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杨艳
化疗药物外渗在肿瘤化疗治疗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发生外渗现象,肿瘤患者往往会出现身体不适感。例如局部红斑、组织坏死、溃疡长期难以愈合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起泡性化疗药物所引发的外渗症状具有较为严重不良后果,往往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现象,病程迁延不愈,使得患者产生极严重心理及生理压力。所以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有效预防及护理在临床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丁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在肿瘤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将从PICC概述、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护理三方面对其做一综述,以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临床医疗服务,推动临床护理工作进一步发展。
作者:姚婷婷;张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消化道穿孔患者的X线和CT临床检查方法,讨论两种检查结果的影像表现。方法2010年1月~2014年8月,我院共收治10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100例患者均依次实施X线和CT检查,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并对两种临床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要显著高于X线检查,<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消化道穿孔时,可应用多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其中,CT检查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以为治疗提供诊断信息,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样本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50例早产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处理,同时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50例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例如合理的喂养体位,喂养中的腹部抚触,制定适合体重的个体化喂养方案,非营养性吮吸等措施。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如呕吐、腹胀及胃潴留停止的时间以及早产儿体重开始增加的时间。结果实验组不耐受症状如呕吐、腹胀停止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早产儿体重开始增加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提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有利于其消化道的发育成熟,从而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为了解抗精子抗体引发本市免疫性不孕不育症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20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血清抗精子抗体检测,同时与正常对照作对比研究。结果1200例不孕不育患者血清抗精子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24.17%,男性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率为19.00%,女性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率为27.86%,均明显高于正常组(2男=15.49,男<0.05;2女=24.86,女<0.05),女性的检出阳性率高于男性,且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2=12.01,<0.05)。结论抗精子抗体引发的免疫性不孕不育症是本市不孕不育患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抗精子抗体检测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病因初筛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吕玉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住院患者观察量表、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患者观察量表各因子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恢复都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恢复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虞晓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通过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名、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分期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论述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发现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优势明显。但在规范疾病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仍需进一步提高。
作者:吕泊林;王海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内科接诊的116例昏迷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性的给予及时诊断和治疗,并详细记录患者意识恢复时间、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结果116例昏迷患者经过治疗后,死亡15例,占12.9%,其余111例患者均恢复意识转入相关科进行后续治疗。结论由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情通常都较为紧急,临床上缺乏表现特征,诊断和治疗缺少判断依据。由此,应该重视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情的正确认识和诊断,从而给予相应的治疗,促进患者恢复意识。
作者:王国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外伤性颅内出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炎,血液病等。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发病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做好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与病残率。本文报道1例脑出血合并三级高血压的患者,经积极治疗与护理,症状已有明显缓解,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整体效果较满意。
作者:曾红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理学中主要是指在使用某种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身体或心理上的副作用、毒性作用或者变态反应等与治疗无关的反应。其中副作用是可以预见但不能避免的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是无法预期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1]。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使用常见的抗菌药物,在临床各个科室中被广泛应用。但是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合理的利用可以达到良好地抗菌抗感染的作用,从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情,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抗生素一旦被滥用或者误用,其毒副反应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患者的死亡[2]。抗生素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通过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覃芳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在临床上多发术后感染易被忽视的因素。方法两组患有急性胆囊炎的患者,每组各有10例,第一组10例患者术后接受静点甲硝唑消炎;第二组10例患者接受甲硝唑静点,以及口服链霉素进行抗感染,消炎治疗。并记录两组患者出院时间。结果在除去某些不可忽略的因素后,在术后严重感染的病房中,患者出院的时间被延长;在加强换药器械清洁度的医院的病房,患者出院较早;在使用二联抗生素的病房,患者伤口恢复的较快。结论在创伤感染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对医源性感染,细菌被膜的控制,以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规范,才能尽量避免感染的再次发生。
作者:田英男;谢艳;范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角膜炎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痛苦,确保角膜炎患者视力康复。方法对121例角膜炎患者护理进行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121例角膜炎患者无1例失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措施十分满意。结论做好角膜炎护理工作,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观察、指导并发症的防治工作,是确保角膜炎患者视力康复的关键。
作者:李喜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于2010年2月~2013年9月开展微创手术296例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微创手术时间比传统手术明显缩短,术后的尿管留置时间缩短2d,术后即能进行饮食。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随访1个月,很快即能正常学习和工作。结论对于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患者,围术期的有效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杨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现况,为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方案、开展目标性监测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床旁和病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当日全院所有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查1493例,实际调查1484人,实查率99.4%;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0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18例,占总感染例数的40%,为医院感染多的部位。抗茵药物使用率为39.82%,一联用药占82.57%,二联用药占15.74%,三联及以上用药占0.34%。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为62.06%。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结论本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院医院感染情况,应加强高感染科室、高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高病原学标本送检质量,有效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吴淑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问卷式调查,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结果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以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依从性和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田志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CT的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探讨减少冠状动脉CTA有效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将10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50例纳入研究,比较两组获取有效图像质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比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低69.7%。结论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可以显著减少有效辐射剂量。
作者:郭静清;李祖坤;宋光毕;陈宝光;陈红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和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被发现。目前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获得了重要共识,但仍存在一些不同认识。本文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等作一综述。
作者:孙桂茂;董凤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南昌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骨质疏松症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方法2014年1月~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评分问卷表,对南昌市内5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100例医务人员的骨质疏松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医务人员对于诊断依据标准中,症状体征知晓率高为62%,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低为31%。对于骨质疏松常用药物,钙剂知晓率高为100%,锶盐知晓率低为0%。结论南昌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骨质疏松症知识掌握情况不满意,欠缺相应的诊断与防治知识,今后应加强学习与培训。
作者:李琍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胰岛素和C肽结果的影响,以期建立实验室标本存放标准。方法30例标本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检测其胰岛素和C肽水平,并置于室温(21℃)、4℃和-20℃,测定不同保存时间的胰岛素和C肽水平。结果血清置-20℃温度24h和1w,4℃温度4h与即时检测结果相比无统计学意义(>0.05);血清置室温温度(21℃)1h,置4℃温度12h与即时检测结果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标本经室温保存2、3h,4℃保存72h与-20℃保存4w(672h)后,胰岛素和C肽水平显著下降(<0.01)。结论标本冷冻是准确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金标准,而室温下保存可能降低分析物的检测水平。血浆样品储存在4℃,应在静脉穿刺后4h内进行分析。
作者:马冬梅;柳江燕;达泽蛟;王璐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