毒收获时间(24和48 h)对病毒增殖的影响。根据病毒滴度和收获量筛选出适MOI、培养温度及病毒的收获时间。结果以0.002 MOI接种Vero细胞,温度为34.5℃培养病毒,滴度高达7.50 lgCCID50/mL;48 h可连续收获4次病毒液,且收获总量及病毒滴度均高于24 h。结论通过对Ls株在生物反应器微载体Vero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获得的病毒液滴度高及连续培养多次收获量增加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规模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范秀娟;孙燕;孙振鹏;马超;孟子新;李欢;李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流感疫苗接种引起发作性睡病

    在2009年全球A(H1N1)流感病毒大流行期间,多种A(H1N1)大流行流感疫苗被批准应用。一种以AS03-为佐剂的A(H1N1)大流行流感疫苗(Pandemrix)被应用于47个国家,达3100万剂。在应用一年后,开始出现接种Pandemrix疫苗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的报道。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尚无治疗方法的疾病,主要症状表现是患者在白天常发生不可自控的睡眠。报道首先来自于瑞士,然后丹麦,继而欧洲的许多国家。迄今为止,已有1300多人因接种Pandemrix疫苗发生了发作性睡病,生产Pandemrix疫苗的葛兰素史克( GlaxoSmith-Kline,GSK)公司已承认了两者间的关联。2015年7月1日,科学转化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揭示Pandemrix疫苗中的流感病毒核蛋白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人下丘脑泌素受体2发生交叉反应,表明Pandemrix疫苗激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其引起发作性睡病的主因,提示有必要显著减少或去除流感病毒疫苗中的流感病毒核蛋白。

    作者:于永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凝血因子Ⅷ工艺研究进展

    人凝血因子Ⅷ(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Ⅷ, FⅧ)是人血浆中重要的蛋白质,是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成分,血液中FⅧ过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目前国内FⅧ大多以血浆冷沉淀为起始原料,采用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获得[1]。在此工艺中,血浆的采集、血浆融化、冷沉淀离心、冷沉淀的溶解、层析前样品的预纯化、离子交换层析条件、病毒灭活、冻干工艺均对FⅧ的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窦姿(综述);何彦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原虫凋亡中相关酶类研究进展

    近年鉴定到Metacaspase、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D、核酸酶( Endo G、Tatd 、Fen-1)等分子参与了原虫的凋亡,但不清楚这些分子在凋亡信号途径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实验结果显示,Metacaspase可能具有调节原虫凋亡与细胞周期等功能,但是Metacaspase与Caspase的活化方式及作用底物不同,提示原虫存在与多细胞动物不同的凋亡途径;在疟原虫及利什曼原虫中发现其线粒体及溶酶体参与了其凋亡,提示原虫可能具有类似哺乳动物的溶酶体-线粒体凋亡途径;在利什曼原虫和锥虫中发现存在通过核酸酶而不依赖Caspase的凋亡途径。阐明原虫的凋亡机制有助于通过设计新药物诱导原虫凋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作者:杨秋林(综述);许丽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野生及变异的 HBsAg 在毕赤酵母中的重组表达

    目的:表达野生及变异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表面抗原,为评价其免疫诊断试剂的敏感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含有野生型和3种突变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序列为模板PCR进行扩增,将目的片段胶回收后,进行酶切与酵母表达载体pPICZA和pPICZα连接。电转化酵母菌株GS115,通过使用抗生素Zeocine加压筛选,获得高拷贝菌株。挑选多个单克隆菌株在BMMY中诱导表达,选择表达量高的菌株用于后续研究。结果构建野生型HBsAg以及突变型T126N、D144A、G145R三种重组质粒。通过对157株菌株筛选,获得1株野生型和3株突变型表达量高的菌株。表达产物经雅培Architect i2000的检测试剂、确证试剂以及WB(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成功表达了野生及变异的HBsAg,为评价国产HBsAg诊断试剂对变异株的检测能力提供了依据。

    作者:蓝海云;姚昕;梁争论;周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应答

    目的:在美国,每年有HBsAg阳性的产妇分娩约25000个新生儿。推荐新生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随后完成疫苗接种及进行血清学检测。在较大队列的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中评估了影响疫苗应答的因素。

    作者:苗鑫;江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衣原体抗宿主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衣原体为完成发育周期以及逃避宿主免疫,进化形成一整套机制以实现持续性感染并对宿主细胞进行调控,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细胞感染衣原体后,早期可以抑制Caspase酶系,抑制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且胞内线粒体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抑制凋亡因子释放,一系列因子协同作用,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本文从凋亡途径、凋亡蛋白、凋亡信号通路三个主要方面作了衣原体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机制概述,对进一步了解衣原体发育及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李理(综述);吴移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肠道病毒2A 蛋白酶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人肠道病毒(HEVs)是近年来危害亚太地区婴幼儿健康的重要病原体。随着HEVs研究的进展,对其2A蛋白在病毒复制、关闭宿主蛋白合成以及逃避机体固有免疫反应等方面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主要对2A蛋白酶的生物学功能作一综述,对相关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以及2A蛋白开发应用有启发作用。

    作者:原素梅(综述);彭宜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许昌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的甲肝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的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许昌市甲肝疫情进行描述,利用SPSS软件对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前后流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甲肝流行强度减弱,发病率下降明显;发病年龄后移,以农民、学生发病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分布,农村与城市地区年均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以经济和卫生条件差、接种率低的鄢陵县发病多。结论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迅速提高,甲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今后要在规范开展甲肝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基础上,加强重点人群免疫接种,及时开展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做好重点地区和人群健康教育,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卫生环境,控制局部暴发疫情。

    作者:郑惠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欢迎登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网站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SYBR Green 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口腔幽门螺杆菌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鉴定幽门螺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利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对口腔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鉴定结果与临床常规鉴定方法相比较,评价其敏感度、特异度及重复性。结果通过48例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标本的鉴定结果与常规PCR鉴定方法的结果对比,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100%;小能检测到102个拷贝数的重组质粒;批内重复试验和批间重复试验结果均与常规鉴定方法结果相符。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鉴定口腔幽门螺杆菌,特异度和敏感度高,重复性好,且快速、简便。该方法有望成为检测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焱;郭瑞;居军;李亚鹏;何祥一;冯海霞;车团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