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琴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或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形成血栓,使管腔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 AMI起病急,病情重,可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死亡率高。由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从而使AMI的治疗由既往被动的保守治疗发展到主动的再灌注治疗,以其早期充分、持续地开通梗塞的相关血管的特点,挽救了濒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及防治远期左室重构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
作者:高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对妇产科常见风险的分析与探讨,了解妇产科护理过程中风险的有关预防措施。方法在医院的众多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病例,并将这80例患者按照每组40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这两组分别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主要是通过一些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来对风险进行有效地预防与处理。而对照组主要是对日常的护理工作进行干预。此外,还需要对这两组在住院期间风险所发生的频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们了解到对照组感染发生的频率在12.5%,风险发生的概率则为20%,而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则在5%左右。另外,其他类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为2.5%左右。而观察组中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在2.5%左右,其他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为0,切口裂开的发生概率也为0。并且,它们中的差异统计学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0.05)。结论通过对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问题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的提出,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蔡喜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NSTEMI)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选取62例UA和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病情分级,及时给予药物、介入治疗,观察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记物明显升高,规范治疗后心绞痛分级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可作为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海尔尼沙·肉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因扁桃体肥大或慢性扁桃体炎需行扁桃体切除手术儿童患者在耳鼻喉科极为常见,目前,扁桃体的切除方法大体分为热切法和冷切法,其中,传统的剥离法为冷切法;近些年新兴的等离子切除法,高频电刀凝切等为热切法。相对于热切法,冷切法出血相对多,术野不清晰,手术时间较长;但是热切法又增加了局部热损伤,并且等离子刀头易损耗,价格昂贵,地市级以下医院难以开展,我科自2010年开始采用低功率电刀凝切术施行扁桃体切除术,效果满意,现将其与传统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易恩欢;刘坚;田梦秋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与探讨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中的效果及其对循环微小RNA-92a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对比研究法,对其血脂异常、他汀类治疗效果、治疗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以及对循环微小RNA-92a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结果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LDL-C有95.9%未达标率,应该得到而没有获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为47.5%,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LDL-C达标率达到39.2%。非治疗组LDL-C明显高于他汀类药物治疗组。 SAP(稳定型心绞痛)合并DM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明显比未合并DM者高,<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心绞痛合并DM的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明显比非治疗患者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治疗者和他汀类药物治疗SAP未合并DM患者的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没有明显差异性,>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对冠心病患者LDL-C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合并DM是对SAP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循环微小RNA-92a表达进行有效调控,能够有效减轻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张启周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临床心理护理路径在改善癌痛患者心理障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住院的中、重度终末期癌痛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126例,根据焦虑和抑郁状况分为焦虑组(72例)和抑郁组(54例)。对两组患者施行自制式临床心理护理路径干预,10d后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疼痛程度,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状态和疼痛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126例患者经干预后有58例转为非焦虑和非抑郁状态,两组患者经干预后心理障碍好转率分别为54.2%和35.2%,干预前疼痛评分分别为6.49±0.21和7.27±0.28,干预后评分分别为3.09±0.33和4.74±0.23,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干预后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临床心理护理路径对合并心理障碍的癌痛患者的效果明显,焦虑状态的患者心理障碍和疼痛评分好于抑郁状态的患者。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绪状况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计划。
作者:王丽丽;袁玲;丁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观察与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PICC置管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总满意率为96.00%,对照组为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采取优质护理,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对创伤后正常颅压脑积水行分流手术干预的效果,从而找出一个较为合适的分流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后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流手术距首次发现脑室扩大的时间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I(<6个月)、Ⅱ(6个月~1年)、Ⅲ(>1年),均行手术干预,比较手术干预的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出现GOS评分或ADL评分的增加即为有效,反之则为没有改善。106例患者有效率为70.8%,并发症发生率9.4%,三组分流术后有效率分别为83.7%、71.0%和46.2%,三组经组间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创伤后正常颅压脑积水距分流手术时间越短,术后有效率越高。
作者:叶曦;刘佰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比讨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心电图检查)与研究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每组各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为69.57%(32/46),明显低于研究组的89.13%(41/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房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相较于常规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效率更高、更为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舒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SCC-Ag,VEGF、TK-1、IGF-I 联合凝血功能的检测在腹腔镜下早期宫颈鳞癌根治术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期宫颈鳞癌患者53例,纳入宫颈鳞癌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46例,纳入瘤样变组;健康体检的人员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SCC-Ag、VEGF、TK-1、IGF-I 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瘤样变组、宫颈鳞癌组血清SCC-Ag、VEGF、TK-1、IGF-I、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5),宫颈鳞癌组血清SCC-Ag、VEGF、TK-1、IGF-I、FIB水平均明显高于瘤样变组(<0.05)。宫颈鳞癌组中Ia期患者血清VEGF、TK-1、IGF-I、FIB水平均明显高于瘤样变组(<0.05),但SCC-Ag与瘤样变组无明显差异(P>0.05);Ib期患者血清SCC-Ag、VEGF、TK-1、IGF-I、FIB水平均明显高于Ia期(<0.05),Ⅱa期患者血清SCC-Ag、VEGF、TK-1、IGF-I、FIB水平均明显高于Ib期(<0.05).结论联合检测SCC-Ag、VEGF、TK-1、IGF-I 和凝血功能指标可提高宫颈鳞癌的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指导腹腔镜宫颈鳞癌根治术的实施,及评估其预后。
作者:张松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是根据多普勒原理,检测心肌反射的频移信号,并对心肌信号进行数字转换、自相关处理、彩色编码及数模转换等,从而得到心肌运动速度的不同模式的成像。该项技术突破了既往传统超声目测分析室壁运动的主观局限性,可实时、直观、定量反映心肌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为观察和评价心肌运动,尤其是局部心肌在正常、负荷、缺血、再灌注等状态下的运动和功能提供了无创的分析手段。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可通过应变率成像定量观察心肌的变形性,正向应力代表局部增厚,表示心肌存活,负向应力代表局部变薄。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溶栓治疗及冠状动脉成型术的疗效进行评价。
作者:张彤;郑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补钙外渗致使皮肤损害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接诊的新生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总结静脉补钙及其外渗与致皮肤损害情况,并制定出合理的措施预防与护理。结果300例新生儿全部予以血电解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有135例静脉补钙,百分比为45.00%,其中发生外渗18例(13.33%),而致使皮肤损害有6例(33.33%),皆及时予以硫酸镁外敷处理后消失。结论新生儿大部分存有缺钙症状,故而需予以静脉补钙处理,但要加强外渗及其致皮肤损害的预防与护理,才能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值得重视。
作者:吴韵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整体效果较满意。
作者:曾红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在临床上多发术后感染易被忽视的因素。方法两组患有急性胆囊炎的患者,每组各有10例,第一组10例患者术后接受静点甲硝唑消炎;第二组10例患者接受甲硝唑静点,以及口服链霉素进行抗感染,消炎治疗。并记录两组患者出院时间。结果在除去某些不可忽略的因素后,在术后严重感染的病房中,患者出院的时间被延长;在加强换药器械清洁度的医院的病房,患者出院较早;在使用二联抗生素的病房,患者伤口恢复的较快。结论在创伤感染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对医源性感染,细菌被膜的控制,以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规范,才能尽量避免感染的再次发生。
作者:田英男;谢艳;范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对比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经腹膜透析或CVVHDF治疗后的临床转归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更好的治疗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的途径。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5月的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行CVVHDF治疗的病例12例,另收集2005年12月~2008年11月的12例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并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抗病毒、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达肾功能衰竭期进入透析治疗,对平均透析时间、肾功能部分恢复时间、肾功能完全恢复时间、少尿时间、病死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的透析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②CVVHDF组在平均透析时间、肾功能部分恢复时间、肾功能完全恢复时间、少尿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明显优于腹透组。③在平均住院费用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VVHDF的透析方式治疗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肾功能衰竭优于传统的腹膜透析方式。
作者:张学敏;甘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精细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4年6月6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如保暖、维持有效呼吸、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护理,包括鸟巢护理、喂养指导、健康教育、集中护理、暗室护理、心理安慰、出院指导。结果实验组早产儿每日进奶量、每日睡眠时间、体重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能促进早产儿正常发育。
作者:姚明;涂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产科收治的138例产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9例,观察组产妇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泌乳时间及泌乳量。结果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8.6%,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的81.2%,泌乳时间少于对照组产妇,而泌乳量显著多于对照组产妇,几项指标组间差异均可见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提高泌乳量,值得产科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朱蓓;吴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消化道穿孔患者的X线和CT临床检查方法,讨论两种检查结果的影像表现。方法2010年1月~2014年8月,我院共收治10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100例患者均依次实施X线和CT检查,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并对两种临床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要显著高于X线检查,<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消化道穿孔时,可应用多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其中,CT检查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以为治疗提供诊断信息,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密固达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收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按用密固达治疗前后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两组患者均按医嘱给予常规补钙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密固达(唑来膦酸)。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2月,对所有患者的疼痛评分,各部位骨密度,骨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生存质量指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了解患者一般情况,采用疼痛评分及生存质量SF-12量表调查其疼痛及生活质量,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治疗2月后观察组骨痛评分是否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是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骨密度检测结果是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密固达治疗前骨质疏松的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为3~9分,生存质量为29~38分,用密固达治疗骨质疏松能有效改患者的疼痛情况,增加骨密度,改善骨代谢相关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蒙连新;许宗菊;康盼;王佳;邱德玉;曲比阿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市不同年龄儿童重症肺炎的痰液病原学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2011年10月~2013年6月广西第七附属医院儿科住院50例重症肺炎患儿在气管插管内吸取痰液,并将此痰液做培养。结果50例重症肺炎患儿中,有27例(54%)痰液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培养出的菌株共41种,其中细菌感染患儿23例(46%),支原体感染患儿9例(21%),真菌感染患儿1例(3%)。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患儿的痰液病原学分类比较中,<6月组的细菌感染例数均明显高于6个月~1岁组和≥1岁组,同时≥1岁组的支原体感染也高于<6个月组。结论不同年龄儿童肺炎的痰液病原学有明显区别,在制定治疗计划起到参考作用。
作者:黎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