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监测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临时性血管通路选择制作、维护及并发症处理

赵卫红

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 血管通路, 通路选择, 监测, 相关并发症, 肾脏替代治疗, 临时性, 制作, 维护, 中心静脉留置, 多脏器功能衰竭, 直接穿刺动脉, 血浆置换术, 慢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 动静脉外瘘, 血液灌流, 免疫吸附, 急性中毒, 连续性
摘要:临时性血管通路适用于:①急性肾衰竭;②慢性肾衰竭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③急性中毒作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④血浆置换术及免疫吸附;⑤多脏器功能衰竭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其种类有直接穿刺动脉及静脉法;动静脉外瘘;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法.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相关文献
  • 带涤纶环深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并发症观察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目前血液透析通路可分为临时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带涤纶环深静脉导管因其特点,可归为半永久性血管通路,在国外应用较多,在国内应用也逐渐增多.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从2002年开始使用带涤纶环深静脉导管,现报道一些使用时的并发症情况,以便总结经验.

    作者:符晓;陈星;朱笑萍;吴鸿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浅谈水处理系统的消毒

    1 水处理系统为什么要消毒近些年来,关于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质量问题被透析专家所重视,认识到使用污染的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可以引发一系列急性和慢性并发症.而透析机和水处理系统的正确消毒和微生物监测是保证透析患者透析质量,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关键手段之一.因此,政府和质量监控机构在提出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微生物标准的同时,要求透析单位对水处理系统和透析机进行正确的保养和消毒非常重要.

    作者:刘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NKF-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第六部分护理质量标准

    背景透析通路失败是血液透析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因为血管通路的并发症而住院的比例较高.而且结果显示,从建立通路到需要干预治疗修复通路功能的时间越来越短.另外,用于通路重建的花费是大量的且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小儿血液净化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

    目的 探讨经不同途径建立小儿血液净化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广东省广州市儿童医院肾内科行血液净化治疗的152例患儿分别根据患儿病情、年龄和合作程度选择经外周血管直接穿刺、颈内静脉插管、股静脉插管法建立小儿血液净化临时性血管通路.结果 120例外周血管直接穿刺法90.0%穿刺成功,42例颈内静脉置管80.9%成功,10例股静脉插管100.0%成功.颈内静脉置管组,股静脉置管组和外周血管直接穿刺组血流量分别是(6.10±1.81)ml/(kg·min),(4.91±0.58)ml/(kg·min)和(3.90±0.63)ml/(kg·min).无1例患儿有血肿、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5岁以上合作的患儿经外周血管直接穿刺和5岁以下或各种原因所致外周血管的无法穿刺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血液净化临时性血管通路安全性好、成功率高.颈内静脉置管的血流量优于股静脉,股静脉优于外周血管直接穿刺法.

    作者:高岩;邓会英;陶建平;朱丽萍;邓婉贞;张伟平;张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种穿刺针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新使用内瘘患者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为17~6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痛风性肾病5例,多囊肾4例,狼疮性肾炎3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6例.透析时间2~3次/w,每次4h.均采用全身肝素化,碳酸氢盐透析.透析结束后,止血方法相同.

    作者:骆俊秀;汪吉平;王孝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环孢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共识

    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为1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形多肽,是从土壤霉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强效、选择性的免疫抑制剂.CsA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已被用于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和其他肾脏疾病.与其它免疫抑制剂相比,CsA的特点是选择性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对骨髓中的各系细胞无影响.对部分传统免疫抑制治疗抵抗、依赖、甚至无效的肾病综合征患者,CsA仍可能有效.

    作者:环孢素A在肾内科应用专家协作组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动静脉内瘘穿刺间距选择与再循环发生的护理问题

    目的 探讨不同的内瘘穿刺间距与再循环及通路流量的关系.方法 对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分别采用TRANSONIC HDO2血液透析监护仪测得实际通路内血流量(Qa),并分为3组:Qa>1000ml/min(13例);Qa 600~1 000 ml/min(20例);Qa<600ml/min(12例),选择不同的穿刺间距(4、6、8、10cm),采用尿素法(UT)和TRANS 2种方法进行再循环率测定.结果 UT与STRANS的测定结果,采用非参数方法进行统计,Spearman相关系数rs=0.934,P<0.01,结果 显示2种测定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当Qa>600ml/min时,在穿刺间距≥4cm时RTRANS(%)=0,RUT(%)=(2.91±0.93),均为阴性结果;当Qa<600ml/min时,RTRANS(%)和针距呈直线负相关,r=-0.956,P<0.01;RUT(%)和针距亦呈直线负相关,r=-0.996,P<0.01;结论 在Qa>600ml/min时,大于4cm穿刺间距不会引起R;但在Qa<600ml/min,R随间距的缩短而增大,只有当间距>10cm时无通路内再循环;认为每月进行通路流量检测十分必要,除能指导穿刺间距的选择,利于内瘘保护外,又能及时发现血管功能障碍,提前给予临床干预.

    作者:苏红;吴灏;黄军月;郭志勇;李保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带涤纶套中央静脉留置导管的选择应用与并发症防治

    1 前言中央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导管在静脉中留置自然存在血栓、血流量不足、感染和患者生活不适等一些问题,由于透析血泵的抽吸负压,经常使得静脉壁吸附在导管顶端,影响血流量,尤其是在导管开口有血栓形成或导管外纤维蛋白鞘形成时,导管开口部位的空隙很小,透析血流量的要求使得导管开口的血液流速增大,进一步增加静脉壁的贴附作用,影响透析过程的完成,解决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这些问题一直是透析学界和医疗材料专家努力研究的课题,为了保证留置导管保留时间长,透析血流量充足,专家们设想从下列4个方面解决:①将导管顶端放入右心房使导管开孔不会顶在静脉壁上,此时只有导管的一端开口可能贴在心房壁上;②留置导管时将动脉端放置在导管的弯曲内面,可避免动脉开口贴附静脉壁;③使用大口径导管,使导管开口不容易被小血栓或小的纤维蛋白膜堵塞;④采用导管动静脉端壁四周均有开孔的导管,使得透析过程的血液可以从多个开口进出,至少可保证一些开口不会贴附静脉壁.

    作者:叶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临床研究近况

    人工肝是借助体外装置,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的方法.目前人工肝主要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及组合型人工肝3型.其中,以解毒功能为主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被证明确有一定疗效,本文将逐一介绍.

    作者:曲娟;陆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彩超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体会

    在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是维持体外循环的前提条件,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是使用广泛的类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内瘘检查,能了解血管通路能否达到透析要求.

    作者:王爱荣;岳凌菊;马思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2例导管内陈旧性血栓的溶栓再通体会

    长期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应用,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导管使用过程中常因导管感染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后溶栓失败,导致拔管,我们对导管内陈旧性血栓进行晚期再通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续用效果.

    作者:刘政;祝爱春;姜新红;张海燕;祁京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GPT法和超声稀释法在动静脉内瘘流量监测中的应用和比较

    目的 观察和比较GPT法(glucose pump test)、超声稀释法在监测动静脉内瘘流量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全军肾脏病研究所透析中心长期维持性透析的39例患者,上机前用GPT法测定内瘘流量,正常上机后0.5h后用HD02型血液透析监测仪测定内瘘流量,对GPT法、超声稀释法测得流量<500ml/min的患者2周内行内瘘彩超检查.结果 2例患者GPT法、超声稀释法均未能测出流量,4例患者GPT法前后血糖变化轻微无法计算流量.33例患者数据纳入分析,GPT法测定的内瘘流量均值高于超声稀释法,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测得内瘘流量存在直线相关.对GPT法、超声稀释法流量<500ml6例患者行内瘘彩超检查,动静脉内瘘均有吻合口狭窄或近吻合口静脉段狭窄.结论 两种方法测定动静脉内瘘流量在临床均是可行的,能预先发现存在的血管通路狭窄.

    作者:华参;叶朝阳;李玲玲;梅长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Permcath导管长期并发症研究

    目的 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双腔导管的效果和并发症,延长其使用期限.方法 随访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 共计106例患者,实施深静脉留置permcath导管112例次,6例次为再次置管;其中右颈内静脉置管术102例,左颈内静脉置管5例,锁骨下静脉3例,股静脉2例.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0.6±8.9)个月,长时间为52月.10例患者因栓塞拔管;6例患者因感染拔管;3例导管拔脱;11例患者接受肾移植;27例患者虽导管通畅,但患者因原发病等原因死亡;转入其他医院治疗及失访22例.结论 深静脉留置permcath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低,栓塞率低,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用传统方法无法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患者和准备近期行肾移植的患者.

    作者:郭云珊;李保春;郭志勇;付鹏;许静;苏红;张国兆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NKF-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第五部分并发症的处理:治疗并发症的合适措施

    血管通路并发症的管理需要肾病医生、肾病护士、血管介入专家和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管理的目的是延长血管通路使用寿命.指南19 自体或血管移植物动脉-静脉内瘘不伴血栓形成的狭窄的治疗狭窄的治疗发生于血管移植物或自体AV内瘘的狭窄(静脉流出或动脉流入),如果内瘘的内径狭窄大于50%,并且有下列临床和生理异常,应当进行经皮腔内成型术,或请血管外科处理(证据):①血管通路此前发生过血栓;②透析时,静脉压力明显升高;③再循环测定明显异常;④体格检查异常;⑤无法解释的透析剂量下降;⑥血管通路血流量下降.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管通路的功能评估

    作为血液透析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的效能是血液透析患者医疗护理过程十分重要的,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应当能够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使用时间长,而且并发症少(例如感染、狭窄、血栓、动脉瘤和肢体缺血等发生率低).

    作者:叶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NKF-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第四部分并发症的处理:何时处理

    指南16 内瘘成型术后肢体缺血的处理所有的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在内瘘成型术后应当监测可能的肢体缺血.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糖尿病、老人、在同侧肢体多次进行内瘘成型手术),手术后24h内应当严密监测肢体的缺血情况(观点):①患者的自觉症状,包括肢体发冷、麻木、针刺样感觉、运动障碍(非手术疼痛引起);②客观的检查,包括皮肤温度、感觉功能检查、运动功能检查、远端动脉搏动,与对侧比较;③教给患者如果有发冷、不能运动、感觉异常应当立即报告医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监测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临时性血管通路选择制作、维护及并发症处理

    临时性血管通路适用于:①急性肾衰竭;②慢性肾衰竭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③急性中毒作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④血浆置换术及免疫吸附;⑤多脏器功能衰竭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其种类有直接穿刺动脉及静脉法;动静脉外瘘;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法.

    作者:赵卫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内瘘功能丧失的新认识-动脉内膜增生失控

    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重要血管通路,包括移植血管内瘘,内瘘除了出血、感染等这些常见临床问题外,棘手的问题是内瘘功能的丧失(血流量太少不能达到透析低要求或血流终止),尤其是随着慢性透析患者透析时间越来越长,内瘘远期并发症越来越多,主要碰到棘手问题就是内瘘功能丧失.

    作者:刘子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