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麦莉;石丽丽;权金林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绞痛发作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加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4周后评价效果。结果: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干预后2组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及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干预后2组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绞痛发作相关指标。
作者:杨文军;王洪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治以微调手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头清胶囊,4粒/次,3次/d,2组均以10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临床痊愈率观察组为12.00%,对照组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0%,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头昏、恶心、耳鸣、耳聋、视物程度等症状评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孙其斌;张参军;王天宝;尤从新;唐治霞;李彦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解痉、扩张支气管、抗炎、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定喘汤,1剂/d。2组均连续用药14天。结果:临床控制率观察组为64.17%,对照组为4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50%,对照组为85.8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夜间的症状积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晗怡;李亚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与酚妥拉明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将2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5例。2组均给予吸氧、洋地黄、利尿、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等一般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酚妥拉明注射液15 mg,1次/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参麦注射液8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5例(39.13%),有效59例(51.30%),无效11例(9.57%),总有效率90.43%;对照组显效32例(27.83%),有效61例(53.04),无效22例(19.13%),总有效率80.87%。显效率、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与酚妥拉明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好,心功能改善明显。
作者:冯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补脑膏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组织形态学及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探讨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补脑膏大剂量组、补脑膏小剂量组各24只。其中模型组、补脑膏大剂量组、补脑膏小剂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24、48和72小时3个亚组,各亚组8只大鼠。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1小时后,灌胃给药补脑膏,2次/d;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于再灌注72小时末断头取材,制备病理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匀浆待测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测定脑组织VEGF含量。结果:①再灌注72小时末,模型组及补脑膏大、小剂量组脑组织含水量较假手术组均升高(P<0.05);再灌注24、48、72小时各时间点,补脑膏大、小剂量组脑组织含水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而补脑膏大、小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②再灌注24、48、72小时各时间点,补脑膏大、小剂量组VEGF的含量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而补脑膏大剂量组VEGF的含量高于小剂量组(P<0.05)。③组织形态学改变: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结构模糊,部分细胞变性坏死;补脑膏大、小剂量组海马区神经细胞较模型组集中,变性细胞水肿缓解,细胞排列较有序。结论:补脑膏可通过减轻脑组织水肿及组织形态学改变,增加脑组织VEGF含量而起到脑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妍怡;东红;杨瑞龙;巩婷;邵亚;杜改焕;朱若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29例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增加围手术期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室前、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60分钟时2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30分钟时、手术60分钟时、手术90分钟时、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36.7±9.4)分钟,并发症发生率18.46%;对照组平均苏醒时间(52.8±8.9)分钟,并发症发生率64.06%。苏醒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及苏醒期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李晓艳;贺宝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对肺癌化疗减毒增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按培土生金法的原则组成汤药治疗。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8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神经毒性等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K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土生金法可抑制恶性肿瘤的进展,降低毒副反应,提高Karnofsky评分。
作者:张芳;孟宪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通过分析、概括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中医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理论认识、早中晚分期、辨证论治、针灸及穴位埋线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包益洁;殷佩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散外敷治疗兔骨性关节炎模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关节冲洗液中白介素-β1(IL-β1)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探讨热敷散对兔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兔膝关节腔内注射木瓜蛋白酶的方法,建立兔骨性关节炎模型: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n=10)、模型对照组(B组,n=10)、热敷散组(C组,n=10)。造模后1周,在3组动物中各随机抽取1只实验动物,空气栓塞法处死后进行患膝关节病理观察,明确造模是否成功。A组每天热水袋热敷膝关节2次;B组造模成功后每天热水袋热敷膝关节2次;C组造模成功后,每天用热敷散热敷治疗2次。在治疗4周后,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抽取膝关节液后,切开兔的膝关节,观察膝关节股骨髁关节面大体病理变化及股骨髁关节软骨病理变化,并检测关节冲洗液中IL-β1与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①在造模成功,给予3组实验动物相应治疗4周后处死实验动物,抽取膝关节液后,做病理观察见A组动物关节及关节软骨正常;B、C组动物关节肿胀,关节软骨面破坏。②B、C组动物关节冲洗液中IL-β1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5),同时C组动物关节冲洗液中IL-β1和TNF-α的含量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热敷散能通过降低关节液中IL-β1和TNF-α的含量进而起到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周立亚;刘德玉;李福林;邹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殷克敬教授经络诊查选穴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经络诊查发现的异常经脉的腧穴选穴为主,再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辨证选穴治疗;2组均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Fugl-Meyer评分2组治疗后均升高,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Ashworth评分2组治疗后均降低,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Ashworth分级情况2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络诊查选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可较好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作者:丁天红;王瑞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论述了道、儒、易及孙子兵法诸家理论在中医学中的渗透,认为诸子百家理论在中医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曾镛霏;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分析医院药房中药饮片质量与储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旨在提高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用药。
作者:朱玉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32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肝功能衰竭211例,慢性肝功能衰竭115例,急性肝功能衰竭306例,均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等指标变化。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比较黄疸指数、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愈率为72.97%;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英;王维;于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复方丹参片及银杏叶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仅选用口服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及复方丹参片与银杏叶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0%,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复方丹参片及银杏叶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作者:何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估不同年资护士的步态。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分别对工作1年以内和10年以上各24名护士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所有护士的足部大压强都在2、3跖骨区,大冲量在前足。同一名护士,其早晨上班时的足底压力压强与下午下班时的足底压力压强有明显差异(P<0.05)。下午时压力压强冲量明显高于早晨(P<0.05)。年资高的护士压力压强冲量明显高于年资低的护士(P<0.05)。结论:护士的职业特点使其足底压力压强相对较高,易造成足部损伤。
作者:王彦斐;程如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适应新时期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对卫生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血压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影响。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68例与正常血压组144例,2组进行相同针刺及电针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血压组在痊愈率优于高血压组(P<0.05);正常血压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可影响周围性面瘫的恢复。
作者:吴玉姣;王新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消化不良患者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施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持续4周。结果:定向、识别、回忆、言语、临摹评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观察组为95.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消化不良患者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可提高认知功能,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王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清肺凉血汤联合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清肺凉血汤联合阿维A治疗,对照组给予阿维A治疗。2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7%,对照组为77.78%,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PASI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清肺凉血汤联合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张保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静滴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口服西比灵胶囊,对照组予口服西比灵胶囊,观察治疗效果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对照组为77.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优于单用西比灵胶囊。
作者:李宏;李真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