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冬华
目的 考察0.5%盐酸丁卡因滴眼液的稳定性.方法 分别用经典恒温法和初均速法预测其有效期.结果 经典恒温法和初均速法的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室温(25℃)下的贮存期分别为2.0年和1.9年.结论 与经典恒温法比较,初均速法工作量小、省时,且数据处理较简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杨晓君;魏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的含量.方法 以Hypersil ODS柱为分析柱,流动相为0.02 mol/mL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乙腈(80:15: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室温.以外标法计算标示量百分含量.结果 盐酸伐昔洛韦质量浓度在10~6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99.20%,RSD=0.50%(n=5).结论 HPLC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的含量.
作者:王蔓琳;徐玉红;李玉珍;李成;郭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归脾丸(浓缩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TLC法)对归脾丸(浓缩丸)中黄芪甲苷、远志、木香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归脾丸中甘草酸的含量,色谱柱为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乙酸(65:30:5),流速为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50 nm.结果 TLC法色谱斑点清晰,空白无干扰;HPLC法的甘草酸平均回收率为100.18%,RSD为1.22%.结论 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归脾丸(浓缩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沙娟;赵长振;施爱红;王法琴;叶华;王瑞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国内近年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应用较安全.结论 替米沙坦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有效药物.
作者:温冬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3例(122膝),Ⅰ期57膝,Ⅱ期53膝,Ⅲ期12膝,观察膝关节疼痛、肿胀、积液及肿胀等症状的缓解和关节活动度、行走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应用NSAIDs及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对Ⅰ期膝骨性关节炎优良率为91.2%;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Ⅱ期膝骨性关节炎优良率为66.0%,对Ⅲ期患者的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或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Ⅰ,Ⅱ期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及功能改善是目前较好的方法.
作者:格日勒图;郭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更迫切的需要,体检将成为医院业务新的增长点.将体检资料进行网络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可以显著提高体检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体检资料可长期保存,同时可以完成多种查询、VIP自动管理、统计报表自动生成及分析.
作者:张明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拜新同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15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组,口服缬沙坦80 mR,每日1次)、拜新同组(B组,口服拜新同30 mg,每日1次)、缬沙坦+拜新同组(C组,晨服缬沙坦80 mg,睡前服拜新同30 mg),疗程均为12周.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总有效率A组为63.3%,B组为68.6%,C组为94.0%.结论 缬沙坦联合拜新同用于治疗中重度高血压比单用缬沙坦或单用拜新同更有效、更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戈霓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设计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方法 依据药物动力学和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原理,采用文献报道相关参数设计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青霉素G静脉滴注给药方案.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阿米卡星380.64mg,静脉滴注速率33滴/min,每天给药1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给予环丙沙星311.85 mg,静脉滴注速率52滴/min,14h后给予第二剂量;化脓性链球菌感染患者给予青霉素G480万U,静脉滴注速率33滴/min,给药时间间隔12 h.结论 依据药物动力学和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原理,结合相关试验数据,可以设计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作者:王槐芾;陈茂蓉;童荣生;刘中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对98例患儿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较好方案.
作者:陈正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黄芪扶正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 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18柱为分析柱,乙腈-水(27:73)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 检测量在0.12~0.83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具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平均回收率为100.2%,且重现性较好(RSD=1.9%).结论 检测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芪扶正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林伟萍;刘丽仙;刘晓霞;方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同时测定双组分体系中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扫描双组分样品的吸收峰,根据吸收度的加和性原理,以阿司匹林的浓度和水杨酸的浓度为未知项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各自的真实浓度.结果 测得的阿司匹林平均回收率为(100.32±0.84)%,水杨酸平均回收率为(99.95±0.81)%.结论 UV法方便快捷,准确可靠,适用于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组成的双组分体系的含量测定.
作者:刘建行;徐风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顺风耳口服液的制备和薄层鉴别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水蒸馏法、回流提取法、水提醇沉法将药物制成口服液;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山茱萸、牡丹皮、五味子3味中药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在薄层色谱中均能够检测出山茱萸、牡丹皮、五味子药材.结论 方法简便,可用于质量控制.
作者:张瑶;王林丽;孟德胜;宋志永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同时分离测定中药保健品中10种常用的激素成分.方法 色谱柱为C18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室温.结果 10种激素类成分在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均为0.9999,小检出量范围为20~32 ng/mL.结论 RP-HPLC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快速筛查出纯中药制剂或食用保健品中的激素类西药成分.
作者:郭瑞锋;郄冰冰;何建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及应用.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介绍.结果 目前肠外营养制剂品种丰富,应用广发.结论 肠外营养制剂发展迅速,应合理应用.
作者:林琳;孙淑娟;孙岩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高浓度且质量稳定的呋喃西林溶液.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苯甲酸、硼酸以及苯甲酸加硼酸作助溶剂,通过含量测定、澄明度观察、3个月留样观察和稳定性试验,寻找合适的助溶剂及其浓度.结果 0.02%及0.03%的苯甲酸、0.02%苯甲酸+0.2%硼酸、0.03%苯甲酸+0.4%硼酸均能使呋喃丙林溶液浓度达到1:3000,质量稳定,放置3个月不析出结晶,其中以0.02%苯甲酸为助溶剂的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试验结果为理想.结论 以0.02%苯甲酸作为呋喃西林溶液助溶剂效果为理想.
作者:范尚坦;李金兰;周宁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药品集中摆放是病区药房调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口服药品的摆放还存在卫生学状况差、分劈片质量差异显著、效期管理和差错核对困难等问题,影响到了药品的内在质量和使用安全.病区药房摆药必须从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保证临床安全用药.
作者:朱婉贞;周伊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单硝酸异山梨酯渗透泵控释片.方法 建立体外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筛选出佳处方.结果 优化处方为20%聚乙二醇1500(PEG 1500)、80 mg氯化钠、4%包衣增重.结论 按优化处方制备的渗透泵片符合零级释放特征.
作者:钱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控制口炎清颗粒质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RP-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13:87,V/V),流速为0.5 mL/min,波长为300 nm.结果 绿原酸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055~2.75 μg/mL,方法加样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1.79%(n=6).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口炎清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梅林;袁英;胡承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白癜搽剂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以补骨脂、栀子等药材为主要原料加75%乙醇浸泡1周制成搽剂,同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法)对处方中的补骨脂、栀子进行定性鉴别,并用薄层扫描法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含量控制.结果 薄层色谱上均鉴别出制剂和各自药材的特征斑点,而空白对照色谱无此斑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点样量线性范围是2~6 μg,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补骨脂素为97.13%(RSD=5.84%),异补骨脂素为97.55%(RSD=5.2%).结论 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合理、简便,质量控制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适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林清;张恩娟;葛勤;刘同华;曹健;昝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医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1-2005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第一代头孢菌素用量逐年减少,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复方制剂与氧头孢类药物占临床治疗的主导地位.结论 医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基本合理,应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复方制剂与氧头孢类药物的用量.
作者:孙惠娟;任百黎;陈少英;胡坤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