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汤英芬
目的探讨CT对于胸部大片状阴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9例首次经CT扫描显示存在胸部大片阴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CT影像学诊断情况。结果本组59例患者终确诊为肺炎49例,肺结核7例,肺癌3例,胸部CT扫描依次确诊46例、5例、3例,准确诊断率为91.53%。结论胸部CT扫描对于胸部大片阴影的临床诊断鉴别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肺炎发生率高,癌变风险较低。
作者:伍从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方法以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新的手段措施应用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当中。方法本次研究的内容是,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共计104例,对104例研究对象的护理效果、观察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0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我院医护人员护理之后,有100例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另外有4例患者由于某器官问题导致患者后死亡,我们护理的效果高达96%以上,这次研究对我院而言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结论急性心力衰竭子啊老年人当中是经常遇到的疾病,而且很容易引发其他病症,在治疗中,我们必须要加强护理,对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都要全面加强,这对急性心理衰竭患者的康复有着明显效果。
作者:曹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国家对医疗事业的关注以及重视使得我国的医保政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广和应用。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加,医院的财政收入中,以医保来进行结算的人越来越多,这就给医院的财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阐述了现行的医保结算方式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在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与医保结算合拍方面的几点建议,旨在为提高医院的医保财务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作者:许亚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中子刀腔内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行中子刀腔内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对其开展术后的针对性护理,随访1年,观察并分析患者的吞咽困难改善程度与肿瘤治疗的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与针对性护理,治疗的总有效率达73.50%(75/8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456,<0.05);患者的吞咽程度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中子刀腔内治疗食管癌患者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其症状,而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作者:杨秋云;孙成慧;刘妍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南昌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骨质疏松症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方法2014年1月~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评分问卷表,对南昌市内5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100例医务人员的骨质疏松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医务人员对于诊断依据标准中,症状体征知晓率高为62%,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低为31%。对于骨质疏松常用药物,钙剂知晓率高为100%,锶盐知晓率低为0%。结论南昌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骨质疏松症知识掌握情况不满意,欠缺相应的诊断与防治知识,今后应加强学习与培训。
作者:李琍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讨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群,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GE-S6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检测观察后发现,同健康人群相比较,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显著的增厚体现,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同健康人群的硬化斑块检出率相比,存在显著提升情况,两组出现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显著的提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率,充分发挥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靳芳芳;朱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在肿瘤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将从PICC概述、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护理三方面对其做一综述,以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临床医疗服务,推动临床护理工作进一步发展。
作者:姚婷婷;张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以来收治的102例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核心表(QOL-C30)评分结果变化情况。结果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作者:李红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为治疗骨不连的动物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实验模型。方法测量兔股骨中段的直径和矢状径,用于指导模型的制备。制备股骨骨折不连模型,骨折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术后12w经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骨不连情况。结果经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均表明骨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无骨性连接,断端硬化,髓腔封闭。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兔股骨骨折不连模型,具有骨不连的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是一种实用且可靠的骨不连动物模型。
作者:张凤鸣;YAN Shi;ZHANG Wan-dong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可调钠在血液透析中预防低血压的作用及临床护理对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低血压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析(透析液钠浓度为138mmol/L),观察组采用可调钠透析(透析液钠浓度采用先上升后下降型曲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中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后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超滤量明显小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钠透析可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于亲缘关系鉴定的新生儿采血方法。方法将80例进行亲缘关系鉴定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手背静脉采血(观察组)和桡动脉采血(对照组)穿刺,观察两种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针见血率及平均采血时间等。结果两种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平均采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0.05),手背静脉采血一针见血率优于桡动脉采血(<0.05)。结论新生儿手背静脉采血适合于亲缘关系鉴定的新生儿采血,而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黄华梅;尹爱华;吴菁;谭秀英;石礼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重点探索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左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心脏彩超诊断,对比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长于对照组。观察组的A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E峰值和E/A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荐。
作者:朱婕;靳芳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患者存活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心搏骤停病例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护理流程,研究组接受优化护理流程。观察两组病例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患者存活率,并予以统计学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9例(26.5%),自主呼吸恢复11例(32.4%),自主循环恢复18例(52.9%),存活10例(2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治疗中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可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病患存活率,具有确切应用价值。
作者:马慧博;赵雪;邵云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中的预防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接收的实施手术全麻患者中选取1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状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躁动发生率及满意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麻恢复期患者的躁动预防中,优质护理具有较好效果,能够降低躁动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是一项迅速发展的技术。本文阐述了单克隆抗体制备前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条件和应用,包括细胞的培养、培养基的选择,融合时期的选择,从而指导和优化实验室中杂交瘤的培养,促进融合细胞的融合率和后继单克隆抗体筛选实验的顺利进行。
作者:方轲;沈敬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讨论颅脑超声作为NICU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NICU收治的200例新生儿应用超声诊断仪在生后3~7 d内常规进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阳性病例131例,所占比例为66%(131/200),其中无明显临床症状42例,所占比例为32%(42/131)。结论颅脑超声对颅内病变的诊断能力强,故新生儿常规颅脑超声检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后遗症,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王赟;马丽萍;俞学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索胃癌患者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治疗的必要性,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和起到的作用,以及心理护理等对身心康复的作用。方法饮食指导与饮食护理结果术后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结果总结了胃癌患者术前、术后的饮食护理,包括食物的选择、个性化的饮食结构,少量多餐等。结论认为饮食护理在胃癌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良好得当的饮食护理对胃癌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喻杨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的渗入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但是相对于妇产科而言,产房助产士的护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基于此,从各种角度对产房助产士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防范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根据相应的风险因素制定配套的防范措施,并将其应用在实践过程中,观察与总结其效果,为我国助产士的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有效的提高防范护理风险,增加患者与家属的对医疗服务内容的满意度。
作者:严秀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肉瘤患者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毒副作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8例骨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单双序号,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24例;两组均采用HD-MTX-CF-R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毒副作用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疲劳、消化道症状、骨髓拟制、发热、皮肤黏膜损伤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vs 95.83、66.67%vs 91.67%、58.33%vs 87.50%、4.17%vs 25.00%、4.17%vs 25.00%)。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减轻骨肉瘤患者大剂量MTX化疗中毒副作用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潘伟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临床上当产妇在产后2h内出血量超过400ml或者产后24h出血量达到或者超过500ml即可确诊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医院妇产科常见重症并发症,位于引起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通常是受子宫因素、软产道因素、胎盘因素以及产程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床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就会造成产妇休克性死亡。因此,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分娩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54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