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延期妊娠母婴高危程度分析

王丽华

关键词:延期妊娠, 高危, 监护
摘要:目的探讨延期妊娠对母婴危害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8月~200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孕41周以上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延期妊娠组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粪染、羊水过少、手术产发生率较足月妊娠组升高.结论随着足月妊娠的延长,尤其是孕41周以后,胎盘功能下降,胎儿在宫内处于高危状态,产前、产时应多项联合监护,适时终止妊娠.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学运筹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物流问题中的应用

    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物流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作为物流重要环节的产销方面提出了问题,采用数学运筹学算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用NASH策略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强调培养物流管理方面人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马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庆阳卫校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调查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在学生中的发病率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庆阳卫校2002~2004年入校的1380名新生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查.结果HBsAg阳性52名,阳性率3.77%,其中男生HBsAg阳性18名,阳性率5.88%,女生HBsAg阳性34名,阳性率3.17%.结论HBsAg阳性者感染途径与输液、注射、各类手术、外伤、家庭成员传播、输血、献血等有关.

    作者:王晓玲;李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讨

    高校社团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是素质拓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社团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学生社团建设已引起学校的重视.然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需要对其迅速兴起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了解,需要认真把握好社团建设的原则,促进其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作者:王建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祛湿清热法在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

    论述了祛湿清热法在盆腔炎(Pelvie inflammatory diseas,PID)治疗中的运用,指出该法是治疗PID的关键,并对各种症型的病理因素,如气、瘀、痰、虚等治疗进行了论述,认为对PID的治疗应辨病辨证,谨守病机,在祛湿清热的基础上,分别施治.

    作者:姜志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根管治疗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根管治疗术引发并发症的原困.方法选择456例患者587颗患牙进行根管治疗,观察和分析引发并发症的可能原因.结果术后疼痛、肿胀15例,髓腔侧壁穿孔及根管壁侧穿2例,器械折断在根管中2例,下唇麻木1例,牙折3例.结论根管治疗术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这就要求术者不仅要熟悉髓腔解剖形态,而且要有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

    作者:郭冬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高职班级管理初探

    近几年,医院在招聘医护人员时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拓宽具备高一级文凭的路子,提高毕业生素质,使学生在今后卫生职业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校和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办学.笔者担任了第一届高职护理班班主任,在管理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作者:豆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职业学校无纸化考试实践研究

    为了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探索医学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对在校2004级社医、口腔、英护3个专业,近300名学生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通过对2种考试成绩分析比较,明显看出无纸化考试方法相对传统笔试方法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此种考试方法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作为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据,对控制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秀芳;关兵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

    2004年10月11日,我市某大酒店发生一起因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产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三阴交穴位埋线治疗儿童遗尿症28例体会

    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15岁以下、3岁以上儿童,但在临床中有不少成人遗尿,患者痛苦难言,且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近年来采用三阴交(双)穴位埋线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有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妊高征患者血清脂蛋白(a)的观察

    目的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含量及在妊娠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方法用免疫浊度法(ITA)测定102例妊高征患者血清Lp(a)的含量,以153例正常孕妇做对照.结果妊高征组的Lp(a)和正常对照组含量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62.0±87.6)mg/L和(101.4±48.3)mg/L(P<0.01).结论LP(a)在妊高征的发病为一危险因素.

    作者:毛志芳;马青川;穆妮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青少年心理失衡现象分析

    心理失衡是目前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人群中的一种心理疾患,并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发展,甚至降低了青少年的生存质量.其类型主要有认知类心理失衡、情绪类心理失衡、欲求类心理失衡,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才能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失衡误区.

    作者:张爱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860例脑梗死患者复发病例心理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心理因素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SCL-90心理症状量表登门或电话咨询的方式方法,对病程满2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脑卒中患者SCL-90心理症状量表均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心理因素是导致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马志祥;龚华;刘安丽;刘家恒;张海燕;尹金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诊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专医学生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中专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肩负的重任,通过诊断学教学途径,培养中专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善于思维及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只有加强和提高中专医学生备方面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实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作者:梁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几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龚跃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的益处与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正在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为现代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功能,使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及交互功能得以充分发展,实现了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渠道.如何扬长避短地应用这一技术,笔者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柳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亚健康的检测方法回顾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人群中约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许多医学专家认为,亚健康正成为威胁全球的世纪病.我国对亚健康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国内研究者在研究中对亚健康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作者:金敬福;周玲玲;张增安;金彩云;王福彦;戚永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Excel 2000在年度考核工作中的应用

    用实例详细介绍Excel 2000在年度考核工作中的应用,即处理年度考核数据的全过程.

    作者:巴依提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2例子宫内同时取出2个节育器的报道

    宫内节育器是我国育龄妇女常采用的一种既简便经济,又相对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节育器到期限、带器妊娠或绝经后均应取出.笔者遇到2例绝经后妇女取器时,发现宫内有2个节育器,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利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男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比较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较多.SLE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男女比例大约为1:7~9,男性患病率远低于女性.因此男性SLE(MSLE)易为临床所忽略.为探讨MSLE与女性SLE(FSLE)的临床差异,对2000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59例SLE进行分析.

    作者:杜君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临夏回族自治州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

    目的分析临夏民族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及发病规律.方法820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学和病毒学检查.结果细菌感染仍然是临夏民族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共383例(46.7%);轮状病毒感染占重要位置,共365例(44.5%);白色念珠菌感染72例(8.78%).结论临夏民族地区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肠炎占重要位置.

    作者:王国庆;邓有祥;张昶;张如诚;马克伟;马荷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