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防治肿瘤放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治法初探

陶双友

关键词:中医药防治, 肿瘤放化疗后, 消化道反应, 受体阻滞剂, 不良反应, 粘膜保护剂, 消化道症状, 生存质量, 神经毒性, 皮肤损害, 内脏毒性, 免疫抑制, 患者, 骨髓抑制, 放弃治疗, 胃肠道, 多巴胺, 药物, 价格
摘要:放化疗后可出现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内脏毒性、神经毒性、皮肤损害等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反应常见.消化道反应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少患者因此不愿接受而中断或放弃治疗,常用 5HT3受体阻滞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以及胃肠道粘膜保护剂等来防治,这些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良反应明显、且价格昂贵.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终末期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生命的综合征,可伴有或不伴有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降低.过去进行的临床试验大多数是涉及 LVEF降低的 CHF患者,不能将其结果推广至 LVEF正常的 CHF患者.

    作者:谢扬;饶邦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骨病变误诊4例

    笔者遇到3例 X线酷似恶性肿瘤,而手术证实为骨结核病人.另1例 X线酷似骨结核,而实则为转移癌病人.现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髂骨结核误诊骨肿瘤2例

    作者:李永信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改进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68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治疗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符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1].

    作者:李万有;白献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孕产妇的健康教育

    现结合工作实践就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如何从事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提出以下见解.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包括孕期、产前、产时和产后 4个阶段. 1 孕期健康教育

    作者:赵淑琼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眩晕治疗三法

    眩晕是病人自觉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的临床常见病症.

    作者:聂勋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醒脾养儿颗粒与金双枝联合治疗小儿厌食症35例

    目的:评价醒脾养儿颗粒与金双歧联合治疗小儿非器质性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67例小儿非器质性厌食症食用醒脾养儿颗粒的同时,加用金双歧治疗,与单用醒脾养儿颗粒和单用金双歧治疗的厌食症患儿各 35例对照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 94.0%,对照组分别为 82.9%和 80.0%,经 x2检验, 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肠道微生态药物金双歧可以提高治疗小儿非器质性厌食症疗效,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唐章华;陈桃;饶小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冠心病心绞痛是目前常见病 ,多发病之一 ,也是严重危害人类键康的疾病之一 ,我院使用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30例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王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1413例脐血HBsAg、抗HCV、抗HIV、TP检测结果

    为了解本地新生儿 HBV、 HIV、 HCV及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法(ELSIA)对 1413例脐血进行 HBsAg、抗 HCV、抗 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雷明容;廖俐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黄芪和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

    自2001年以来,应用黄芪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6例均为我科2001年1月~2004年6月住院患者.均经颅脑 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56例,男 34例,女 22例,年龄 51~87岁.其中 51~60岁 13例, 61~70岁 22例, 71~80岁 18例, 81岁以上 3例,平均 64.2岁.病程 2.5小时~6天,平均 1.7天.并发糖尿病 5例,高血压 4例,冠心病 3例.对照组 40例,男 24例,女 16例,年龄 50~84岁,其中 50~60岁 9例, 61~70岁 16例, 71~80岁 12例, 81岁以上 3例.平均 63.5岁.病程 3小时~6天,平均 1.85天.并发糖尿病 3例,冠心病 2例,高血压 2例.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入院时病情、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龙天贵;彭琦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某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情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 [1],为此笔者对某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发病情况做了详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吕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盈亏分析法在医院门诊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将盈亏分析法引入医院决策中 ,有助于加强医院经营管理 [1],随着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的深入和细化 ,将盈亏分析法分别运用于门诊和住院经营管理分析中 ,能使分析管理工作更直观形象 ,更能调动管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避免了将门诊人次、住院床日折合为综合工作量时无统一标准的弊端.

    作者:闵传新;刘婉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多种潜能,如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心理相容能力、创新能力、医患沟通及交际能力,因此,对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应该有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尤其是心理素质能力的训练.我们在临床带教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作者:王兴勇;张明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怎样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已成为医院领导者十分关注、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 1 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作者:熊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蒂扭转误诊1例

    患者28岁,以间断性右侧腰痛4月,发现下腹包块1月入院. 4月前孕 29周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腰部疼痛,持续性钝痛,放射至大腿及右肩部,与体位改变无关,伴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痛,大便正常,无阴道流血.追问病史,孕前妇科检查 1次无异常,孕 50余天 B超检查 1次盆腔无异常.既往身体健康,无阑尾炎病史,孕 1产 0.

    作者:王慧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痤疮诊疗的中西医结合

    根据中西医结合实践,探讨常见皮肤病寻常性痤疮的中西医结合路径.1 病机与病理的中西医结合 古代对痤疮的认识,外为风湿寒热之邪乘肌虚内侵,内因肺热胃热蕴积循经薰于头面,病机血热郁滞.现代中医以素体阳热偏盛立论,青春期营血渐热,过食肥甘辛辣,或受风热拂郁,肺胃蕴热薰蒸,致血热雍于头面胸背,气血郁滞而发病.西医学认为痤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虽有遗传、心理等因素影响,但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作者:杜晓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3例

    例1:患者,女, 27岁,已婚,因经量增多 4月,药物流产 1+月,阴道大流血 6天于 1996年 4月 18日入院.入院前 4月,患者经量明显增多, 1+月前,因早孕在外院服“含珠停”,药物流产经过正常.入院前 15天月经复潮,经量、经期同用药前.

    作者:蒲雪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加强市场营销提升医院品牌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疗行业竞争日趋严峻,各医疗机构除加强专科建设、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人性化、差异化服务、构建核心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大限度的提供质优价廉便捷医疗卫生服务外,加强市场营销已迫在眉睫,只有加强市场营销,扩大服务半径,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医院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文;邹咏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脐血与成人外周血成份的比较

    我们将脐血与健康成人外周血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TL)以及CD34+细胞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袁碧和;马明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发挥药房的药学服务功能

    建立科学有序的药事管理体系,开发药房的药学服务功能,是改善和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和迫切需要. 1 药学服务的概念、作用和地位

    作者:艾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1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 1 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近时有的医生为求速效,剂量常有加大,目前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其实,只有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可与之俱增.但既达到大作用浓度后,若再增加浓度,则不能再增加治疗作用,甚或出现相反的结果.而且疗程过长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尤其是使用有毒中药或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时.

    作者:黄凤婷;曾翠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