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素梅(综述);彭宜红(审校)
C群脑膜炎球菌( MenC )病在美国占到所有脑膜炎球菌病的三分之一,常引起脑膜炎球菌病的暴发。其与白喉类毒素相结合的四价结合苗( MenA-CYWD )2005年被推荐用于青年人和部队新兵这样的高危人群。作者评估了MenACYWD 或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MP SV4)接种的美国部队人员中抗MenC抗体的持久性。从国防医学监测系统中随机地选用了1200名2006年到2008年间的MenACY-WD 接种者或2002年到2004年间的MPSV4接种者。对所有选用对象评估了其对Men C 的基线血清学应答;每疫苗组中有100名在接种后6个时点进行了检测:5~7,11~13,13~19,23~25或35~37个月。抗-MenC的几何平均滴度( GMT)用兔补体血清杀菌试验( rSBA)测定,几何平均浓度( GM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连续的变化用威尔科特森秩和检验进行比较,rSBA滴度≥8者的比例用卡方检验。接种前 MenACWYD 组的 rSBA GMT<8,在接种后5~7个月增至703,接种后3年降至43,下降了94%。 MenACWY D 组的GMT在接种后5~7个月显著低于 MPSV4组。 MenACWYD免疫者rSBA滴度≥8的比例在5~7个月为87%,接种后3年降至54%。两疫苗组在各时点rSBA滴度≥8的个体比例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MenACWYD组的基线GMC为0.14μg/mL,接种后5~7月时为1.07μg/mL,3年时为0.66μg/mL,在所有时点都显著低于MPSV4组。抗MenC 的应答在用MenA-CYWD 接种后衰减;为了保持循环抗体的保护水平需要加强剂接种。
作者:陈锦荣;江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2013-2014年高密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于流脑流行前期、流行期和流行末期采集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996份,现场接种巧克力双抗平板分离培养后,进行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血清凝集分型。结果咽拭子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检出8份,带菌率0.80%;菌株分别为A、B、C、W135群,其中A群4株,占50%。2014年1~3岁、7~15岁儿童流脑带菌率高,分别为3.42%、2.07%,各年龄组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各镇街人群带菌率以拒城河镇和密水街办为高,分别为1.81%和1.22%,各镇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密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为0.80%,1~3岁和7~15岁人群流脑带菌率较高,A群流脑菌群是主要流行株。
作者:邱德山;徐东;张宜东;刘德辉;谭成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和剂次乙型肝炎疫苗对低/无应答婴儿的再免疫效果及持久性。方法随机选取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5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后,抗-HBs低/无应答(抗-HBs<100 mIU/mL),且HB-sAg和HBV DNA均为阴性的7~12月龄婴儿163名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分别用5μg或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进行再免疫,分别于再免疫1剂、3剂后1个月及免疫后4年采集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抗-HBs,比较不同剂量、不同剂次、不同基础免疫状态抗-HBs水平。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再免疫1剂和3剂后,两种疫苗均获得较高的免疫应答,10μg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组抗-HBs GMC高于5μg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年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低/无应答婴幼儿再免疫效果分层分析发现,再免疫1剂、3剂和再免疫后4年,低应答组抗-HBs阳性率和GMC均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无应答儿童再免疫效果良好,应答水平10μg/剂次组高于5μg/剂次组,但4年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免疫后的持久性免疫应答效果与初次免疫应答状态有关。
作者:刘中芹;王晓琼;郭昊;刘召红;崔佳;王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介绍了近年来神经生长因子的结构和基因表达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生产和临床应用情况,对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 rhNGF)的表达和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对于NGF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分析。
作者:沈丽(综述);王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环境适应能力及耐药能力强,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多种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的大量应用,使其耐药性不断增强,而新型药物的研发速度却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这种局面迫使对20世纪70年代弃用的粘菌素的再启用。此外,联合疗法似已显现了更高的杀菌活性,但具体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实。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有关的治疗药物进行综述,从而为防治相关感染以及研发新型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王姊娟(综述);邹清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致死性脑炎的疾病,对野生动物、家畜和处于高风险暴露地区的人群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可以控制狂犬病。目前可用的疫苗价格昂贵、生产繁琐、需要强化免疫以诱导和维持保护性免疫。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描述基于表达单体( RABV-mG)或其三聚体结构( RABV-tG)的原型狂犬病毒的糖蛋白G( RABV-G)来开发候选狂犬病重组亚单位疫苗,使用或不使用Matrix-M T M 佐剂。通过远交系NIH瑞士白化病小鼠测试各个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在免疫原性和有效性方面, RABV-tG候选疫苗优于RABV-mG疫苗。添加佐剂可以提高RABV-mG疫苗的弱免疫原性。一个单一低剂量的RABV-tG联合Matrix-MT M 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可以保护所有小鼠抵御RABV致死剂量的攻击。因此, RABV-tG联合应用Matrix-MT M 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候选疫苗,克服了目前所使用的疫苗的局限性。
作者:苗鑫;江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轮状病毒基因重配株Ls( G3型)在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条件的优化。方法采用3 L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观察Ls 株在不同病毒感染复数(0.001、0.002、0.010、0.040 MOI)、不同温度(34.5℃和35.5℃)、不同病毒收获时间(24和48 h)对病毒增殖的影响。根据病毒滴度和收获量筛选出适MOI、培养温度及病毒的收获时间。结果以0.002 MOI接种Vero细胞,温度为34.5℃培养病毒,滴度高达7.50 lgCCID50/mL;48 h可连续收获4次病毒液,且收获总量及病毒滴度均高于24 h。结论通过对Ls株在生物反应器微载体Vero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获得的病毒液滴度高及连续培养多次收获量增加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规模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范秀娟;孙燕;孙振鹏;马超;孟子新;李欢;李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的甲醛杀菌浓度对 A群、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A群脑膜炎球菌发酵液分成A、B两组,A组采用体积分数为2.5%甲醛杀菌,B组采用体积分数为2.0%甲醛杀菌。将C群脑膜炎球菌发酵液分成C、D两组,C组采用体积分数为2.5%甲醛杀菌,D组采用体积分数为2.0%甲醛杀菌。分别纯化获得荚膜多糖,用动态浊度法测定荚膜多糖中内毒素的含量。结果 A、C两组荚膜多糖中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B、D 两组荚膜多糖中的内毒素含量(P<0.05)。结论使用不同浓度的甲醛杀菌,对A群、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内毒素的含量有显著影响。较高浓度的甲醛利于菌体细胞的固定,从而防止细菌自溶释放内毒素,因而高浓度的甲醛能够减少其内毒素的含量,提高了产品质量。
作者:冯鹏;冯佳丽;王媛;崔延智;魏振洲;张宏;陈作江;赵海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制备工艺中凝血因子效价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对PCC制备过程中的血浆、S/D病毒灭活、冻干工艺、干热病毒灭活前和后分别取样,检测分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效价,分别分析S/D病毒灭活、冻干工艺、干热病毒灭活前和后凝血因子效价的变化情况。分析PCC干热病毒灭活后的样品中四种凝血因子的效价比例。结果三批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性在0.8~1.2 IU/mL之间。 S/D病毒灭活前后PCC 冻干工艺前后PCC中四种凝血因子活性无明显变化,而干热病毒灭活后PCC中四种凝血因子活性均有明显下降。三批PCC中四种凝血因子的比例基本一致,但是凝血因子Ⅶ效价较低,凝血因子Ⅱ效价偏高。结论通过PCC制备工艺中凝血因子效价的检测和分析可实现良好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璘;刘晓;李青;张廷芬;张安山;张金;何彦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背景2012年10月孕妇百日咳疫苗接种计划在英格兰全面启动,以应对百日咳在英格兰的暴发。作者的目的是评估百日咳疫苗的效果以及疫苗接种计划对预防婴儿百日咳的总体作用。
作者:苏娟;江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随着青霉素等抗生素的问世,人类因细菌感染所致疾病的死亡率大为降低;但在抗生素广泛应用至今,我们又面临着细菌耐药日趋严重、耐药菌感染难以控制、新抗生素研发脚步迟滞的严峻局势。如何应对这一全球性的难题,研究者们殚精竭虑,力求在抗生素以外寻求新的突破,有着比抗生素更悠久历史、同样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素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重视。但抗菌谱、产量等问题使细菌素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打破瓶颈成了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细菌素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异源表达做了相关综述。
作者:章昱(综述);周云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的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许昌市甲肝疫情进行描述,利用SPSS软件对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前后流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甲肝流行强度减弱,发病率下降明显;发病年龄后移,以农民、学生发病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分布,农村与城市地区年均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以经济和卫生条件差、接种率低的鄢陵县发病多。结论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迅速提高,甲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今后要在规范开展甲肝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基础上,加强重点人群免疫接种,及时开展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做好重点地区和人群健康教育,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卫生环境,控制局部暴发疫情。
作者:郑惠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在美国,每年有HBsAg阳性的产妇分娩约25000个新生儿。推荐新生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随后完成疫苗接种及进行血清学检测。在较大队列的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中评估了影响疫苗应答的因素。
作者:苗鑫;江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近年鉴定到Metacaspase、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D、核酸酶( Endo G、Tatd 、Fen-1)等分子参与了原虫的凋亡,但不清楚这些分子在凋亡信号途径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实验结果显示,Metacaspase可能具有调节原虫凋亡与细胞周期等功能,但是Metacaspase与Caspase的活化方式及作用底物不同,提示原虫存在与多细胞动物不同的凋亡途径;在疟原虫及利什曼原虫中发现其线粒体及溶酶体参与了其凋亡,提示原虫可能具有类似哺乳动物的溶酶体-线粒体凋亡途径;在利什曼原虫和锥虫中发现存在通过核酸酶而不依赖Caspase的凋亡途径。阐明原虫的凋亡机制有助于通过设计新药物诱导原虫凋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作者:杨秋林(综述);许丽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人肠道病毒(HEVs)是近年来危害亚太地区婴幼儿健康的重要病原体。随着HEVs研究的进展,对其2A蛋白在病毒复制、关闭宿主蛋白合成以及逃避机体固有免疫反应等方面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主要对2A蛋白酶的生物学功能作一综述,对相关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以及2A蛋白开发应用有启发作用。
作者:原素梅(综述);彭宜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在2009年全球A(H1N1)流感病毒大流行期间,多种A(H1N1)大流行流感疫苗被批准应用。一种以AS03-为佐剂的A(H1N1)大流行流感疫苗(Pandemrix)被应用于47个国家,达3100万剂。在应用一年后,开始出现接种Pandemrix疫苗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的报道。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尚无治疗方法的疾病,主要症状表现是患者在白天常发生不可自控的睡眠。报道首先来自于瑞士,然后丹麦,继而欧洲的许多国家。迄今为止,已有1300多人因接种Pandemrix疫苗发生了发作性睡病,生产Pandemrix疫苗的葛兰素史克( GlaxoSmith-Kline,GSK)公司已承认了两者间的关联。2015年7月1日,科学转化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揭示Pandemrix疫苗中的流感病毒核蛋白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人下丘脑泌素受体2发生交叉反应,表明Pandemrix疫苗激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其引起发作性睡病的主因,提示有必要显著减少或去除流感病毒疫苗中的流感病毒核蛋白。
作者:于永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