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网膜切开切除术治疗难治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江承天;曾树森;吴春容

关键词:视网膜切开切除术, 视网膜脱离,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切开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40例,共40只眼,行周边视网膜切开术及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患者视网膜复位、视功能情况。结果术中视网膜复位率达100%,术后1 w复位率为95%;随访1年后,复位率为87.5%;术后1 w,视力增加19只眼,达47.5%,视力≥0.01有4只眼,好视力为0.02;随访1年,视力增加者22只眼,达到55%,视力≥0.01有6只眼,好视力为0.03。结论视网膜切开切除术治疗难治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早期乳腺癌诊断

    目的:探讨与分析肿瘤科临床上采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以期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借鉴。方法对我院肿瘤科2012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4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7例患者临床治疗之前均采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继续进行检查和诊断,并对每个患者的检测结果动态时间-信号强度的曲线进行判断和分析,探讨该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价值。结果所有结果均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进行判读,47例患者中,其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布情况如下院玉型患者0例,占总数的0.00%;Ⅱ型患者4例,占总数的8.51%;芋型患者43例,占总数的91.49%。其中早期强化阈值>90.00%的患者有41例,占总数的87.23%;≤90.00%的患者6例,占总数的12.77%。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科临床上采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影像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志颖;陶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脑梗塞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

    目的:探究与分析脑梗塞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及健康教育组,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服药依从性。结果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70.00%,健康教育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组间相比差异显著(=4.57,<0.05)。常规护理组与健康教育组,分别有18例、27例患者完全按照医嘱服药,并积极参加康复锻炼,服药依从性分别为60.00%(18/30)、90.00%(27/30),组间相比差异显著(=4.26,<0.05)。结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可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服药依从性,可作为一种理想护理方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作者:陈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妊娠并发子宫肌瘤孕妇同时行剖宫产和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28例妊娠并发子宫肌瘤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时期单纯行剖宫产的孕妇1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术中及术后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时行肌瘤切除组手术所用的时间比对照组长,<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时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风险小,手术效果确切。

    作者:马清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抑癌基因P53在膀胱癌病变发展与研究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53在膀胱癌病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3年4月~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69例患膀胱癌患者癌细胞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其进行检测。其中观察组52例患者,分别采用突变型P53蛋白和p16抑癌基因。对两种抑癌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突变型p53蛋白与P16蛋白总阳性分别为53.62%和43.48%。p16阳性表达在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中有显著性差异(<0.05)。而p53阳性表达在临床分期中有显著性差异(<0.05)。但中低分化膀胱癌(Ⅱ+Ⅲ)与高分化膀胱癌(I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53基因的异常是诱导膀胱癌的病发原因,表达状况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与膀胱癌发生发展更是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肿瘤进展及可能预后的标准。

    作者:黄敏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关键技术研究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标准化接口与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交互与信息共享,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本文从数据交互模式、运行维护模式、安全管控模式、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对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跨机构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作者:李雪婉;高昭昇;徐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比较。方法收集近5年我院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对62例,平均年龄(52.8±18.8)岁,男性38例,女性24例,损伤部位为T10-L3,28例压缩型,22例爆裂型,6例骨折脱位型,6例Chance骨折。对患者进行随访2年,评价术后、随访终点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对比患者术后及随访终点时椎体高度等数值。主要有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楔变角、后凸畸形角。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随访终点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楔变角、后凸畸形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疗效肯定,但术后长期随访发现可能存在伤椎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丢失情况,可能与椎体骨质的破坏、椎弓根钉植入方法有关。

    作者:阳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

    目的:分析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于本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老年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1d、3d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为明显(<0.05)。结论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应用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升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刘兰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1例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Thecoma of theovary)为女性间叶细胞瘤,主要由脂质与卵泡膜内层细胞相似的瘤细胞构成的卵巢间质肿瘤,仅占卵巢肿瘤的0.5%~1%。多为良性肿瘤,<2%~5%可发生恶变,发病平均年龄为53岁,瘤细胞主要产生雌激素。

    作者:李苓妙;闫西红;杨俊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的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3月的上肢外伤患者56例,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R组(单独使用罗哌卡因药物麻醉组)和D组(复合使用右美托咪定和罗哌卡因药物麻醉组)。R组的28例患者麻醉时直接注射0.5豫的罗哌卡因25 ml。D组的28例患者麻醉时采用复合型药物进行麻醉,患者注射0.5豫的罗哌卡因25 ml和12.5μg的右美托咪定溶液。分别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手术开始后的30 min(T2)和手术结束(T3)后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氧饱和度(SpO2)。并且记录观察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的阻滞效果和麻醉效果。结果 R组患者的心率在T1~T3时明显高于D组,D组的MAP在患者麻醉过后与R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 D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R组的时间,并且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术后的并发症均不明显。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明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内窥镜下行隆胸奥美定取出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内窥镜治疗奥美定隆胸的临床方法。方法自2011~2014年本科室共收治27例奥美定注射隆胸的患者,共52只乳房,术前常规行MRI检查,明确注射层次和周围组织浸润等情况,在腋下做切口,在内窥镜下,行乳房奥美定取出术。结果术后患者随访6个月~1年,术前症状基本消失,创口愈合可,无不良反应。结论内窥镜下行乳房奥美定取出可在直视下了解周围组织浸润的程度,切口隐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范微微;董士华;杨秀英;邵弘;曲狄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人民对于医疗技术和医疗方法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治疗方式而言,由于手术治疗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创伤,必然会对患者的身体以及术后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非手术治疗对患者有着重要意义。文章讨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刘志清;邱岳贵;曾文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掩饰性治疗

    骨性安氏芋类错牙合指由于上下颌发育不调导致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或对牙合)的一类错牙合畸形。本文仅对骨性安氏芋类错牙合畸形掩饰性治疗的适宜指征及其治疗方法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作一定的参考。

    作者:杨桦;王永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评价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11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均予以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SAS和SDS评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发热、咳嗽、头痛和咽痛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3.57%低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值得积极应用。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结构分析及建设策略

    在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之路上,疾病预防控工作一直在进行中,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面对各类型的疾病预防控等医学问题,国际上早已成立了专项机构来进行研究与控制,相对而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的结构不够系统,针对这一领域的建设还需要夯实根基。本文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结构分析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针对具体的建设目标给出相应的执行策略,以期为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吕忠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针对成人肱骨髁间骨折采用双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有效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Y型钢板、双普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的有效性结论。结果经过手术及术后随访1年发现院观察组优14例,良12例,合格3例,优良率89.66%。对照组优12例,良10例,合格6例,差3例,优良率70.97%;两组优良率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法对肱骨髁间骨折中有良好成效,为早期患者功能恢复训练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谭叙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对56例老年急腹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评价老年急腹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老年急腹症临床特征,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收治56例老年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护理措施为院急诊分科、治疗护理、对症护理、综合干预。结果送院时临床表现院多见弥漫性腹膜炎体征、休克,获取指标包括体温、HB、中心静脉压、血清水电解质水平、总蛋白与蛋白;诊断情况院12h内即明确诊断23例,病史与终诊相符8例,典型临床表现28例,辅助诊断32例、病理诊断24例,与拟诊相符50例;死亡3例,并发7例,住院时间4~37d,平均(13.4±5.3)d,引流时间2~15d,平均(5.3±2.7)d/支。结论老年急腹症患者症状表现多不典型,获取病史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诊断更依赖于辅助诊断技术;患者临床表现、预后差异较大,应制定个体化护理内容,统一护理管理标准,提高监护、急诊护理效率。

    作者:陈玉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子宫内节育环下移对妇女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究子宫内节育环下移对妇女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妇科就诊的子宫内节育环下移的女性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无处理,观察组给予子宫内节育环下移的纠正,观察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妇科疾病的人数少于对照组,意外妊娠的人数少于对照组,<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节育环下移避孕的作用减小,发生妇科疾病的情况增加,影响妇女的健康,因此,妇女放置节育环者应定期检查节育环的位置。

    作者:王映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应用经颅多普勒对偏头痛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研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评价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脑血管反应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诊治的12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经颅多普勒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检查,计算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BHI、屏气末大平均流速和MCA平均流速。结果患有偏头痛的病例组BHI和屏气末大平均流速显著低于健康成人对照组,而MCA平均流速显著高于健康成人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TCD具有简单、方便、实时、无创等优点,对评价偏头痛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反应性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刘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手足口病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和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手足口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9例。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全部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9%,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中无不满意病例,护理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中5例不满意,护理总满意率为89.8%。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运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翼翔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式。方法选择我院48例心胸外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模式的不同将48例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后者进行常规管理,对两组护理人员关于优质护理管理环境、优质护理管理态度、优质护理管理知识以及优质护理管理行为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关于护理管理环境、优质护理管理态度、优质护理管理知识以及优质护理管理行为的掌握评分分别为(93.4±5.2)、(94.5±5.4)、(95.0±5.5)、(93.7±4.1),对照组分别为(86.5±3.4)、(87.1±5.3)、(88.5±3.9)、(86.2±4.0),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在心胸外科护理管理中对于提升护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玉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