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华琼;蔡敏;陈可;李练兵;马明福;李川海
恶性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据统计,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二位死因.如何提高其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般而言,肿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减瘤,对荷瘤患者通过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或化疗,大限度地消除肿瘤细胞,降低机体的瘤负荷.随着手术方案与技术的改进、放疗的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包括智能化精确定位放疗的发展)以及化疗药物从非特异杀伤到近年来靶向药物的问世,肿瘤治疗从单一到综合,从单元到多元,有了明显的进步.
作者:赵利国;戴敏;李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施行检查、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是专业技术性、协作性及应急性很强的科室,因此手术室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特殊性,对临床护士要求不仅要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临床护理教学是培养和提高护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评判性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和过程[1].因此,临床带教方法对临床实习护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作者近几年来对手术室临床护生带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依贵;王昀;李忠万;胡娅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检测EGFR在70例NSCLC中和12例健康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70例NSCLC患者中,EGFR高表达率为72.9%,与健康肺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高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间无关(P>0.05),与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且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1) EGFR蛋白过表达与NSCL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EGFR蛋白过表达与NSCLC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说明其过表达与肺癌的进展、转移有关.
作者:徐德华;张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纳米炭淋巴示踪剂的应用在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时对于甲状旁腺的保护价值.方法 80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纳米炭组,比较两组中央区淋巴结脂肪组织中误切的甲状旁腺检获情况及术后血钙、甲状旁腺素(PTH)改变的情况.结果 80 例患者全部由同组手术者施行甲状腺全切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或甲状腺全切和改良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常规组误切甲状旁腺11枚,纳米炭组没有甲状旁腺误切.两组都没有永久性低钙血症及PTH降低.一过性低钙血症症状发生常规组为14例,纳米炭组为1例.PTH暂时性减低的发生常规组为18例,纳米炭组为3例.结论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淋巴引流无交通现象.纳米炭的应用有助于将甲状旁腺组织与甲状腺组织及淋巴脂肪组织区分开来,极大地降低了甲状腺癌淋巴清扫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概率.
作者:曾玉剑;钱军;程若川;马云海;刘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ATV)对Toll样受体4(TLR4)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下游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表达的影响,探讨ATV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脂多糖(LPS)刺激并加入ATV干预24 h,收集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TLR4、MyD88及TRAF-6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TLR4、MyD88及TRAF-6蛋白表达.结果 用LPS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引起TLR4 、MyD88和TRAF-6的高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ATV干预以后显著抑制TLR4 、MyD88及TRAF-6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TV可阻断TLR4高表达,同时阻断TLR4胞内信号转导的MyD88依赖性途径,这可能是ATV抗AS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姜华;姜玉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通过使用先进的生理驱动技术,设计模拟临床情景病例,再现真实的临床环境,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并贯穿整个(包括健康评估在内的)护理教学课程中[1].但在国内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报道.本研究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应用SimMan高仿真模拟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志岭;徐桂华;王丹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86岁.声音嘶哑20年,气管切开7年入院.患者20年前开始出现声音嘶哑,7年前声嘶加重伴呼吸困难就诊,诊断为喉乳头状瘤,遂行气管切开及喉乳头状瘤摘除术.术后因反复复发,先后又行3次乳头状瘤摘除术,气管导管一直未能拔出.患者于2009年10月来本院就诊,门诊以喉乳头状瘤收入住院治疗.术前检查患者血压160/90 mm Hg,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胸部检查诊断肺气肿、慢性支气管肺炎.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正常.
作者:郑灵;潘明金;王宏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56例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抗感染、抗过敏、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另加免疫治疗,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疗效及随访复发率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皮疹、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肾脏症状消失时间,疗效及复发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免疫治疗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可明显缩短病程,疗效确切,减少复发,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许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圆形分布在分析住院患者住院时间的季节性中的应用,分析2009年重庆市各系统疾病患者的住院高峰期,探索和掌握各系统住院患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为临床资源配置及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2009年住院患者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肿瘤、眼和附器疾病在住院月份上存在集中趋势(P<0.05);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以及循环系统不存在集中趋势(P>0.05).结论 圆形分布法可作为各系统疾病住院时间分布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结果能为合理分配临床治疗资源、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叶孟良;钟晓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45例确诊为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并IL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ILD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大于60岁,男性,雷诺现象、肾损害,肺动脉高压,关节炎,神经损害,抗SSA、抗R0-52阳性者.Cox分析表明,发病年龄大于60岁(OR=3.051,95%可信区间1.185~7.855,P=0.003)、男性(OR=5.684,95%可信区间2.215~15.585,P=0.000)、肾损害(OR=2.635,95%可信区间1.031~6.737,P=0.042)、肺动脉高压(OR=7.091,95%可信区间2.631~18.087,P=0.000)、SSA(OR=3.765,95%可信区间1.193~11.878,P=0.024)是pSS患者发生ILD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大于60岁、男性、血清抗SSA阳性、合并肺动脉高压、肾损害等是pSS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石宇红;周润华;莫汉有;许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近年来医患关系持续紧张,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3年对26家医院调查显示,发生医疗纠纷多的医院科室是产科和外科,风险大的是产科[1],加之母婴健康受到社会关注,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助产士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缓解和释放,将影响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质量,影响助产士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整个团队的质量和母婴安全.
作者:王贤华;韩建;邱海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测定心力衰竭分级B阶段合并有室内传导阻滞(IVCD)患者的血清脑钠素(BNP)浓度,探讨IVCD对于心力衰竭分级B阶段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在该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B阶段的患者133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QRS时限小于100 ms)及IVCD组(QRS时限大于100 ms).IVCD组分为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BNP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左束支传导阻滞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组BNP水平高,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组BN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 在相似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心力衰竭B阶段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BNP水平的显著升高预示其相对无IVCD的患者而言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作者:戴睿;于杨;刘锦华;陈曼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48例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资料.结果 448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255例(56.9%),无转移193例(43.1%);对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分子亚型、肿块大小、肿块部位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进行分析,P值分别为0.858、0.822、0.660、0.844、0.972、0.000、0.001.结论 腋窝淋巴结的转移与肿块大小、肿块部位相关(P<0.05),而与年龄、ER、PR、HER-2、分子亚型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作者:高云瀚;王灿;杨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癌症的护理方案.方法 经血细胞分离机取269例癌症患者外周血,经实验室培养后回输给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护理.结果 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均顺利完成 DC-CIK细胞回输治疗.23例体温 37.5~38 ℃,2例体温38.1~39 ℃,持续4~9 h自然消退,个别病例使用退热药.结论 DC-CIK细胞治疗前充分的心理护理以及有效护理措施,对癌症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兰大华;谭文霞;王林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膈肌折叠术治疗成年人膈肌麻痹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该院22例手术治疗的单侧膈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分别对呼吸困难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和一秒量进行检测.结果 膈肌折叠术后各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 膈肌折叠术对于成年人膈肌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作者:沈玉光;石珍亮;夏文超;王代波;李磊;徐医军;韩洪利;张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回顾分析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在瓣膜置换术中分别应用单极射频消融(RFA)、双极RFA治疗两组AF病例,探讨两者的优缺点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在瓣膜置换术中同期对12例患者应用国产单极RFA机按改良迷宫法行AF单极RFA治疗(A组);对70例患者应用进口双极RFA系统按改良迷宫方法行AF双极RFA治疗(B组).结果 A组随访22~30个月无死亡,10例(83%)恢复维持窦性心律,2例(17%)AF复发.B组随访10~50个月恢复维持窦性心律61例(87%),房扑心律3例4.2%,AF复发6例(8.5%).结论 双极RFA较单极RFA治疗RHD合并AF,恢复窦性心律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省时,有利于心肌保护,易于操作推广,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张大国;刘秀伦;范寿年;刘小斌;范永峰;龚启华;李旭;吴大庆;曾荣;谢贵华;范贵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体检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胃中等度充盈,胃底体部大弯侧黏膜皱襞明显粗大,呈不规则脑回状凸起,粗大者向腔内凸起达2.3 cm,粗大黏膜明显强化,其内见不规则裂隙状水样密度无强化区,病变区基底部胃壁厚度基本正常,浆膜面光整,胃体部大弯侧见一粗大血管自浆膜面出胃壁并向右前下方迂曲绕行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内,病变区与正常胃壁分界清(图1),胃周脂肪间隙清,腹腔内及腹膜后未见淋巴结肿大,扫描范围内肝、胆、胰、脾、双肾、肾上腺、十二指肠、结肠肝曲、结肠脾曲未见异常征象.
作者:梁秀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Wilms肿瘤基因WT1是早发现的与Wilms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早证实WT1存在于肾母细胞瘤、白血病等肿瘤细胞中,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1-2].近来发现WT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呈异常高度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作者就WT1基因的结构、功能、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及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龚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血浆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的影响.方法 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为DAI的5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分别为18、19、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小剂量、大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按0.1、0.4 mg·kg-1·d-1的剂量给予纳洛酮治疗.采用Western blot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β-APP浓度.结果 治疗后1、3、7 d,3组患者血清中β-APP含量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F=0.131,P=0.010).治疗后1 d,3组患者血清中β-APP含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70,P=0.612);治疗后3、7 d,3组患者血清中β-APP含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20,1.460;P=0.012,0.000).结论 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可有效降低DAI患者血清中β-APP的表达.
作者:白洪涛;尹勇;苗雨露;赵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及100例无子宫肌瘤单纯行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切除术组手术时间较单纯剖宫产术组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产褥病率、切口并发症、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做好术前准备,合理选择适应证,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娴熟的操作技术及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作者:张淳;张庆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