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黎娣君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术, 传统剖宫产术, 胎儿娩出时间,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归纳出各自在临床的应用特点.方法 选取近3年来我院就诊的妊娠妇女,共378例,做新式剖宫产术者267例,称之为A组;做传统剖宫产术111例,为B组.其中孕妇的妊娠时间,胎儿的体重,平均孕产次等无明显差异.比较A,B两组的临床效果并记录下来.结果 A组结果与B组相比,不管是手术持续时间,还是胎儿娩出时间,A组均小于B组;且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排气时间A,B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且胎儿娩出困难发生率,盆腔粘连,新生儿窒息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浅析手术室感染管理与监控措施

    目的 探讨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相关因素,为患者、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环境.方法 将采用手术室感染监控管理前后各1年的手术情况进行对比,考察监控管理对手术感染率是否有影响.结果 施行了2268例手术,其中发生切口感染22例,切口感染率为0.97%.正式启动手术室感染监控管理措施后,施行了2690例手术,发生切口感染8例,切口感染率降低至0.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了手术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救治效率,我们从手术室布局与流程、手术人员、手术物品等各方面进行管理,加强手术室管理,各项管理制度与监控措施落实到位,实施手术室科学化管理.

    作者:王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进展

    通过了解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机理、特点、适应证和禁忌证相关知识,以及常见的并发症,认识到连续性肾脏替代法已经成为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支持疗法对CRRT患者的护理,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科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从操作技能、参数监控、心理指导以及院感控制等方面积极护理,配合临床医生及时有效地采取抢救措施,才能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作者:许雪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产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分析与探讨医院产科的护理在病房中的风险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各种形式,各种方法为患者进行医院产科的护理,从医院设备、医疗条件、医生的业务能力、护士护理理念及业务水平、患者自身身体条件等各方面综合分析产科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医院及护理人员应当采取什么对策.结果 提高患者防病治病的卫生保健意识,增强医生及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这些对策都可以有效的预防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减少医患纠纷.结论 综合分析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减少医患纠纷.

    作者:王丽丽;李燕;郑莉;李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31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5.68±6.58) mmH g升至术后(85.40±6.38) mmH g,临床症状好转,顺利完成血运重建术,死亡6例,死亡率19.3%.结论 对AMI合并CS患者应及时行血运重建术,在术前尽量使用IABP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为PCI术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伍于斌;陈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全切术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对非脱垂子宫行阴式子宫全切术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因子宫良性疾患而需行子宫切除术的非脱垂子宫患者12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分别为阴式子宫全切组(实验组)和传统腹式子宫全切组(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阴式子宫全切组术后疼痛程度、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式子宫全切术创伤小、腹腔干扰少、术后无需镇痛、腹部无瘢痕、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严崴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人工流产与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与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产妇1562例临床资料,有人工流产史937例,无人工流产史625例,按人工流产次数(0、1-2、≥3次)分为Ⅰ、Ⅱ、Ⅲ三组,比较三组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1562例分娩产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发病率为12.3%(192/1562),其中无人工流产史者占5.9%(37/625),有人工流产史者占17.9%(168/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发病率随着人工流产次数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胎盘粘连发病率高.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8.3%,其中以前置胎盘者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结论 随着人工流产次数的增加,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作者:杨晓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组织化学技术》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本文结合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组织化学技术》的特点,总结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该方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知识、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作者:吴雨岭;程基焱;刘广益;余鸿;郭勇;赵宏贤;郑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超声误诊带器异位妊娠20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误诊带器异位妊娠的原因,以其提高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2年5月我院20例误诊带器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初步超声表现,将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比.结果 超声均提示带器异位妊娠待排,其中附件非均质性包块20例;腹腔积液18例;宫内均探及节育环,未见孕囊回声.1w后复查B超3例诊断为宫内妊娠,2例诊断为宫内外合并妊娠,9例术后病理示黄体破裂出血,4例卵巢囊肿,2例盆腔炎性包块予治疗后消失.结论 经阴道超声诊断带器异位妊娠注意同像异病,需排除黄体破裂出血、卵巢血肿、盆腔炎性包块等病;停经6w内,HCG阳性的病例,如只发现附件非均质性包块(除外内见胚芽和原始心管搏动者)、腹腔积液及宫内未见孕囊又无急腹症表现,建议1周后复查避免误诊.

    作者:张惠碧;温晓文;谭荣裕;杨丹;郭桂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输液管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过去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肾脏损害为主伴有全身多系统多脏器损伤的急性传染病,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损害、血管内皮肿胀变性,重者管壁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和破裂崩解[1].典型的临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和恢复期五期经过为特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其中低血压休克期是病情发展中较为严重的阶段,此期患者的渗出体征尤为突出,出血倾向明显,常常合并DIC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由于血管广泛严重损害,血浆大量渗出,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此类患者的抢救,关键的就是输液管理,护士输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抢救的成败[2].

    作者:路德艳;许娟;杨慧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6例

    脑梗塞也叫缺血性脑卒中,当脑组织的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时,或者血流突然中断从而导致供血供养停止,继而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和软化的现象.在中医看来,脑梗塞属于“中风”的范畴,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属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脑梗塞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或者治疗不当,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以往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疗效欠佳,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脑梗塞患者46例及取得的效果.

    作者:王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及结果.结果 伤后12h内CT检出病例24例,病灶数38个,MRI检出病例63例,病灶数79个,24h后CT检出病例67例,病灶数88个,MRI检出病例81例,病灶数116个,经综合治疗后6月,根据GOS预后评分5级者65例,4级者17例.结论 MRI能较早发现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灶,早期诊断,早期采取综合治疗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李学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药品不良反应现状及对策

    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是制约临床医疗水平的两大先决条件.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新药研发的热潮,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率和严重性逐年升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也限制了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对我国ADR目前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做逐一综述,以期提高药品ADR监测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效维护患者权益,促进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体制优化和稳步发展.

    作者:金璐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晚期癌症患者营养支持及护理

    目的 探讨晚期癌症患者经过营养支持及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甚至延长生命.方法 对象选择晚期癌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晚期癌症患者治疗方法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疗法,分析比较两组晚期癌症患者在癌症症状缓解上的有效率.结果 经过临床试验及资料整理,证实实验组癌症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结果经验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上述实验发现,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厦护理对于缓解患者症状甚至延长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痛苦,能够更为安逸的度过余生.

    作者:王振荣;吴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手术室连台手术的安全管理体会

    2008年我院手术室搬进新的层流手术室,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增加,手术量也相应地提升,进而促进连台手术的开展.连台手术时间紧,任务重,容易因工作忙乱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如何保证连台手术快速、安全、有效,因此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1术前准备11术前1d由专人对手术患者进行访视,发放手术室温馨提示卡,告知患者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恐惧,焦虑的情绪,确保安全开台.1.2手术室护士应根据次日手术的安排,熟悉自己所要配合手术的数量、质量、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所需的手术用物,做到心中有数.1.3手术安排应遵守先无菌,后有菌;先阴性,后阳性的原则.老人和小儿优先安排首台手术,护理人员的安排做到新老搭配,优化组合,疑难危重手术尽量安排年资高的护士巡回.

    作者:张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脑瘫患儿动态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对于脑瘫患儿脑功能受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脑瘫患儿AEEG和BAEP检查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53例患儿中AEEG异常42例(79%),BAEP异常37例(70%),两者结合异常48例(90.5%).结论 AEEG和BAEP均能敏感的反映脑瘫患儿脑功能受损,二者结合能更完善的评估脑功能状态,比单项检查临床价值更高.

    作者:冯寿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昆明市三甲医院急诊科编制内、外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

    目的 对昆明市三甲医院急诊科编制内、外护士工作满意度存在的差别进行调查和对比研究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昆明市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护士,用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明尼苏达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编制内护士的整体满意程度高于编制外护士.结论 管理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改进对编制内外护士的管理方式,改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满意度.

    作者:杨烜林;何旭;杨宇航;孙慧;张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36例治疗分析

    目的 救治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36例,讨论治疗措施和效果.方法 我院的骨科自2010年2月~2012年12月有多发性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36例被收治入院,我科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这些患者均存在休克,但是严重程度不一,患者伤情严重度评分(即ISS)的平均评分是56;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结论 只有对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或复位固定进行尽早的治疗,才能使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的伤者受到的治疗起到应有的效果.

    作者:卢盛斌;李裕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五种常用中药对牙周膜细胞作用的研究现状

    牙周病是人类口腔的常见病,大多是由附着在磨牙牙龈沟周围的牙菌斑所导致,它属于高发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可牙龈组织、牙周韧带、牙槽骨逐渐减少.牙周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而细菌感染是牙周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牙周病可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并且已经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其可引发一些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并发症、风湿性关节炎,甚至可致不孕[1].而今牙周治疗中抑制和消除牙菌斑及牙洁石是治疗的主要原则.牙周病的治疗方法通常有:机械治疗、药物治疗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等.临床上主要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术等机械方法来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破坏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定,减轻其对牙龈的刺激,促进牙周软硬组织恢复健康.机械治疗是基础治疗的一种,可以有效的去除牙菌斑及牙结石,但对于中、重度牙周患者只单纯使用此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对牙体及牙龈软组织造成损伤.寻找更安全更可靠的去除牙菌斑、抑制或杀灭牙周致病菌的有效措施,一直是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李小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硅油取出联合Ⅱ期人工晶体植入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护理

    目的 观察硅油取出联合Ⅱ期人工晶体植入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患者行硅油取出联合Ⅱ期人工晶体植入缝线固定术,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对术后并发症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结果 术后随诊1~3个月,39例患者术后视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硅油取出联合Ⅱ期人工晶体植入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一种合理、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结合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薛燕雄;姚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手足口病174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亳州市1748例确诊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为手足口病防控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8月3日我院收治的174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临床研究.结果 1748例手足口病例发病年龄小为2月,大为16岁,主要集中在1~3岁(912%),平均1.83岁,集中发病时间在3~6月份(78.0%),男性1147例,女性60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1748例(100%)、发热1689例(96.6%)、易惊411例(23.5%)、嗜睡78例(4 5%)、咳嗽123例(7.0%)和呕吐242例(13.8%).患者病情:普通型1314例(75 2%),重症型421例(24.1%),危重型13例(0.7%).经治疗后1741例(99.6%)治愈出院,7例(0.4%)死亡.危重组患者与普通组比较白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乳酸脱氢酶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季流行,以3岁以下年龄组病例数高,预后良好;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和发热,可伴有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血糖明显升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增加提示病情重、预后差,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马兰;张雪雷;高有方;王兴民;李志刚;白连伟;张雪云;张东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