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蕾;何晓燕;彭琼乐;张政;武卫华;彭惠民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相关症状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在地震后40 d对伤员PTSD症状进行评定.结果:地震后40 d 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51.4%,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OR=2.364)、地震中被掩埋(OR=2.171)、目睹有人在地震中受伤(OR=0.338).结论:此次地震后PTSD症状的检出率相当高,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刘婉婷;况利;陈建梅;黎雪梅;艾明;李大奇;高新学;赵正中;楼丹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扎引起的胆汁淤积对小鼠肝脏细胞凋亡和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手术制备胆汁淤积小鼠模型;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水平;用末端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通过胆总管结扎手术成功制备了梗阻性胆汁淤积小鼠模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小鼠肝脏功能受损,胆总管结扎手术成功;胆总管结扎引起胆汁淤积后,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明显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增强.结论:胆汁淤积导致肝脏细胞凋亡、坏死和炎症活动增强是胆总管结扎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
作者:董玉芳;文阳安;周倩云;罗丹;张莉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制备硫酸长春新碱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囊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方法:采用W/O/W复乳-溶剂挥干法制备硫酸长春新碱PLGA微囊,考察了内、外水相pH值,PLGA,Span 80,NaCl浓度和CH_2Cl_2挥干方法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并对其形态、粒径分布和体外释放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制得的硫酸长春新碱PLGA微囊为球形,表面光滑,平均粒径约为643.1 nm,平均包封率为39.5%.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干法成功制备硫酸长春新碱PLGA微囊,体外释放表明具有其缓释作用.
作者:凌旭;张良珂;李攀;王海鸥;冉海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体外循环临床护理的应用,以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需要体外循环手术的265例病人随机对照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观察2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等.结果:实验组病人平均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护理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识.
作者:王显平;胡茜;唐文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腔镜下同期处理前列腺增生和输尿管结石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同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并发输尿管结石病例,对腔镜下同期处理前列腺增生和输尿管结石的病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58例,平均年龄62.3岁.前列腺增生程度:Ⅰ度12例.Ⅱ度35例,Ⅲ度11例,其中输尿管下段结石29例,中段结石10例,上段结石19例.所有病例均同期行输尿管镜下输尿管结石双频激光(U100)碎石取石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成功行碎石取石48例,有3例输尿管镜无法上行至上段改为单纯留置双J管,置镜失败2例,失败原因为输尿管口显示不清,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置镜过程中结石移位至肾盂,未能碎石.另有2例患者术后证实有结石残留.所有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均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术后4~6d拔除尿管,无尿失禁及尿潴留,1个月拔除双J管.结论:前列腺增生合并输尿管结石,可同期行输尿管镜下碎石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王洛夫;葛成国;孙中义;李家宽;万江华;兰卫华;张尧;靳风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研究获取高质量的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影像资料的佳技术方法以保障全面、准确的诊断.方法:研究组为非加压法IVP 300例,其中头低足高位100例,动态头低足高体位100例、低张常规位100例;100例常规加压法VIP作为对照组.由高年资技术人员与副高级职称医生对两组显影效果、图像质量、诊断要求进行评价,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300例因无加压痛苦,全部顺利完成符合诊断要求的VIP检查;对照组100例因年老、体弱、肥胖、下腹部病变等不能承受腹部加压而于检查中途解压以至于无法达到诊断要求者达5%(5/100)、图像欠佳影响诊断者13%(13/100).研究组300例.肾盂肾盏、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输尿管全程清晰显示为93.7%(281/300),显示欠佳但达到诊断要求6.3%(19/300).研究组因诊断要求需改变体位多角度摄片以显示病变细节11.7%(35/300);对照组需要多角度摄片而无法完成7%(7/100).尿路全程显影率:研究组93.7%(281/300),对照组43%(43/100),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检验意义(P<0.01).结论:非加压法IVP具有免除加压痛苦、清晰显示解剖、病变细节、尿路全程显示率明显高于加压法等优点,优于加压法.
作者:何锦江;罗小平;罗银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在大鼠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厄贝沙坦逆转心室重塑的机制是否与PPAR-γ有关.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4 h后存活大鼠随机分成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组、厄贝沙坦(Irbesartan,Ire)组75 mg/(kg·d),另设假手术(Sham)组.6周后测定PPAR-γ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左室重量指数,心肌细胞横切面积,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大鼠心肌中PPAR一γ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左室重量指数增加,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加,非梗死区胶原沉积明显,胶原比例增加.Ire组心肌中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左室重量指数降低,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减少,非梗死区胶原沉积减少.结论:PPAR-γ在大鼠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下调;厄贝沙坦可能通过上调并激活PPAR-γ逆转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
作者:刘俊;覃数;杨义;何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钼靶摄影表现,以进一步认识该病并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7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钼靶摄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钼靶摄影表现分别为:肿块影20例,团片影20例,结节影3例,乳晕下导管扩张2例,阴性表现2例.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钼靶摄影表现无明显的特异性,但有一定的常见表现.仔细分析其钼靶摄影表现,并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及查体,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欧阳羽;朱明霞;李琳;唐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retinoic acid,ATRA)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的模型,研究采用改良双向电泳条件对分化前后的细胞全蛋白进行分离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方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对HL60细胞进行诱导分化.通过MTT、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和CD11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选择适的药物浓度和诱导时间;再通过细胞化学染色对分化结果进行验证,构建分化模型.采用改良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对细胞全蛋白进行分离,运用PDQuest软件分析HL60细胞分化前后蛋白表达差异,并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对差异蛋白点进行分析.结果:ATRA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也越显著;2 μmol/L的ATRA连续作用HL60细胞5 d即有90%以上的细胞有粒系分化标志抗原CD11b的表达.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亦表明诱导后的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将分化前后的HL60细胞全蛋白经过改良双向电泳技术分离,PDQuest软件比对,MAIDI-TOF分析,发现有25个蛋白点仅在未分化凝胶谱中找到,有15个蛋白点仅在分化细胞蛋白表达谱中找到.其中有的是癌基因表达蛋白,有的是抑癌基因表达蛋白,还有的则参与凋亡过程等.结论:在选定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下,ATRA可以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改良双向电泳技术对药物作用前后细胞蛋白的分离,可发现不同于传统双向电泳分离所得的蛋白结果.
作者:唐薇;王伟佳;邱宗荫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万爽力是调节心肌能量代谢类药物,国内外多种冠心病诊疗指南推荐应用于稳定性心绞痛,而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辅助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观察万爽力治疗UA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的敏感特异性指标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数量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观察治疗6个月后新发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住院、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率等,评价万爽力对UA预后的影响.
作者:邹凡文;李洁;周建中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及有效、微创治疗宫颈妊娠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官颈妊娠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总结诊断及治疗要点.结果:19例患者通过保守性的治疗方法治愈,3例通过全子宫切除治愈.结论:宫颈妊娠的发生与刮宫及剖宫产有关;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断和处理提供可靠的信息;保守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保守性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大限度减少创伤、保留月经及生育功能.
作者:肖琳;唐良萏;卞度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slice spiral 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及其对检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68例可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查前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消除紧张心理,避免产生焦虑情绪,使心率减慢、平稳;耐心向患者说明屏气的重要性,反复训练患者呼吸、屏气直至掌握方法.结果:1例因屏气呼吸失败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而改期重做;1例因心率过快,口服和静脉注射倍他乐克均不能使心率控制在65次/min以下而停做;其余病例因紧张、担忧、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或呼吸节律异常,但经口服倍他乐克25~50 mg和心理护理后血压、呼吸恢复正常、心率均降至≤65次/min并顺利完成检查.所有病例对比剂灌注均1次成功,无外渗,无碘过敏反应发生.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而科学、细致、有效的护理工作,是顺利完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重要保障.
作者:沈霞;罗银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构建富含脯氨酸精氨酸的39位氨基酸抗菌肽(Proline-arginine rich 39-amino acid peptide,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它在293 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含有PR-39核心编码区(Core ceding regions,CDS)序列的质粒pBluescript ⅡSK-PR-39为模板,PCR扩增PR-39 CDS序列并测序.扩增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GC-FU中,构建包含PR-39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GC-FU-PR-39.阳性克隆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2000转染293 T细胞,荧光显像观察其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扩增出PR-39基因,通过酶切测序鉴定证明成功构建了包含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pGC-FU-PR-39,转化293 T细胞24 h后观察到荧光,Western blot检测到目的蛋白.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PR-39真核表达载体,并能在293 T细胞中表达PR-39-GFP融合蛋白,这为进一步研究PR-39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勇军;翁玄;张健;文阳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以不同浓度的UA作用不同的时间后,分别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4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assay,MTT),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检测PC-3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以及细胞内bcl-2、bax 2个重要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细胞凋亡相关特殊蛋白cox-2、caspase 3表达的变化.结果:UA对PC-3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24、48 h和72 h 3个时间段UA分别作用于PC-3细胞后的IC_(50)分别为50.87、37.91 μmol/L和27.86μmol/L;熊果酸作用后PC-3细胞周期的主要特点是大量细胞累积于G_1期,进入S期的细胞减少.UA能够诱导PC-3细胞凋亡,经过24、48 h和72h 3个时间段UA浓度50μmol/L作用后,细胞凋亡率为6.21%、7.81%和13.31%;细胞内bcl-2和cox-2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增加逐渐减少;bax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增加逐渐增加.结论:UA能够抑制PC-3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大量累积于G_1期,进入s期的细胞减少.可能通过使bcl-2和cox-2的表达减少、bax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增加来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夏阳;苟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Agt(≤65次/min)14例、B组(66-70次/min)12例和C组(71~75次/min)10例3组,前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后两组采用双扇区重建,重建时相预设为75%R-R间期,扫描完成后分别重建45%、55%、65%和 85%R-R间期图像.重建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m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模式,分别获取冠状动脉的各种重组图像并分析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率.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组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左旋支的显示率均为100%;B组其显示率分别为91.67%、100%、100%和91.67%;C组其显示率分别为80%、100%、90%和7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在75%R-R间期显示佳,左旋支在55%显示佳,右冠状动脉在65%R-R间期显示佳.各重建相位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16层螺旋CT能充分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以及病变特征.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增多,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罗银灯;赵建农;郭大静;吴伟;敬永勇;倪卫国;沈霞;邝晓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监测我院近3年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2005~2007年从我院住院患者临床非重复分离的革兰阴性菌株8237株,采用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抗菌药物敏感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所有分离的细菌中,常见的革兰阴性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45.4%,3 740株),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5.5%,1276株)、大肠埃希氏菌(13.2%,1087株),肺炎克雷伯(11.8%,97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7%,634株),其他不动杆菌(5.1%,420株),阴沟肠杆菌(4.8%,395株),流感嗜血杆菌(3.7%,305株).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显著升高.对革兰阴性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对这些药物的敏感率基本保持在50%以上;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对所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但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对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抗菌活性较高的是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敏感率为99.1%~100%.结论:3年来我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细菌耐药率有较快增长.加强耐药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李学军;司良毅;黄君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刺激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Ⅰ型胶原合成、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hosphoryh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P-ERK1/2)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素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大鼠HSC增殖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大鼠HSC Ⅰ型胶原合成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肝星状细胞P-ERK1/2的表达.结果:丹参素有抑制PDGF-BB刺激大鼠HSC增殖,Ⅰ型胶原表达,p-ERK1/2表达的作用.结论:丹参素可抑制PDGF-BB刺激的大鼠HSC增殖,Ⅰ型胶原合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李智;戴立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构建双融膜嗜肿瘤病毒,并观察其杀伤肺癌细胞的效果.方法:将长臂猿白血病病毒融膜糖蛋白基因(Fusogenic glycoprotein gene of gibbon ape leukemia virus,GALV.fus)构建入嗜肿瘤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中,使其成为具有双重融细胞膜作用的嗜肿瘤病毒(Doubly fusogenic 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Synco-2D).与单一的重组嗜肿瘤病毒HSV-1比较,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种嗜肿瘤病毒融细胞现象,并观察其体外杀伤肺腺癌细胞A549的效率及体内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微镜下发现,双融膜病毒融细胞作用更明显,大量多核巨细胞形成,细胞结构模糊,细胞溶解.体外实验显示,两种病毒都有明显的杀死肿瘤细胞效果,双融膜嗜肿瘤病毒杀伤肿瘤细胞率较单一的HSV-1明显增强.体内动物实验显示双融膜嗜肿瘤病毒对肿瘤组织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将融膜糖蛋白基因GALV.fus构建入嗜肿瘤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中,可以显著增强病毒杀伤肺腺癌细胞效力.
作者:江跃全;朱冰;付新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体外培养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为ATRA应用于卵巢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进行体外培养,以不同浓度的ATRA处理HO8910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1)ATRA浓度为10~(-7)~10~(-5)mol/L时,均明显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P<0.05),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24、48、72 h ATRA抑制HO8910细胞增殖的IC_(50)值分别为2.331×10~(-5)、0.998×10~(-6)、0.891×10~(-7)mol/L.(2)倒置显微镜可观察到经10~(-6)mol/LATRA处理的HO8910细胞部分发生形态学的良性分化.(3)体外侵袭实验显示经10~(-6)mol/L ATRA处理的HO8910细胞,穿膜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ATRA能明显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的增殖、侵袭能力,有望为ATRA应用于卵巢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途径.
作者:赵纯全;沈太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重庆市特大高温干旱期间住院病人疾病谱的特点及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历史常规资料分析方法,描述2006年重庆地区7~8月与相邻2年(2005年,2007年)同期住院病例疾病谱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6年7~8月期间高温干旱程度明显强于相邻2年同期情况;3年同期住院病例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系统分类的疾病顺位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在3年间均居首位,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构成比在2006年均高于相邻2年;按单病种分类的疾病顺位显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阑尾疾病和肠道传染病构成比在2006年均高于其它2年.结论:特大高温干旱天气影响较明显的系统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而影响较为明显的单病种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阑尾疾病和肠道传染病.
作者:余兰英;李丽;王旭;胡亚飞;钟朝晖;刘达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