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风引汤治疗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47例

李江慧;曹保利

关键词:绝经综合征, 肝阳上亢型, 风引汤, 心神安胶囊,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风引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4例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7例给予风引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7例给予心神安胶囊。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及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及雌二醇(E2)的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62%,对照组为80.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烘热汗出、烦躁易怒、眩晕耳鸣、胁肋胀满、皮肤干燥、阴道干涩、悲伤欲哭、口苦咽干等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改善腰膝酸软的症状疗效优于观察组(P<0.05);其余症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2、FSH、LH水平2组均明显改善(P<0.05);LH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H、E2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引汤在改善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临床症状、内分泌方面具有优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西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督脉穴,对照组针刺常规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0.0%,对照组愈显率为33.3%,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魏建仝;苏秦柳晔;王建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斑马鱼模型及其在血管生成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

    斑马鱼基因与人类高度相似,其模式生物正广泛应用到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多项研究以及新型药物的筛选中,就目前斑马鱼模型及其在血管生成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状况进行阐述。

    作者:冯康虎;方鹏飞;张文贤;韩立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升阳举托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58例

    目的:观察升阳举托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9例。2组均口服强的松,成人40 mg/次,1次/d,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0 mg;溴吡斯的明60~120 mg,逐渐减量至停用,小儿按年龄减量。观察组同时给予升阳举托汤,1剂/d,水煎分服。2组均连续治疗30天。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55%,对照组为82.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观察组为27.59%,对照组为68.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举托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孙燕;祝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失眠治疗仪配合中药泡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失眠治疗仪配合中药泡脚对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血压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高血压伴睡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且年龄≥60岁的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分别予以失眠治疗仪配合中药泡脚和西药舒乐安定治疗14天。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2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2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时2组PSQI各因子及总体得分均比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PSQI各因子及总体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4%,对照组为8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失眠治疗仪配合中药泡脚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血压水平及睡眠障碍。

    作者:蒋小芳;万亚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疏肝健中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探讨疏肝健中颗粒的制备工艺,为临床科研提供适宜的中药制剂。方法:根据组方药物的性质和颗粒剂的制备方法,设计工艺路线,筛选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该制备工艺制备的疏肝健中颗粒,为临床科研项目提供了适宜的中药制剂,克服了汤剂煎煮不便、服用量大、易霉变等缺点。结论:该工艺设计合理,稳定可行。

    作者:张明;邓裕全;胥苏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康复新液含漱防治放射性口腔炎30例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头颈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康复新液含漱治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含漱治疗,含漱时间为晨起、3餐后清洁口腔后及临睡前,l0 mL/次,含漱3~5分钟,直到放疗结束。结果:2级以上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可有效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能够降低放射性口腔炎发生率。

    作者:王思明;马兆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达立通联合三联杀菌疗法根除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达立通联合三联杀菌疗法根除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达立通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三联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Hp根除情况。结果:Hp根除率治疗组为84.48%,对照组为68.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个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脘疼痛、烧心反酸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胀痞满、纳呆食少、嗳气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烧心反酸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立通联合三联疗法根除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刘启泉;王志坤;李博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亢害承制”临证应用

    “亢害承制”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五运六气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不及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是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亢害承制”之说肇始于《内经》,历代医家均有发展,且应用于临床,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摘取古代医案数则阐发该理论之运用,以飨读者。

    作者:崔晓敏;宋琨;齐向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溺水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溺水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给予23例溺水患者现场急救护理及院内急救护理措施。结果:23例溺水者除1例现场死亡外,其他22例经过迅速有效的院前急救,迅速转运。入院后开展绿色通道,除了2例轻度溺水留在急诊科观察外,其他20例均收入内科病房继续抢救治疗。经跟踪观察,20例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平均9天。结论:及时的急救护理及院内急救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晓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王自立主任医师治疗泄泻验案举隅

    王自立主任医师认为泄泻虽然发病原因多端,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外感内湿、脾阳不足、肾阳不足、寒湿阻滞型病案的介绍,体现了老师同病异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

    作者:王煜;赵统秀;芦少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眩晕的辨证施护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对眩晕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眩晕症患者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护。结果:本组病例663例,治愈258例,好转357例,总有效率达92.8%。结论:眩晕在不同的时期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在实施辨证施护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同病异护的原则,辨明证型再施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夏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微生态制剂与肠道菌群平衡观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与肠道菌群在平衡观方面的研究,结合阴阳平衡理论及中医脾胃学说,采用微生态调节剂疗法,纠正肠道菌群失衡,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缓解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小儿腹泻临床治愈率。

    作者:柳树英;杨志华;原睿;任耀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怡肾抗凝散穴位贴敷治疗肾病综合征60例

    目的:观察怡肾抗凝散穴位贴敷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联合激素口服及环磷酰胺(CTX)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怡肾抗凝散穴位贴敷双侧肾俞、膀胱俞及膏肓俞。2组总疗程均为半年,治疗期间均未采用其他针对本病的治疗措施。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半年时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8.46%,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Alb、TC、TG、Plt及Fib治疗前后组内比较,2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lb、TC、TG、Plt及Fib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比较,TC、TG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lt、Fib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比较,Alb、TC、TG、Plt及Fi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怡肾抗凝散穴位贴敷能够改善患者的高凝倾向。

    作者:张继波;覃娜莎;熊有明;邓晓蔚;蒋背乐;丁世永;陈燕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川芎平喘合剂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74例

    目的:观察川芎平喘合剂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舒利迭治疗,治疗组采用川芎平喘合剂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白介素(IL)-4、IL-6、IL-8、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显效率48.44%,总有效率62.16%;治疗组显效率71.62%,总有效率86.49%;显效率、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L-6、IL-8、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6、IL-8治疗9个月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6、IL-8、IL-10治疗1年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平喘合剂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且可降低IL-4、IL-6、IL-8水平。

    作者:张晔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抗感合剂治疗邪郁阳明型流行性感冒60例

    目的:观察抗感合剂治疗邪郁阳明型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80 mg,2次/d;治疗组口服抗感合剂100 mL/次,3次/d。2组均连续治疗3天。结果: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73.33%,对照组为4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咽痛、鼻塞、咳嗽积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抗感合剂治疗邪郁阳明型流行性感冒临床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王兰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金锁二仙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研究金锁二仙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金锁二仙口服液中金樱子、淫羊藿、当归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淫羊藿中有效成分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的特征斑点清晰,专属性强,Rf值适中,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测定淫羊藿苷的线性范围为0.0444~1.3320μg(r=0.9998),加样回收率为98.97%(RSD=0.95%)。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重复性好,能较全面地反映该制剂内在质量,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光斌;毛和平;谢六生;杜维祥;任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胸痹心痛中医证型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胸痹的证型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7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不同证型的冠脉狭窄范围及程度。结果:胸痹实证患者表现为重度狭窄为主,虚证患者表现为轻度狭窄,实证与虚证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中阴寒凝滞证表现为轻度狭窄。心血瘀阻证、痰浊壅塞证3支病变、2支病变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胸痹中医证型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间具有一定相关性。胸痹实证较虚证重,痰浊壅塞证与心血瘀阻证无论在狭窄程度还是在病变分布上都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是胸痹心痛的危险证型。

    作者:朱文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复习近年来国内有关应用活血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报道,对其治疗机理及疗效作一总结,为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文献依据。

    作者:朱换平;邓强;杨峰;李盛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措施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给予51例患儿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5例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26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治疗期间给予循证护理,即采用循证护理-循证支持-循证评价-循证应用步骤。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治疗24小时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24小时后,新生儿PaCO2、PO2、PH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同时给予循证护理,可明显改善动脉血气相关指标。

    作者:陈英;张谷雨;黄丽;王春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化湿运脾法治疗湿盛困脾泄泻54例

    目的:观察化湿运脾法治疗湿盛困脾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给予自拟化湿运脾方剂辨证治疗,对照组49例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48.1%,对照组为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7%,对照组为7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11例(20.4%),对照组复发19例(3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湿运脾法治疗湿盛困脾型泄泻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寇天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西部中医药杂志

西部中医药杂志

主管: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