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聂军;罗卫平;胡孝庆;宋健康;蒋科;史涛;杭震宇

关键词:包皮环切术,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包茎, 包皮过长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住院及门诊的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手术方法(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40例,传统手术组40例),在其安全性、术式优越性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评分等方面,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明显优于传统包皮环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术后不需要换药、切口愈合良好,外观美观,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术,手术更为简单、方便与安全,并发症少,效果更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喉癌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实施喉癌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接受综合护理的观察组60例,常规护理的对照组60例,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喉癌术后患者并发症情况。

    作者:宁佩霞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超声心动图对糖尿病患者左室功能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对2型糖尿病(DM)患者左心室功能进行评估的价值。方法应用常规二维及M型测量左心室大小及射血分数;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DTI)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频谱、脉冲多普勒技术(PDW)检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DM组PDW检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0.05),DM组DTI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频谱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5)。②糖尿病组患者EF、FS、CO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③DM组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增大(<0.05)。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通过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以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DTI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敏感性高;2型糖尿病患者舒张功能异常早于收缩功能异常。

    作者:王慧群;周隽;于宠;田青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呼吸内科88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常见护理问题,并对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护理问题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主要包括心理问题、皮肤问题、饮食问题、用药安全问题;护理干预后,对患者进行调查,老年患者各项常见护理问题发生率由护理前的32.95%、20.45%、22.73%、17.05%降至3.41%、5.68%、4.54%、3.41%,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易出现多种护理问题,对其进行对症处理,可有效减少护理问题发生率,对保障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诊疗活动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李丽丽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其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室上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均明显较少,差异对比<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将心率失常进行改善,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李新涛;郭晓梅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30例体会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诊治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0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探寻出血点。有明确出血点者,行双极电凝治疗;对出血点不明确的,行鼻腔局部微填塞。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院鼻中隔中后部7例、嗅裂区7例、下鼻道6例、鼻底部2例、下鼻甲后端2例、中鼻道1例。5例未找到具体出血点。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止血25例,鼻腔填塞5例,以中老年居多,30例均1次治愈,出院3个月内随访未再次出血。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具有视“清晰,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者:钱小飞;陈建良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浅谈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年我院收治的67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一般护理、用药护理、口腔及皮肤护理等方法进行护理。结果经过正规用药治疗和精心护理,67例出血患者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可减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延长生存期。

    作者:穆瑞红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在产科护理中家庭化护理模式的应用

    目的研究产科护理中实施家庭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诊治的100例产科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5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家庭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评分、满意度以及自然生产率。结果通过比较,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为76.0%,自然生产率为76.0%,剖宫产几率为8.0%,阴道助产的几率为16.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为84.0%,自然生产率为88.0%,剖宫产几率为4.0%,阴道助产的几率为8.0%,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汉密尔顿评分情况表明,观察组患者中,76.0%无焦虑孕妇,24.0%可能焦虑,0.0%焦虑;对照组患者中,56.0%无焦虑孕妇,32.0%可能焦虑,12.0%焦虑;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患者实施家庭化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明显提升。

    作者:葛茜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浅谈胸部肿瘤患者的外科护理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外科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中在我院收治的116例胸部肿瘤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随机将参与本次实验的116例胸部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有60例胸部肿瘤患者,对照组中有56例胸部肿瘤患者。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外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中的患者则采用全方位的围术期外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护理治疗后发现,对照组中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中胸部肿瘤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胸部肿瘤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胸部肿瘤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我院本次实验中发现全方位的围术期外科护理模式对于胸部肿瘤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作者:刘筱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与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我科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 h内静脉溶栓前、中、后的相关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9例治愈,5例好转,1例治疗后2 w再发无症状性脑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溶栓治疗中,通过实施各阶段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效率,有效降低致残、致死率,进而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作者:李花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麻醉前补偿性扩容对手术患者血气分析及酸碱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目的:探讨麻醉前补偿性扩容对手术患者血气分析及酸碱电解质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108例择期进行手术的麻醉分级(ASA)为I-III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的CVE方式为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的CVE方式为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CVE前、后血气情况以及酸碱电解质平衡状况。结果两组患者CVE前后pH、PaO2、HCO3-以及Lac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0.05)。 CVE前后两组患者的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2%)低于对照组(31.4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患者手术麻醉诱导前为其静脉滴注8 ml/kg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补偿性扩容,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麻醉诱导期的安全性。

    作者:赖肖梅;王玉玲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藏医腹泻疗法治疗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藏医腹泻疗法治疗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60例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藏医腹泻疗法治疗,观察临床患者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32例,占53.33%;有效26例,占43.33%;未愈2例,占3.3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腹痛、反酸、饱胀、恶心、呕吐)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藏医腹泻疗法治疗培根赛保(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并且临床无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多杰太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合并疾病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为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5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心悸、腹泻、无痛心肌梗死、腹痛和双肺啰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生存率为82.69%,对照组为94.23%,观察组明显对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种类多,并发症也多,预后差等特点,临床治疗较困难,采用血糖调节、病情调控等工作,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作者:罗红娥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护理干预在防治ICU患者获得性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ICU病区医院获得性下肢深静脉栓塞(HDVT)的发生原因,提高对其的认识度,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降低ICU患者HDVT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523位患者评估其危险相关因素,探讨ICU病区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因素。结果 ICU 82豫的患者为发生获得性下肢深静脉栓塞(DVT)的危险人群,其中高危状态的有5例。结论分析ICU患者HDVT的发生相关因素,制定出预防ICU患者HDVT的护理干预方案。

    作者:宗海燕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高频超声在桥本甲状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桥本甲状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筛选我院体检健康人员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超声影像结果进行诊断。结果高频超声确诊62例,确诊率为91.18%,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根据超声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5类,其中轻型病变性21例,弥漫回声减低型18例,结节型13例,局灶回声减低型9例,萎缩性7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甲状腺上动脉PSV、ED、RI指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桥本甲状腺炎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并且可根据超声影像特点进行疾病分型,有助于病情的准确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指导与选择。

    作者:韩莉莉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附件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附件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附件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整体全面的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抑郁人数分别为9例、29例和12例,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人数分别为7例、31例和12例;实验组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抑郁人数分别为28例、19例和3例,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人数分别为29例、17例和4例。观察组患者抑郁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附件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增加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减轻抑郁心理、改善心理状况、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姚春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常德地区2013~201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回顾与分析

    目的:通过对2013~2015年常德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该地区苯丙酮尿症(PKU)和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的发病情况。方法采集出生后72 h新生儿的足跟血,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化学荧光法分别检测滤纸片中全血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苯丙氨酸(Phe)的含量。结果3年共筛查新生儿157345例,筛查率为94.5%,确诊PKU患儿6例,发病率1/26224,确诊CH患儿41例,发病率1/3838。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残疾率的发生。

    作者:滕平;龚志峰;程熙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试论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预防

    目的:探讨研究儿童青少年发生脊柱弯曲的情况以及对于这种情况的预防。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三年时间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普查的3542例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脊柱检查,统计儿童发生脊柱弯曲的人数,计算发生率,并且通过调查研究,探究出现脊柱弯曲的原因,并且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研究表明,对3542例儿童体检后发现,有162例儿童存在脊柱弯曲异常,发病率为4.57豫;162例存在脊柱弯曲异常儿童中女性93例,占57.4豫,男性69例,占42.6豫;其中全部存在异常患者中<7岁儿童45例,7~14岁儿童85例,>14岁儿童32例。结论通过研究表明,脊柱弯曲是儿童期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应该及时加强患者的矫正,及时预防,保证儿童的发育。

    作者:龚明亮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老年患者血液标本凝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凝血实验室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对2015年1月~6月笔者所在科室送检凝血标本16份凝血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老年患者血标本凝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2015年7月~12月,本科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抗凝血标本334份,发生血标本凝血9份。结论通过与临床医生联系和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对护士进行培训,让每位医务人员都知道不合格凝血标本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标本合格率。

    作者:秦辉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对策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危险因素,探讨职业暴露的干预控制对策,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20名医务人员年龄、职业、科室分布、暴露源、暴露环节及暴露后的处理及追踪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0名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20~30岁的医务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年龄段,占56.67%;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职业,占到75.00%;外科系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科室,占到43.33%。乙肝是主要的暴露源,占到65.29%,其次是情况不明的暴露源,占到20.66%。职业暴露的暴露环节,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静脉输液、手术、处理医疗废物,分别占到35%、15%、12.5%。职业暴露者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上报并进行了第一次血液检测的达100%,但是按时随访的只有97名医务人员,占到80.83%。经追踪,120名暴露者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应加大对高危人群的培训力度,规范医务人员自身的操作行为,并且发生暴露后要及时处理、上报、按时随访,并在制度政策上予以支持。

    作者:刘明慧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

    目的分析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发生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提出安全护理管理对策。方法针对近一周出现感染性腹泻的患者进行分析,提出讨论与整改方案。结果126例患者中存在感染性腹泻的有10例。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身体体质、药物因素等。结论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腹泻的现象较为普遍,精神科临床科室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同时加强预防与控制。

    作者:刘红英 刊期: 2016年第27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