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芳燕
目的:研究不同的针灸取穴方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取穴基础上加取合谷穴和太冲穴治疗。比较两组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时间、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等。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较对照组的82.76%高,组间比较,<0.05,统计学差异显著;治疗后研究组在头晕、旋颈试验、肩颈痛等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短,<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常规针灸取穴治疗的基础上加取合谷穴和太冲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明显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闫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手术后胸骨哆开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截止2014年我院心外科手术,术后并发胸骨哆开10例,对其进行急诊手术后实施精心护理管理。结果1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胸骨哆开是心胸外科手术后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积极地术后护理管理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祝奎;王誉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分析消化内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的消化内科护理工作,总结归纳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干预后临床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实施护理干预前存在显著差异(<0.05)。结论针对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护理隐患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李增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2年5月~2015年3月对23例前列腺癌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3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2例尿失禁,1例尿道狭窄。术后3w拔除导尿管,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在围手术期进行标准化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胡桂莲;宋真;潘莉莉;王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在心脏停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脏停博患者64例,根据其是否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在监测工作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结果经比较可知,器质性心脏病组的各项生理参数均显示异常,迷走神经阻断后各项数据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患者的HRV处于中度降低的状态。无器质性心脏病组在治疗结束后心电生理参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0.05,患者的HRV处于正常状态。结论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施以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更好的掌握患者心电生理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李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宫外孕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宫外孕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其中一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开腹手术,称为常规组,另一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称为研究组,记录常规组患者及研究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宫外孕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显著。
作者:陈志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绩效考核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3月实施绩效考核前收治于我院的患者46例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实施绩效考核后的患者为观察组。从2012年4月实施绩效考核,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病案质量完善率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在病案管理中采用绩效考核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医务人员的自身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病案管理工作有所重视,从而提升了病案管理的整体质量,可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影响护理实习生积极性下降的原因,让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打好良好的基础。方法针对目前实习护生存在的问题,抓好岗前培训、规范操作步骤、安排业务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重视反馈、提高带教老师的专业素质等。结果使护生能够较熟练掌握基础技术操作和基础理论的应用。结论护理实习生受到带教老师的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带教老师的行为与教学语言都会影响到护士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汪珍珍;虎宏权;朱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理学实验也越来越广泛,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人体学上讲对于青蛙的解剖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下文简要的针对青蛙设计了一个解剖实验。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更好的取得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熊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CT诊断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结果在对80例患者实施CT扫描后发现,出现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者为72例,肝、脾、肾、胰出现损伤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0,33,17,2例;多实质脏器损伤5例,空肠损伤2例,腹后壁损伤1例;CT扫描的结果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脏器损伤部位、程度以及并发出血的情况、范围,在对后腹膜腔、腹壁以及骨骼等处损伤的诊断中,CT扫描的作用独到。结论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诊断中采用CT诊断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腹部脏器的损伤以及损伤程度进行检查从而为其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周品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弹力绷带与简易蛇毒吸排器共同在毒蛇咬伤早期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堵上咬伤患者98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单独使用简易蛇毒吸排器,B组在A组的基础上使用弹力绷带,对比在治疗中的效果。结果治疗后,B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0.05),使用吸排器后成功吸出蛇毒。结论在毒蛇咬伤早期应用中,应用弹力绷带的同时搭配使用简易蛇毒吸排器,成功清除蛇毒,在治疗毒蛇咬伤中效果明显,加快患者治疗速度。
作者:蒋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疾病患者的临床放疗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3月~2014年6月接收老年肿瘤疾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于放疗期间行不同护理措施,即:常规组患者行临床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行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判定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疾病效果92.0%、护理效果98.0%和常规组(76.0%、80.0%)相比,差异鲜明(<0.05)。结论临床肿瘤疾病患者放疗期间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作用显著,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作者:邹琼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2015年大学毕业生近750万,达到历史高水平。加上去年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人数,预计今年找工作的大学生近840万[1]。今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理想的原因,除了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原因外,更深刻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与其毕业时掌握的技能不相符有关。
作者:陈海松;韩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血清C肽、胰岛素水平,初步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初次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列入检测组,健康体检者63例列入对照组,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禁食后两组别血清C肽、胰岛素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餐前C肽和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0.01)。结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能够准确的进行C肽及胰岛素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糖尿病分型以及治疗指导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申忠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例发病低于6h,11例发病在6~24h之间,7例发病在1~7d之间)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的MRI(磁共振成像)检查与DWI检查。结果2例发病低于6h患者的常规MRI检查显示无异常;DWI检查显示都是高信号。11例发病在6h~7d之间患者的常规MRI检查显示,T2W1为稍低/低信号,T2 FLAIR为稍高/高信号;DWI检查显示都是高信号。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DWI检查,可以在超早期显示病灶,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选用与广泛推广。
作者:马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药检验的目的在于保证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主要技术手段为色谱技术。目前,色谱研究不断深入,检验及分离技术不断改进、完善,各种现代化联机检测及色谱方法逐渐成熟,因其微量检测、高速、自动化、高分辨等特点发挥较大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中药检验中HPLC、GC、SFE、HPCE等现代技术的具体运用。
作者:梁国嫔;吴拾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留置时间与导管位置及并发症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UVC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UVC留置时间分为≥10 d组和<10 d组。对两组的置管位置、置管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52例患儿,其中男33例,女19例;胎龄26~37 w;出生体重700~2000 g。置管时间≥10 d组22例,<10 d组30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 d组留置时间中位数为11.5 d,<10 d组为4.5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10 d组因回血不畅或腹胀等并发症拔管者为4例,<10 d组均因回血不畅或腹胀等并发症拔管;两组导管管端位置中位数分别为T7.5(6.25~9.0)、T10(8.75~11.0)(T为胸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d组腹胀、喂养不耐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NEC发生率均较<10 d组低,其中腹胀、喂养不耐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UVC管端位置为膈肌上1~2 cm为宜,位置得当,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如导管位置不当,应注意观察腹部情况,及时拔管,减少并发症,避免病情加重进展。
作者:冯琳;高晓燕;潘新年;邱玉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措施在门诊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近两年进行静脉采血的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在采血的过程中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采血的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门诊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可明显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黄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肩周炎患者利用针灸推拿和康复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推拿与康复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针灸推拿与康复结合运用于肩周炎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作者:郑邦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脑卒中筛查及防控项目蒲黄榆社区筛查点数据的分析评估本辖区内4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发病情况及其潜在高危人群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方法对脑卒中筛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筛查后的一般人群、脑卒中高危患者、确诊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统计,并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次项目中蒲黄榆社区中心筛查点共筛查12000名4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3323人,占27.7%,高危人群中男/女为1.09/1。共筛查出脑卒中患者1798人,占高危人群的54.1%,确诊脑卒中患者中男/女为1.42/1。高危人群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5.0%,其中狭窄率为9%。对颈动脉斑块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SBP、LDL-C、BMI是其显著的相关因子。结论45岁以上人群伴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比例很高,大部分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其中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和体重指数是可能相关的危险因子,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在社区医院进行预防。
作者:张岩;周春宇;张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