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膈肌折叠术治疗成年人单侧膈肌麻痹22例临床分析

沈玉光;石珍亮;夏文超;王代波;李磊;徐医军;韩洪利;张逊

关键词:膈肌麻痹, 膈肌折叠术, 肺功能
摘要:目的 研究膈肌折叠术治疗成年人膈肌麻痹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该院22例手术治疗的单侧膈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分别对呼吸困难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和一秒量进行检测.结果 膈肌折叠术后各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 膈肌折叠术对于成年人膈肌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4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肺间质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45例确诊为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并IL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ILD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大于60岁,男性,雷诺现象、肾损害,肺动脉高压,关节炎,神经损害,抗SSA、抗R0-52阳性者.Cox分析表明,发病年龄大于60岁(OR=3.051,95%可信区间1.185~7.855,P=0.003)、男性(OR=5.684,95%可信区间2.215~15.585,P=0.000)、肾损害(OR=2.635,95%可信区间1.031~6.737,P=0.042)、肺动脉高压(OR=7.091,95%可信区间2.631~18.087,P=0.000)、SSA(OR=3.765,95%可信区间1.193~11.878,P=0.024)是pSS患者发生ILD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大于60岁、男性、血清抗SSA阳性、合并肺动脉高压、肾损害等是pSS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石宇红;周润华;莫汉有;许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缺血修饰清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缺血修饰清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是一项早期反映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的一项敏感指标,近年来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被广泛关注.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IM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排除诊断、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临床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极为广泛.本文综述近年来IMA在临床中的应用新进展.

    作者:苟润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圆形分布法在分析住院患者住院时间的季节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圆形分布在分析住院患者住院时间的季节性中的应用,分析2009年重庆市各系统疾病患者的住院高峰期,探索和掌握各系统住院患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为临床资源配置及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2009年住院患者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肿瘤、眼和附器疾病在住院月份上存在集中趋势(P<0.05);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以及循环系统不存在集中趋势(P>0.05).结论 圆形分布法可作为各系统疾病住院时间分布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结果能为合理分配临床治疗资源、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叶孟良;钟晓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主要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以及血浆病毒灭活后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 将16袋400 mL全血成分分得的新鲜血浆均分为两份,分别归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MB进行病毒灭活,对照组不加MB但仍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过滤,检测各阶段标本凝血因子Ⅷ(FⅧ):C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FⅧ:C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病毒灭活后实验组血浆中FⅧ及Fib损失较大且含量未达制备冷沉淀的理论要求.结论 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中FⅧ及Fib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其损耗主要来自MB光化学反应,血浆病毒灭活后不宜用于制备冷沉淀.

    作者:宋敏;赵树铭;刘凤君;郭辉;蒋天伦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铅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影响与突触囊泡蛋白相关

    目的 探讨小鼠海马中突触囊泡蛋白与铅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影响的相关性.方法 将雄性昆明小鼠24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铅染毒组,对照组饲以蒸馏水,铅染毒组饲以2.4 mmol/L的醋酸铅水溶液,在暴露后30 d,进行Morris 水迷宫实验以检测其逃逸潜伏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突触囊泡蛋白水平,并采用HE切片方法观察处理前后小鼠海马脑区病理变化.结果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铅暴露后30 d可导致小鼠逃逸潜伏期延长(P<0.05),且暴露后30 d铅染毒组小鼠海马中突触囊泡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但脑组织HE切片显示铅暴露30 d后并未引起脑组织海马脑区病理学改变.结论 慢性铅暴露可导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且这种损伤可能与其海马中突触囊泡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作者:赵奇;王艳;武红娟;陈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

    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通过使用先进的生理驱动技术,设计模拟临床情景病例,再现真实的临床环境,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并贯穿整个(包括健康评估在内的)护理教学课程中[1].但在国内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报道.本研究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应用SimMan高仿真模拟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志岭;徐桂华;王丹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Herbert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27例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Herbert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0年4月采用关节镜下herbert钉固定治疗的27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Ⅱ型6例,Ⅲ 型17例,Ⅳ型4例.结果 平均随访15.7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症状基本消失,Lachman试验均阴性,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0.4±2.9)分,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93.3±3.4)分.结论 关节镜下Herbert钉固定可靠、对关节腔影响小,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理想固定材料之一.

    作者:张晓星;苟景跃;曹治东;邓志龙;杨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甲状腺癌术中淋巴示踪剂应用对于甲状旁腺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纳米炭淋巴示踪剂的应用在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时对于甲状旁腺的保护价值.方法 80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纳米炭组,比较两组中央区淋巴结脂肪组织中误切的甲状旁腺检获情况及术后血钙、甲状旁腺素(PTH)改变的情况.结果 80 例患者全部由同组手术者施行甲状腺全切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或甲状腺全切和改良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常规组误切甲状旁腺11枚,纳米炭组没有甲状旁腺误切.两组都没有永久性低钙血症及PTH降低.一过性低钙血症症状发生常规组为14例,纳米炭组为1例.PTH暂时性减低的发生常规组为18例,纳米炭组为3例.结论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淋巴引流无交通现象.纳米炭的应用有助于将甲状旁腺组织与甲状腺组织及淋巴脂肪组织区分开来,极大地降低了甲状腺癌淋巴清扫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概率.

    作者:曾玉剑;钱军;程若川;马云海;刘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质控小组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及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质控组)对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筛选病区2~3名护士组成PICC质控组,实行PICC专人维护管理.将成立前后一年内采用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分为两组:(1)质控组成立后采用PICC置管组(实验组);(2)质控组成立前采用PICC置管组(对照组).对所有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质控组成立前后PICC置管操作时间分别为20~30 min、15~20 min,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68.3%、92.2%,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6.1%、6.1%.小组成立后的相同时间内置管例数、置管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明显优于小组成立前(P<0.01).结论 成立质控组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显著提高PICC护理质量.

    作者:陈萍;李莎莎;张庆;周俊;刘玉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曲美他嗪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TMZ)能否改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缺氧模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的存活.方法 加入或未加入TMZ的MSCs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并缺氧暴露12 h,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查第3代MSCs的活力和凋亡.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MI对照组、MSCs组及(MSCs+TMZ)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AMI模型.将MSCs注入梗死心肌边缘[(MSCs组和(MSCs+TMZ)组)].(MSCs+TMZ)组的大鼠在AMI前3 d开始至AMI后28 d加喂TMZ.移植28 d后,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和分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收集TMZ治疗开始前和AMI后24、48 h的血液样本,测量C反应蛋白(CRP)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缺氧培养下,TMZ处理过的MSCs细胞凋亡降低了一半.在体内与AMI对照组相比,MSCs组和(MSCs+TMZ)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与单纯MSCs移植相比,TMZ与MSCs移植的组合治疗表现出了更低的干细胞凋亡、更高的干细胞存活、更小的心肌梗死面积和进一步改善的心功能.各组之间CRP、TNF-α的基线水平并无显著差异,然而24 h时(MSCs+TMZ)组的所有参数均低于MSCs组.结论 MSCs移植添加TMZ治疗AMI增加MSCs存活和心脏功能的恢复上优于单纯MSCs移植,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朱刚艳;徐红新;田毅浩;马红梅;唐世琪;汪福良;邬松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膈肌折叠术治疗成年人单侧膈肌麻痹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膈肌折叠术治疗成年人膈肌麻痹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该院22例手术治疗的单侧膈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分别对呼吸困难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和一秒量进行检测.结果 膈肌折叠术后各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 膈肌折叠术对于成年人膈肌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作者:沈玉光;石珍亮;夏文超;王代波;李磊;徐医军;韩洪利;张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β淀粉样前体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血浆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的影响.方法 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为DAI的5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分别为18、19、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小剂量、大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按0.1、0.4 mg·kg-1·d-1的剂量给予纳洛酮治疗.采用Western blot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β-APP浓度.结果 治疗后1、3、7 d,3组患者血清中β-APP含量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F=0.131,P=0.010).治疗后1 d,3组患者血清中β-APP含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70,P=0.612);治疗后3、7 d,3组患者血清中β-APP含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20,1.460;P=0.012,0.000).结论 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可有效降低DAI患者血清中β-APP的表达.

    作者:白洪涛;尹勇;苗雨露;赵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猪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猪心肌梗死不同区域细胞凋亡的分布.方法 滇南小耳猪1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1)假手术组(S组),在X线的监控下,经右股动脉置入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至左前降支,不行冠脉封堵心肌缺血;(2) 缺血再灌注组(I/R组),冠脉球囊扩张阻断冠脉血流60 min致心肌缺血,撤除球囊恢复冠脉灌注.再灌注72 h,行猪心肌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结果 再灌注后72 h,S组未发生心肌梗死及心肌细胞凋亡,I/R组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区、非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均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梗死区和边缘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非梗死区,且相应区域的Bax蛋白表达及Bax/Bcl-2比值均较非梗死区增加(P<0.05).结论 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梗死区、梗死边缘区、非梗死区均存在心肌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主要分布在梗死区和边缘区.

    作者:孙海梅;郭涛;王雨平;唐睿珠;骆志玲;申丽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

    恶性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据统计,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二位死因.如何提高其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般而言,肿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减瘤,对荷瘤患者通过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或化疗,大限度地消除肿瘤细胞,降低机体的瘤负荷.随着手术方案与技术的改进、放疗的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包括智能化精确定位放疗的发展)以及化疗药物从非特异杀伤到近年来靶向药物的问世,肿瘤治疗从单一到综合,从单元到多元,有了明显的进步.

    作者:赵利国;戴敏;李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70例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检测EGFR在70例NSCLC中和12例健康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70例NSCLC患者中,EGFR高表达率为72.9%,与健康肺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高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间无关(P>0.05),与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且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1) EGFR蛋白过表达与NSCL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EGFR蛋白过表达与NSCLC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说明其过表达与肺癌的进展、转移有关.

    作者:徐德华;张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56例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56例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抗感染、抗过敏、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另加免疫治疗,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疗效及随访复发率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皮疹、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肾脏症状消失时间,疗效及复发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免疫治疗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可明显缩短病程,疗效确切,减少复发,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许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44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48例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资料.结果 448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255例(56.9%),无转移193例(43.1%);对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分子亚型、肿块大小、肿块部位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进行分析,P值分别为0.858、0.822、0.660、0.844、0.972、0.000、0.001.结论 腋窝淋巴结的转移与肿块大小、肿块部位相关(P<0.05),而与年龄、ER、PR、HER-2、分子亚型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作者:高云瀚;王灿;杨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82例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TMC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彩超发现可疑TMC 62例(75.6%),主要表现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和瘤内微钙化.术中冰冻切片确诊率为93.1%.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叶切除术和甲状腺全切除术等,35例行改良颈清扫术或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证实淋巴结转移15例.术后2例复发.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有病灶较大和包膜侵犯.结论 TMC主要依靠彩超诊断;首选手术治疗,切除范围应规则彻底;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有必要进行淋巴结清扫.

    作者:李玺;邱万寿;郭卫平;黄勇;姜华;刘仁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评估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探讨其对CHF患者心功能的临床评估意义.方法 40例健康者(对照组),予安慰剂处理,64例CHF患者(CHF组),予常规抗心衰处理,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CHF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三碘甲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降低(P<0.01),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HF患者治疗后,随心功能分级改善,甲状腺激素FT3、T3、FT4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SH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CHF患者心功能临床评估指标.

    作者:丁玲新;梁晓芳;童辉;李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恶性肿瘤患者DC-CIK治疗的269例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癌症的护理方案.方法 经血细胞分离机取269例癌症患者外周血,经实验室培养后回输给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护理.结果 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均顺利完成 DC-CIK细胞回输治疗.23例体温 37.5~38 ℃,2例体温38.1~39 ℃,持续4~9 h自然消退,个别病例使用退热药.结论 DC-CIK细胞治疗前充分的心理护理以及有效护理措施,对癌症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兰大华;谭文霞;王林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