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司佩任;房殿春;张浩;罗元辉

关键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胃癌,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重庆地区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66例胃癌和101例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结果 MTHFR C677T呈多态性,可分为3种类型:677CC、677CT、677TT.胃癌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77CC 45.5%、677CT 40.9% 、677TT 13.6%,等位基因频率677C为65.9%,677T为34.1%.对照组中677基因频率分别为:677CC 48.5%、677CT 42.6%、677TT 8.9%,等位基因频率677C为68.8%,677T为31.2%,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以677CC基因型作为参考,胃贲门癌677CT基因型OR为 0.21,95%CI(0.03~0.99),677CT+TT基因型OR为 0.26,95%CI(0.07~0.98);胃体癌677TT基因型OR为3.63,95%CI(1.02~12.72).结论重庆地区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是胃贲门癌的保护因素,是胃体癌的危险因素.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APC基因突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AP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Hp;采用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APC突变. 结果 68例胃癌中检出APC基因突变15例,突变率为22.1%.APC突变率在肠型胃癌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P<0.05).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H,≥2个位点)8例、低频率MSI(MSI-L,仅为1个位点)9例和MSI阴性(MSS)51例3组,结果APC突变均发生于MSI-L和MSS组,而MSI-H组未发现有APC突变者.APC基因突变在Hp+组和Hp-组及CagA+组和CagA-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PC突变参与了LOH途径;胃癌粘膜Hp感染与APC基因突变无关.

    作者:房殿春;杨仕明;汪荣泉;杨建民;刘海峰;彭贵勇;肖天利;刘为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本文通过术后吗啡单次硬膜外镇痛与吗啡+布比卡因+氟哌利多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应用,对比观察了两种方法的镇痛效果和副作用,旨在评估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董小枫;房秀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Amplatzer封堵器(美国AGA公司制造)治疗PDA已成为近年来新开展的一种介入方法.它具有安全、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并发症低、康复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自2000年3月~2002年7月,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2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莲;蔡晓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护理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1].在所有药物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约占10%~15%[2],因此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和护理工作值得注意的问题.我院1990年2月~2000年12月收治药物性肝损害患者92例,本文总结9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刘俐;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1例骨盆环重建手术前后的护理

    严重骨盆骨折手术整复困难,出血多,感染率高,以至临床上许多病人常采取保守治疗.本文报道1例严重骨盆骨折术前1d做预防性双侧髂内动脉栓塞,然后行骨盆环重建术,术中仅出血40ml,术前术后实施了特殊有效的治疗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马开兰;王晓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P16、P2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P16和P21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6例HCC癌及其配对38例癌旁肝组织P16和P21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 P16蛋白的表达缺失率,在HCC癌组织(58.7%)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34.2%)(P<0.05);在EdmondsonⅢ~Ⅳ级HCC(78.9%)显著高于EdmondsonⅠ~Ⅱ级HCC(44.4%)(P<0.05),在直径>3cm HCC(65.0%)显著高于直径≤3cm早期 HCC(16.7%)(P<0.01),但在有无门脉癌栓组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别.P21蛋白的表达缺失率,在HCC(80.4%)也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7.4%)(P<0.01),但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有无门脉癌栓形成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P16蛋白的表达缺失与HCC分化程度及侵袭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建民;卜保国;高晋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癌细胞bcl-2和Caspase3的表达对TRAIL抗瘤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bcl-2和Caspase3的表达对TRAIL抗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胃癌细胞SGC-7901、MKN28、AGS、MKN45经TRAIL作用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 方法分析4种胃癌细胞中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TRAIL300ng/ml作用于胃癌细胞24h后, 胃癌细胞MKN28、 MKN45、 AGS 和SGC-7901的凋亡率分别为36.05% 、20.27% 、16.50% 和 11.8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KN28细胞Caspase3的表达高于其它细胞,而bcl-2的表达在各细胞间并无明显差别.结论胃癌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与Caspase3的高表达有关,而与bcl-2的表达无关.

    作者:杨柳芹;房殿春;张汝钢;罗元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22例子宫腹壁固定术治疗中老年子宫脱垂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腹壁固定术治疗中老年人子宫脱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本院妇科行子宫腹壁固定术22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20例对照比较,对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病率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子宫腹壁固定术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0min,手术失血量平均为80ml,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TVIH)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0min,手术失血量平均130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腹壁固定术手术组术后无复发,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腹壁固定术对治疗中老年患者子宫脱垂是安全性高、效果良好的手术.

    作者:闵羡蕙;陈穗兰;赖娟娟;黄美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PCNA、p53、Bcl-2的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癌基因p53、癌基因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Hp;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胃癌、56例胃癌前病变和10例大致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癌基因p53、癌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Hp感染率为56.6%,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为66.1%,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20.0%,P<0.01),而胃癌组与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中,Hp阳性患者Hp感染与PCNA、p53、Bcl-2阳性表达及阳性分级呈正相关(P<0.01);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Hp感染与多基因共表达有相关性(P<0.01).结论 Hp在胃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结果提示,Hp感染者具有更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包括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加速、抑癌基因p53的失活及癌基因Bcl-2的激活,Hp可能是这一演变过程的促进剂.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海峰;刘为纹;房殿春;王国安;陈刚;滕小春;何俊堂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专业转运新生儿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专业新生儿急救转运(NETS)的运作特点及临床意义,确保NETS运作安全性的提高.方法用回顾性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我院NETS转运的215例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总结院前急救经验.结果我院NETS已具有较强的专业人员及完善的设备配置,与重庆地区及周边区域43家基层医院建立稳定的转运协作关系,院前急救、途中监护等NETS运作规范有效,确保转运新生儿的安全;危重儿约95.6%,转运前常伴发低体温、酸中毒、低血糖,经现场急救稳定病情后, 215例均安全转运回院.转运患儿中,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为常见疾病,发生率分别为81.9%、69.8%、64.2%;早产儿胎龄多小于35周117/138(84.8%),双胎或多胎占27.5%;,治愈好转率88.4%.结论规范化的NETS应包括专业人员组队、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途中严密监护病情,可大限度地保障危重新生儿安全的转运,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对减少后遗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作者:华子瑜;叶荣民;徐天鹤;余加林;漆正常;李世红;陈贻骥;邓春;包蕾;王家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78例分析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由髓核突出、关节突的增生物、增厚的黄韧带等因素所致.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其发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其病因复杂,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好,我院自1995~2000年收治的7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进行手术治疗,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报道.

    作者:向秀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1例严重复合伤致术中心跳骤停3次抢救成功的体会

    我院曾遇1例严重复合伤致术中心跳骤停3次抢救成功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晓锋;唐延先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细胞角质蛋白20在肿瘤表达的研究进展

    细胞角质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是Ⅰ型角质蛋白(酸性角质蛋白),Ⅰ型角质蛋白是细胞中间丝的一种,后者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调节胞浆蛋白的利用,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参与肿瘤的进展及肿瘤耐药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1].CK20特异性地分布于特定的上皮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具有Ⅰ型角质蛋白的特征,但又不与其它的Ⅰ型角质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产生交叉反应,具有严格的上皮细胞分布,使其成为诊断特定肿瘤的良好标志物.

    作者:李顺;吴小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65例肝硬化患者合并肝肺综合征的护理

    1977年Kennedy等[1]首先提出肝肺综合征(HPS)的概念,1989年著名肝病学家Sherlock正式沿用HPS这一诊断名称,现已普遍应用.肝肺综合征是终末期肝脏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其发病率低,病死率高,如何护理此类患者,已成为护理工作中新的知识领域.本文对我院65例肝肺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希望能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叶亚平;杨梅;向国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早期胃癌24例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方法,减少漏诊.方法对2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症状无特异性.钡餐检查符合率为71.4%.1次胃镜确诊者14例,2次以上胃镜检查明确者6例,镜下疑诊而手术明确者4例.结论早期胃癌临床缺乏特异表现,胃镜检查时正确取活检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作者:陈磊;杨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1998~2002年我院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1998~2002年我院喹诺酮类药物的消耗品种和金额进行归类统计,并结合文献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结果 1998~2002年我院喹诺酮类药物销售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我国喹诺酮类药物的市场将扩大,制药行业应加大研发新型喹诺酮类药的力度.

    作者:蒙华;陈庆宪;田小芹;黄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视胃癌基因不稳的研究

    基因不稳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基因不稳包括核基因组不稳(nMSI)和线粒体基因组不稳(mtMSI).核基因组不稳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染色体不稳(chromosome instability)和微卫星不稳(mi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1、2].染色体不稳亦称肿瘤抑制途径(suppressor pathway),由于染色体大片段的丢失、易位和重排,导致了大量的异倍体细胞,微卫星不稳亦称MSI途径(MSI pathway),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使单核苷酸水平的突变率增加,导致了广泛的MSI.近年线粒体基因不稳(mtMSI)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3~7],nMSI和mtMSI共同构成了胃癌发生的分子基础.

    作者: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微波治疗儿童增生性皮肤病及皮肤毛细血管病26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儿童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MTC-IV型多功能微波手术治疗仪治疗儿童皮肤病8种共计268例.结果术后随访观察1个月,1次治愈258例,治愈率占96%,2次治愈8例,3次治愈2例.365例愈后未留瘢痕,仅3例局部留有浅表性瘢痕.结论微波治疗儿童皮肤病操作简便,使用安全,一次治愈率高,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欧阳莹;刘德明;叶志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骨折2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以探索锁骨骨折更满意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20例,单纯横行骨折2例,斜形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15例,全部切开复位行重建钢板固定.结果随访8~12个月,骨折愈合,无1例骨不连发生.肩关节活动达正常生理活动度19例(95%).结论锁骨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复位好,固定稳固确切,有利于患者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邓玉海;黄平;钟传礼;王元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起搏前后胃瘫犬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的关系

    目的探索胃起搏对胃瘫犬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的影响,及起搏治疗前后胃排空与血浆胃动素浓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瘫犬模型;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植酸钠标记的半固体试餐,计算机断层摄影显像技术(SPECT)检测术前、术后及起搏治疗后的胃半排时间(GEt1/2),同期应用放免法(RIA)测定血浆胃动素(MTL)含量;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胃体、胃窦在腹部体表的投影部位输入起搏信号,驱动胃电节律.结果模型犬术后的GEt1/2(79.42±1.91)min较术前(56.35 ± 2.99)min,P<0.001明显延迟,血浆MTL含量(242.09 ± 17.22)pg/ml显著高于术前(184.29 ± 9.81)pg/ml,P<0.01,且胃排空与MTL呈负相关;但行胃起搏治疗后,模型犬的GEt1/2(64.94±1.75)min,P<0.001和血浆MTL含量(212.55 ± 11.20)pg/ml,P<0.02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胃排空与MTL呈正相关.结论胃起搏可加速胃排空,恢复或改变胃肠功能活动;胃起搏前后,血浆MTL含量与胃排空有相关性,MTL可能参与了胃起搏的作用机制过程.

    作者:杨敏;房殿春;龙庆林;隋建峰;李前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