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月玲
目的观察在孕妇的早孕期,对胎儿进行规范化超声检查的效果,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实施早孕期胎儿规范化超声检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300例。给所有孕妇都实施早孕期胎儿规范化超声检查,观察所有孕妇当中,不同怀孕时期胎儿的异常情况,统计胎儿的异常概率。结果在怀孕后35~76 d的孕妇当中,胎儿异常的概率为17.80%;在怀孕后11~13+6 w的孕妇当中,胎儿异常的概率为1.48%;在这2300例孕妇当中,胎儿异常的概率为13.00%。结论在孕妇的早孕期,对胎儿进行规范化超声检查,能够有效检测出胎儿的异常情况,从而尽可能的避免胎儿出生缺陷的现象。故此,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规范化超声检查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作者:许丽娟 刊期: 2015年第38期
冠心病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心肌血液供应不好,心肌血流量减少,供氧量减少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心肌耗氧量的决定因素是心率、血压、心肌收缩力。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早发现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能有效的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减少由于冠心病而死亡的机率,下面对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密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分析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该组患者设为参照组,于2013年10月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辅助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施,并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5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比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1年前和1年后,复用医疗器械质量情况和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1年前,抽取1000套复用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检查,合格率为75.6%,与建立1年后的92.9%比较差异明显(<0.05)。回顾临床资料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6.7%,明显高于试验组患者的6.7%(<0.05)。结论医院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还可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
作者:赵美芳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HSP)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提高临床医师对HSP与MP的认识。方法对住院确诊为HSP合并MP感染的患儿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我院近3年来确诊的HSP患者168例,其中64例HSP合并MP感染,其男女比例为5:3,发病年龄为2.1~12岁。全部患者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紫癜样皮疹,其中伴胃肠道症状者18例,有关节疼痛症状者21例,以肾脏损害症状者4例,胃肠道伴关节症状者5例,胃肠道症状伴肾脏损害1例。近期1个月内有明确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表现的为35例,有明确过敏史者8例。所有患者常规给予抗过敏、改善血管通透性及对症治疗等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正规治疗,62例预后良好,2例有加重,转上级医院后亦有好转,无死亡病例。正规治疗后MP感染HSP复发8例。结论 MP感染可能是HSP的发病因素之一,其临床特点是除典型紫癜外,可伴或不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因此行MP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给予针对性的抗MP感染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杨培;聂秀清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研究总结等效镇痛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为临床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普外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需颅内神经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舒芬太尼,研究组使用瑞芬太尼。统计两组呼吸抑制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呼吸抑制有效率为98%,对照组呼吸抑制有效率为76%,研究组呼吸抑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神经科手术进行呼吸抑制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减轻患者病痛,可以在临床神经科手术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智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分析周围型小肺癌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探讨其CT的影像特征。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为有空泡征,表现为结节内小灶性透光区11例,充气征8例,分叶征29例,毛刺征24例,胸膜凹陷征20例,血管集束征17例,空洞3例。32例行增强扫描,18例明显强化,余为不均匀强化趋向均匀强化,CT值25~70Hu。结论 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张杰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了解荆州市2014年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全市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荆州市2014年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报告发病率572.00/10万,报告死亡率0.65/10万,病死率为0.11豫。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成人发病以乙型肝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为主,低年龄组人群发病以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急性传染病为主。结论依据全市传染病发病特点,传染病控制工作应关注重点疾病及相关人群,有效落实控制措施。
作者:姚梦雷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提高临床护士的标准预防能力,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表,查找针刺伤的原因及低报告原因,然后分析结果。结果通过调查分析,护理人员的工龄个人观点,个人操作,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均是发生针刺伤及低报告的原因。结论临床护士应加强安全防护教育规范操作行为,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安全使用锐器盒,避免针刺伤害,维护自身健康。
作者:孙丽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枝循环形成。方法将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比较两组侧枝循环形成的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侧枝循环形成与临床症状的有无存在显著相关性(<0.01);存在侧枝循环的狭窄组RVaca与正常成人对照组Rvaca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0.005﹚;存在侧枝循环的狭窄组RVpca与正常成人对照组RVpca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0.000﹚。合并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侧枝循环的形成有明显差异(=0.006);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间侧枝循环的差异明显(=0.031)。结论侧枝循环的形成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侧枝循环的形成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合并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减少侧枝循环的形成。
作者:张美杰;李桂玲;么晓轶;金迪;张继荣 刊期: 2015年第38期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中风后偏瘫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降低,其中手功能障碍的恢复又滞后于下肢,延缓了偏瘫康复的进程。因此,探寻有效的康复疗法改善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近5年来针灸、康复以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旨在探讨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优化方案,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作者:赵岚峰 刊期: 2015年第38期
冠心病与心理疾病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的几十年、现阶段、乃至未来的几十年,冠心病始终将是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众所周知,饮食、劳累、寒冷、遗传、吸烟、酗酒等是冠心病的易感因素。心理因素导致冠心病仍受到不少人士的质疑。本文从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视角,揭示心理因素导致冠心病的机理。从而,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让“笑一笑十年少”的生活理念,惠及更多普通百姓。
作者:张心愿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研究不同护理干预下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接受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的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认知、环境、药物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完成人数、检查时间差异显著,<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之前,对患儿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使患儿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师操作,顺利完成检查。
作者:赵虹;孙学进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分析并观察个性化护理在剖宫产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剖宫产手术患者共60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分别30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比较两组应用效果,得出观察组中总满意率100豫高于对照组满意率90豫;观察组手术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各项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因此,观察组的应用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护理剖宫产后的过程中,在常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大幅度提升患者的产后康复率,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吴英萤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的实际效果。结果观察组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改善,对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0.05),统计学差异性明显。结论根据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对患者的身体不适症状、精神状态、恢复情况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对患者起到缩短恢复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张学娟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我院强化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对医院感染实施全员培训,制定质量标准,建立监控网络等过程管理和环节的结合。结果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及标准预防执行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各项指标(<0.01),无菌操作、无菌物品保管使用、患者隔离防护、医疗废物处理等评分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0.01),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来完善其实施,使患者脱离医院感染的危险。
作者:殷世荣;吴爱玲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后肢动脉闭塞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后肢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4组:NS组15只,VEGF组15只,bFGF组15只,VEGF+bFGF组)15只,进行治疗21d。于14d观察大鼠间歇性跛行、皮肤颜色、皮温等情况。3个月时,取后肢股内侧肌肉组织行免疫组化。结果VEGF+bFGF组新生血管数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VEGF和bFGF同时应用能使大鼠后肢动脉闭塞血管新生,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作者:杨婷;王凯峰;孙瑶;刘彦辉;王瀚锐;范东旭;金松;窦鹏挥;刘彦东;刘丽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患者50例,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患者,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对A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对B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腹手术,对比2种手术方式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后血清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的比值与术前几乎一致,B组患者在术后半年后血清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的比值与术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且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0%。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对卵巢功能几乎没有影响,能够保证患者术后卵巢功能的恢复,确保患者的生育能力。
作者:张晓玉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所致常见不良反应,并探讨合理用药对策。方法选取自2009年5月~2015年5月本院门诊患者100例,均在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后引起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环丙沙星与培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数多,占比分别为36%、24%,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占比为9%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免疫系统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生在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了解患者病史,合理应用,尽量避免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陈泽远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的应用在小儿肺炎健康教育中效果。方法将2014年1~5月在我科室确诊为收住院的小儿肺炎270例患儿根据病区房间顺序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按照当日空床随机安排床位,其中140为实验组,130例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患儿家属在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小儿肺炎的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程序化,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汤静 刊期: 2015年第38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应用PICC导管围管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抽选2012年3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乳腺癌化疗PICC导管留置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常规组、干预组),常规组患者临床基础性护理,干预组患者围管期护理干预,比对其护理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总率(3.3%)、护理满意率(96.7%)和常规组(并发症总率20.0%、护理满意率76.7%)相比,存在鲜明性临床差异(<0.05)。结论给予乳腺癌化疗PICC导管留置患者围管期护理干预,可降低临床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杨洁;周蓉 刊期: 2015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