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顺利;李士星;种庆贵
回顾我院1988-06~1997-06间,共手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186例,其中5例在术后1wk内再次大量出血,并行2次或3次手术治疗,现就其发生原因和教训分析讨论如下。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35~68岁。5例均行胃大部切除、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其中1例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第1次行穿孔修补加旷置术;4例均为后壁溃疡;其中3例行出血点缝扎加溃疡旷置术,另1例病灶未作处理而予以旷置。 术后出血时间:1例发生在术后24h内,4例发生在术后36~78h内,其中1例在7d内反复3次手术。 再手术的处理方式:2例出血部位缝扎,3例行溃疡局部切除,其中1例在第3次手术时加作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周围血管结扎。5例均采用了十二指肠置管造瘘。
作者:戢运宏;蔡志义;严克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92~1999年在眼科门诊连续收集到他院眼科及他科首诊青光眼误诊患者26例34眼,青光眼为常见主要致盲眼病,为此就误诊原因及如何避免误诊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本组女21例(24眼),男5例(10眼),年龄大76岁,小18岁。双眼8例,单眼18例。26例中第1主诉为夜间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去内科急诊8例(占30.76%),另1主诉为雾视者18例(占69.23%)。误诊情况,以来本科诊疗前的后诊断为依据,误诊为感冒及胃肠道疾病8例,白内障16例,屈光不正2例。误诊1次者8例,被2个医院误诊2次以上者18例。以上被误诊患者,来我科后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常规视功能检查,裂隙灯进行屈光间质检查,眼底、眼压、前房角、视野及屈光系统等全面仔细的检查分析,后被确诊为青光眼。
作者:邓淑珍;周尚莉;匡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 男,26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20a余,咳嗽4个月于1995-05-08入院,患者自幼年起哭啼后的口唇紫绀而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1988年在某医院诊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率小而未做。平日可胜任一般轻体力劳动。于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按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咳嗽时轻时重,入院前2d咳嗽加重,伴大量出汗、心慌、气短明显、发热,以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而入院。入院时查体:T38℃,P120次/min,R34次/min,BP113/30 mmHg,被迫半卧位,面部、口唇轻度紫绀、全身皮肤多汗、气管右移,颈静脉充盈,胸廓右侧隆起,心尖搏动在剑突下及右前胸明显,较弥散,未触及震颤,心界于第5肋间,右锁骨中线外1.5 cm,左至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2.5 cm,胸骨右缘3~4肋间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较响亮,HR120次/min,律齐。左胸第4肋以下叩实,呼吸音消失,语颤减弱,右肺无异常,肝肋下2 cm,质中,无触痛。双下肢无水肿。双手指呈杵状指。辅助检查:胸部后前位片示,心影扩大,左心室位于右侧胸腔,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增宽,左肺门可见大片状浸润影,左肋隔角变钝,提示右位心,左侧肺炎,左侧胸膜炎。B超探查胸腔:可见液性暗区前后径10.2 cm,提示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探查腹腔:肝于左上腹探及、脾于右上腹探及,提示内脏转位。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全心扩大,房间隔完全消失,室间隔膜部完全中断,剩余残端增厚,肺动脉增宽。提示:右位心、心内膜垫完全型缺损,大血管无错位,左胸腔积液。ECG示:窦性心律,右位心,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双心室肥厚。入院诊断:①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心功能Ⅲ级;②内脏完全转位,右位性心脏;③左侧结核性渗出胸膜炎伴大量胸腔积液。入院给予抗结核治疗,4d后体温降至正常,胸水20d后消失,心慌、气短明显减轻,于1995-05-29出院,出院随访6a心脏杂音无变化,心功能好转至Ⅱ级,胸膜炎治愈。
作者:独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组织,韧带损伤的误诊将会造成膝关节的不稳、疼痛及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现报道9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误诊病例,并就误诊的原因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17~56岁,平均31.5岁。损伤原因:机动车撞轧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压伤1例。合并伤:股骨髁骨折1例,股骨骨折2例,胫骨骨折4例,其中有1例同时合并股骨及胫骨骨折,内侧付韧带损伤2例,外侧付韧带损伤1例,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各1例。9例中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1例。误诊距受伤时间:短2d,长为8个月。1.2 方法对早期发现的前、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损伤的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本组有4例,对单纯前或后交叉韧带体部断伤,时间较久的行保守治疗,本组有5例。
作者:赵友明;洪汝康;王振文;池永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原因。方法对5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52例患者中,诊断正确者36例,误诊16例,误诊率为30.8%。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降低误诊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路兰花;杨林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甲状腺手术中止血,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是术者时刻注意的问题,而气管痉挛往往不被重视。气管痉挛性窒息是甲状腺手术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果抢救不及时,常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我院自1992年以来,施行甲状腺手术516例,术中发生气管痉挛性窒息9例,占1.74%,全部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例,女8例。年龄23~45岁,平均37.2岁。其中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双侧巨大甲状腺腺痛2例,右侧及峡部甲状腺囊腺瘤并囊内出血2例。全部病例均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经病理检查确诊。施颈丛麻醉7例,针麻加局麻2例。气管痉挛发生时机均在完成甲状次全切,止血和缝合甲状腺残留部分时发生。其中4例因过度牵拉创面,造成气管痉挛性窒息;2例发生原因为缝合时,进针过深钩伤气管所致;1例因创面有渗血,残余腺体缝合止血,缝完第1针较浅止血不彻底,第2针较深,出针困难,用力拔针时,患者突然憋气,发生气管痉挛性窒息;2例发生于因手术时间过长,缝合残面时又反复冷盐水冲洗造成气管痉挛性窒息。
作者:盛世忠;杨国平;陈方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种慢性致残性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由于其长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导致诊断延误或误诊,就此将我院1994-07~2000-04收治误诊为髋关节结核的24例强直性脊柱炎分析其误诊原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4例。年龄9~40岁,平均年龄为16.4岁,从起病到确诊短者1a,长者3a,其中误诊为髋关节结核19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
作者:朱勇锋;蒋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 女,24岁。因晨起排尿困难0.5a而就诊。肛诊:盆腔正中稍偏左侧可扪及14 cm×14 cm大小实性包块,表面光滑,活动差,无压痛。B超示:盆腔实性占位,考虑皮样囊肿。临床初诊子宫平滑肌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孕4个月大,前壁突起,直径18 cm,表面光滑,质较软。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挖出肿瘤为实性肿物,包膜完整,切面淡黄色,组织均匀细腻,似脂肪组织。报告为子宫脂肪瘤。术后8d痊愈出院。
作者:李代瑛;于占彩;彭会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4例,年龄45~73岁,病程3个月~5a,所有患者在出现胸部症状的同时(或先后)均伴有颈肩臂部的不适。本组10例有胸闷伴放射性刺痛,持续时间长短不等约5min~5h,4例有心慌、胸壁隐痛,5例在颈部及左肩臂部活动时加剧,3例伴头晕、头痛耳鸣,1例有一过性的视物模糊,4例有颈部拘紧,1例左手臂麻木。在发作时检查心电图:8例无明显异常,4例ST段出现下移,2例有阵发性的房性心动过速。患者中伴有高血压者6例,低血压2例,高血脂3例,糖尿病1例,血压不稳2例。 颈椎照片显示:所有患者患颈椎椎体后缘不同程度的增生,其中颈椎生理前凸变小或消失者4例,椎间隙明显狭窄者6例,颈椎小关节错位者3例。先天性C3~C4椎体融合者1例,按冠心病、心绞痛予扩冠、降脂及活血化瘀3~6个月后仅4例症状略有改善,后按颈椎病予颈椎牵引、局部封闭、针灸理疗及配合中药治疗9例症状消失,5例症状基本缓解。
作者:方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85年以来,再次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82例。经1a以上随访82例,优良71例(86%),进步6例(7%),差5例(6%)。分析再次手术原因是初次手术术式选择不当、术中检查不仔细、切除不彻底、康复不正确和术前诊断不准确。我们认为医源性因素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2例,女30例。首次手术年龄21~62岁,平均38例。再次手术年龄24~59岁,平均40岁。2次手术间隔38d~8a,平均13个月。初次手术开窗法56例,半椎板切除法20例,全椎板切除法6例。发病原因:初次手术失败48例,腰部扭伤、摔伤、劳累等诱因33例。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由于再次手术复杂、困难大,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位置,再次手术前行脊髓造影12例,CT检查72例,MRI检查35例。
作者:潘海涛;麻松;牛淑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89-01~1999-07我院共收治外伤性破伤风患者327例,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7例(治疗组),占同期破伤风患者的20.4%。为探讨老年破伤风的临床特点,我们与同期124例青壮年患者(为对照组,占37.9%)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治疗组67例,其中男46例,女31例,发病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7.1岁,潜伏期3~17d,平均7.13d;对照组124例中,男75例,女49例,年龄16~59岁,平均31.5岁,潜伏期3~15d,平均6.98d,发病至入院时间1~5d,平均为3.01d。以上资料除发病年龄无从比较外其余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李汝勇;吴翠萍;冯爱芳;杨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 女,27岁。因原发性闭经来医院就诊。查体:身高168 cm,体重65 kg。喉结不明显,似有胡须,声音较粗,腋毛较多,双乳房未发育,双乳距离宽,阴毛呈女性分布,浓密。大、小阴唇发育尚可,阴蒂肥大,有尿道口于其下。B超检查:盆腔空虚,呈男性骨盆图像。未见子宫及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图像。于会阴两侧探及左侧睾丸3.5 cm×1.5 cm,右侧睾丸3.7 cm×1.5 cm,形态规则,未见无声区及结节图象。染色体检查:核型为45,XY,-13,-14,+t(13:14)(13qter→cen→14qter)。家系调查: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否认遗传病史。3个姐姐和1个妹妹表型均正常。
作者:崔朗;张海燕;刘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①Medonic CA610型血液分析仪(瑞典Medoic公司);②稀释液、清洗液、溶血素(该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③许汝和稀释液:显微镜计数法;④EDTA-K2抗凝剂。1.2 方法依据Medonic CA610型血液分析仪的血小板计数原理及血小板直方图。把由小红细胞干扰的标本分成3组,分别在仪器及显微镜目测法测血小板计数,并对两法结果作配对t检验。
作者:陈耘;典淑贞;魏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收集了误诊的51例青壮年肺癌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旨在通过分析,找出青壮年肺癌的误诊原因,探讨其防止误诊的对策。1 临床资料 男34例,女17例,年龄20岁以下1例,21~30岁6例,31~40岁44例。全部病例均经过病理或细胞学证实。首发症状为咳嗽者41例(80.4%),咯血或痰血19例(37.3%),胸痛11例(21.6%),发热或胸闷9例(17.6%),以胸腔积液就诊3例(5.9%),表现为关节肿痛者2例(3.9%)。误诊时间1个月以内者12例(23.5%),2~3个月28例(54.9%),4个月以上11例(21.5%),误诊为肺结核者25例(49%),其中浸润型肺结核(包括结核球)19例,粟粒型肺结核4例,肺门淋巴结核2例;误诊为肺炎者(包括炎性假瘤)17例(33.3%),误诊为肺化脓3例,支气管炎及支气管扩张各2例,肺不张及风湿性关节炎各1例。X线表现:呈斑片及团片状阴影23例,团块影12例,结节或粟粒状阴影5例,空洞影3例,胸腔积液3例,肺门阴影增大或增浓和肺不张各2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X线误诊21例,误诊率42%。痰细胞学阳性25例,淋巴结活检确诊5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21例。未分化癌24例(47.1%),腺癌19例(37.3%),鳞癌8例(15.7%)。
作者:杨绪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EM)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自限性皮肤非化脓性炎症疾病,以皮肤粘膜多样化表现为特征,严重者有广泛粘膜病变和内脏受累,甚至导致死亡。我院于1993~2000年共收治1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3例。年龄4个月~13岁,学龄期起病8例。在病史中有明显诱发因素5例;出疹前2~3d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3例,服用APC2例(其中1例同时静脉用头孢类抗生素),腹泻1例。14例中轻型8例,重型6例,复发3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1]。有4例初诊时误诊为水痘并感染而收住传染科治疗。 本组发热13例(其中12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1例出疹2d后发热),T38~39℃,1例腹泻起病,无发热。发热1~7d内出疹,皮疹呈多形性,为红色斑疹、丘疹及疱疹样伴局部水肿,呈对称性,9例可见典型靶形红斑。6例重型皮疹遍及全身,以颜面及四肢为主,手指、手掌、足跖、足底均见皮疹,可融合成片。粘膜损害常与皮疹同时出现:有结膜炎5例,口腔粘膜受累10例,重型患儿唇、颊、舌、牙龈、上腭均见粘膜肿胀、水疱、糜烂至溃疡出血;有6例唇肿胀明显,见皮革样厚痂,张口困难,影响进食。肛门或外生殖器红斑、糜烂4例,尿道口红肿3例。病程中有乏力、纳差、头晕、烦躁等症状6例。血象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2例,肝损害(ALT45~84U/L)5例,心肌损害3例(CK-MB)升高且CK-MB/CK<5%),ESR升高3例,CRP升高1例,蛋白尿2例;血培养均阴性,血HSV-IgM(-),血IgA、IgG、IgM均正常;胸片均正常。
作者:李秀珍;龚四堂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日渐引起人们的头注。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常见,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以过敏性休克为严重。本文对近10a国内文献中的头孢菌素致过敏性休克113例进行统计分析。1 对象和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对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按主题词检索。具体方法如下:先将检索文献限定在1990~2000-06内,以头孢菌素为主题词,加副主题词副作用查询,将查询结果与病例报告组合后,获得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文献。从查询的头孢菌素不良反应病例中进行筛选,凡是过敏性休克的病例都列入本组研究,剔除资料不完整的文献,从中收集到头孢菌素致过敏性休克报道100篇共113例,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
作者:黄凯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现将近几年外院将肾柱肥大或分叶肾误诊为肾肿瘤来我院诊治的患者3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大52岁,小12岁,平均年龄35岁。外院行B超检查,见肾轮廓局部隆起,或肾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疑为肾脏肿瘤,送来我院诊治。 B超检查:肾脏大小均正常范围。其中14例可见肾轮廓局部稍隆起,多见于左肾外侧中下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正常走向。考虑为分叶肾。18例于肾中极上下肾盏之间可见低回声区,该处肾轮廓并不隆起,变换角度探察,无明显球体感。考虑为肾柱肥大。CT检查:均未见明显肿物。
作者:王秀平;李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3a来,我院传染科收治病毒性肝炎781例,其中有42例血胆红素升高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12例,男∶女为2.5∶1,年龄3~77岁,平均年龄47岁。全部有巩膜黄染,其中伴有发热5例,伴有腹部饱胀或隐痛38例,伴有纳减30例,伴有恶心、呕吐36例,伴有乏力31例,合并妊娠4例,伴有双下肢肿胀1例。
作者:陈宏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 男,30岁。因心慌、胸闷、气短10a余,加重4d,于2001-02-10入院。查体:口唇轻度紫绀,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呈抬举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HR110次/min,律齐,二尖瓣区闻及3/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较柔和,不传导。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并有固定性分裂。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腹平软,肝在右肋下3 cm,剑突下5 cm,质软,触痛,边缘锐利,表面光滑。心房极度扩大,长轴切面二尖瓣后叶之后连接较短强光带回声长约1.9 cm,室间隔连续完整,心室正位,右室内径明显扩大,大动脉位置正常。二、三尖瓣开口于心房内,瓣膜结构正常,开放可,关闭欠合拢。CDFI示:收缩期二、三尖瓣口均见重度返流信号,CW测二尖瓣返流Vmax 5.34m/s,PG114 mmHg;三尖瓣返流Vmax4.59m/s,PG84.3 mmHg,主肺动脉内径明显增宽。肺动脉瓣结构开放正常。CDFI:肺动脉瓣区见轻度返流信号。主动脉瓣结构开放正常。估测肺动脉收缩压105 mmHg。右室前壁之前,左室后壁之后心包内见无回声区,直径均约1.08 cm。心脏超声示:单心房,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临床诊断:单心房,心功能Ⅲ级。
作者:杨爱兰;田洪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已得到很大的控制,某些烈性传染病有的已被消灭或接近消灭,因此一些法定传染病以外的感染病,如医院内感染、机会性感染已成为临床各项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医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各种感染性疾病,住院前获得的感染,住院时正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后发病者不属于医院内感染。反之,感染是在住院期间获得,出院后才发病者,也列为医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的对象除住院患者外,还可以是门诊患者及医院的工作人员、陪床人员和探视者,进而还可能把感染带到家庭及社会上去。1 医院内感染的原因 据资料统计:我国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9.72%,美国医院内交叉感染每年大约有150~200万人,直接死于医院内感染的为3%。近年来,医院内感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①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地方,提供了相互交换病源体的机会;②住院患者的年龄愈来愈大;③恶性肿瘤患者增多;④慢性病的患病率逐渐提高;⑤侵袭性检查方法增多;⑥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增多;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患者易感染性增加。另外,一些带菌者、潜伏期患者、漏诊、误诊的患者均可造成医院内感染。因此,预防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作者:刘桂珍;郑芳;候丽娜;樊变兰;田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