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3例女性患者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吴国英;程全科;王凯

关键词:女性, 排尿困难, 尿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53例女性患者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53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3例,逼尿肌收缩乏力21例,膀胱出口梗阻9例,不稳定膀胱3例, 5例膀胱颈梗阻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2例正常.结论 尿流动力学是明确女性排尿困难的必要检查,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偏头痛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偏头痛是原发性头痛的常见类型,患病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女性偏头痛患病率为18%,男性为6%,大约23%家庭至少有一位偏头痛患者[1];亚洲偏头痛患病率(韩国及香港除外)女性为11.3%~14.4%,男性为3.6%~6.7% [2].

    作者:吕华燕;周冀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双试剂溴甲酚绿法测定清蛋白的临床评价

    目的 对双试剂溴甲酚绿法测定清蛋白(ALB)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 测定双试剂法的线性范围、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回收率及临床常见干扰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比较测定结果与单试剂法的差异.结果 双试剂法测定ALB线性范围可达13.2~84.7g/L,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0.53%和1.88%,平均回收率为98.3%,血红蛋白13.0g/L以下、三酰甘油19.6mmol/L以下无显著性干扰.双试剂法与单试剂法测ALB结果高度相关(Y=0.967 4X+0.450 4,r=0.997);测定高脂、黄疸、溶血标本 ALB,两种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双试剂溴甲酚绿法测定ALB的方法学性能良好,符合临床使用要求,可用于生化常规检测.

    作者:蒋兴亮;任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食管酸灌注时内脏高敏感模型鼠大脑ncNOS的表达

    目的 探索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在中枢水平敏感化的分子机制,为内脏高敏感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处理食管感觉传入信息功能异常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OVA)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0.1N盐酸)的方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性大鼠模型.采用神经元型NO(ncN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大脑各部位ncNOS激活模式的差异.结果 OVA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组大鼠nc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海马(CA1、CA2)、尾壳核、纹状体、杏仁核内侧核、丘脑内侧背核、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孤束核胶质亚核、小脑皮质;OVA联合食管酸灌注组模型组大鼠在上述区域的 ncNOS阳性细胞数和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OD)值较单纯食管酸灌注组和单纯食管OVA致敏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预先基础致敏对食管酸灌注诱导的大脑ncNOS表达有活化作用, ncNOS过度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可塑性的改变,促进了内脏高敏感性在中枢水平敏感化的形成和维持.

    作者:杨敏;陈东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19例分析

    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9例经过病理证实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19例患者经APC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17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2例患者均为异位黏膜面积较大,经过再次APC治疗随访未发现复发,所有病例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PC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是一种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作者:樊丽琳;陈东风;李平;胡辂;王军;史洪涛;刘重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医疗指标统计分析的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

    统计管理分析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医院决策的支持系统,也是医院管理成果的体现.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医院要生存、发展,必须充分应用统计信息对医院工作进行分析评价[1].

    作者:范亚川;施萍;赵建明;邹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对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探讨

    目的 探索准确性更高的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方法 连续纳入本院分娩活产婴1 388例,统计分析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低Apgar评分、脐动脉血 pH<7.00、低 Apgar评分且脐动脉血pH<7.00的敏感度分别为100%、63.89%、55.56%,特异度分别为 98.91%、95.77%、99.93%;33例低 Apgar评分与窒息的符合率为54.55%,69例脐动脉血pH<7.00与窒息的符合率为17.39%,11例低 Apgar评分且脐动脉血pH<7.00与窒息的符合率为90.91%.结论 目前,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尚无准确的单一指标,为减少误诊,有必要对低 Apgar评分新生儿加做脐动脉血气分析.

    作者:龚庆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18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18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明确诊断,其中10 例行血管外膜下剥离切除,5例行肿瘤并颈外动脉切除,3例行肿瘤并颈内、外动脉切除.结果 18例手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确诊后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式选择手术治疗能获得很好疗效.

    作者:马丹;刘敏;马小干;杨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软实力是提升大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不断加大对学科的硬件投入,学科的规模不断扩张,学科间硬实力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1].学科想要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硬实力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可能达到一切预期的效果.

    作者:王丽华;王懿;王振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炎症,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及院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晓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芬太尼椎管内应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术中椎管内运用芬太尼的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椎管内运用芬太尼具有节段性镇痛和缩短局麻药起效时间的特点,尤其以推注给药更明显.

    作者:曾令全;龙万梅;魏安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重症哮喘患者57例护理体会

    重症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一般常规治疗无效,支气管极度痉挛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肺功能减退,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升高,氧分压下降[1].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哮喘患者的数量上升,重症哮喘呈增加趋势.

    作者:曾小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42例老年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1例,予3DCRT治疗,剂量为2Gy/次,5次/周,共35次,总剂量70Gy.治疗组21例,3DCRT治疗同时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至放疗结束后7d.均在放疗结束后60d评价疗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指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5.7%,对照组有效率66.6%(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3DCRT治疗老年NSCLC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并能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云侠;郑淑梅;范惠民;何蓉;李钰;肖欣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Sirt1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Sir(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基因家族是一种保守的NAD+(烟酰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组蛋白/非组蛋白去乙酰基酶,在基因沉默、基因组稳定性、细胞寿命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作者:王军;陈东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53例女性患者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53例女性患者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53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3例,逼尿肌收缩乏力21例,膀胱出口梗阻9例,不稳定膀胱3例, 5例膀胱颈梗阻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2例正常.结论 尿流动力学是明确女性排尿困难的必要检查,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国英;程全科;王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对胃癌细胞线粒体外膜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作用于胃癌细胞后VDAC1、VDAC2和VDAC3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HP通过线粒体途径致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HP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0、12、24、48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 检测各时相点VDAC1、VDAC2和VDAC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HP与胃癌细胞共培养12h后,VDAC1、VDAC2和VDAC3 mRNA的表达均增加,24、48h仍呈上升趋势.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P可能通过上调VDAC 基因的表达,使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引发凋亡.

    作者:兰春慧;房殿春;陈东风;刘重阳;樊丽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临床疗效.方法 内镜下以APC对36例病理证实为肠上皮化生的BE完全损毁化生黏膜,再给予奥美拉唑抑酸治疗.术后进行内镜、病理随访12个月.结果 36例均完成治疗,其中需要1次治疗者25例,2次者10例,3次者1例.34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94.4%),2例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5.6%).12个月后共有5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术后出现36例胸骨后疼痛,2例黏膜下气肿,1例吞咽不畅.结论 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作者:白梅;刘忠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全切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患者以随机方式分为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组(A组)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组(B组),比较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术后并术发症.结果 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组(A组)手术时间与开腹组(B组)相当,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开腹组(B组),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组(A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B组),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组(A组) 的术后病率低于开腹组(B组),两组均无术后并术发症.结论 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副损伤小,术后膀胱直肠功能及盆底组织不受影响,可防止宫颈癌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邱春玲;陈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海洛因中毒院前诊治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海洛因中毒的院前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重庆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2004年2月至2008年8月155例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的院前诊断与治疗的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院前诊断与治疗经验.结果 在155例急性海洛因中毒中,28例神志恢复,答语切题,留家.93例呼吸好转,神志恍惚,转至就近综合医院继续治疗.28例未经治疗即已院前死亡.6例虽经治疗,但未用纳络酮,也死亡.经用纳络酮全部病例无1例院前死亡.结论 迅速到位、快速诊断、及时应用纳络酮是抢救急性海洛因中毒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青;廖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焦虑程度、睡眠质量及排尿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的患者60例按照手术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以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睡眠质量及排尿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睡眠质量情况及术后排尿情况评估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减少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严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l4复合因素造模,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赖氏法检测ALT、AST,TUNEL标记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百分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bax、Cyt C、caspase-3表达.结果 造模5~8周时,模型组可见肝小叶结构紊乱,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并向肝小叶内延伸分割肝小叶,造模8周可形成假小叶.与模型组比较,HGF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较轻(P<0.01),ALT、AST水平下降(P<0.05),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PCNA阳性表达明显增高(P<0.05),bcl-2表达明显增多(P<0.01),同时bax、Cyt C、caspase-3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HGF通过调节线粒体途径抑制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增殖而发挥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伟;沈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