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的构成特点分析

张文霞

关键词:老年人, 心血管急症, 构成特点, 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的构成特点,为进一步提高老年心血管患者生存率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300份,统计所有患者基本资料、疾病类型、病史情况、治疗结果、预后情况等,总结急性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的发病特点、诊断标准、危险因素. 结果 300例患者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首要心血管急症类型,超过80%的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发病年龄以60~70岁为高发性年龄层,患者居住地例医院相对较近;春季及换季月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经治疗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生存率为91.7%.结论 急性心血管急症患者在疾病类型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上具有典型特征,掌握其构成特点可有效减少发病率.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距骨骨折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

    本文主要阐述了距骨骨折的血供系统以及解剖学特征,对距骨骨折分类进行详细描述,总结了诊断距骨骨折的措施以及距骨骨折治疗措施,为距骨骨折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徐志开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降低高血脂的化学药物与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

    血脂升高主要是指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因此,对降低高血脂的药物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何敏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

    病原微生物具有种类多,变异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验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目前,用于临床检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包括:分离培养、基因芯片、血清学反应、PCR技术等,本文通过对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进行分析,对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的进展做一阐述.

    作者:罗莫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左心衰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目的 分析和研究急性左心衰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急性左心衰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93例,将其按照住院编号前后顺序随机分为机械通气组46例与对症组47例.对症组患者予以对症干预;机械通气组患者在对症干预同时辅以机械通气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12 h后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pO2)、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aO2、PaCO2、SpO2检测值均无明显差异 >0.05; 机械通气组患者治疗后PaO2、SpO2检测值高于对症组,PaCO2检测值低于对症组 <0.05.机械通气组患者气管插管率与死亡率均低于对症组 <0.05.结论 将机械通气治疗应用于急性左心衰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

    作者:高云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组(47例,75mg/d),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阿司匹林肠溶100~300mg/d). 主要终点指标:①再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于经CT证实的脑出血;③外周血管血栓栓塞;④出现胃肠道、眼底或皮肤出血. 结果 氯吡格雷组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发生率(6.1%)低于阿司匹林组(26.7%, <0.05). 氯吡格雷组出血发生率为7.32%,低于阿司匹林组(7.62%),无统计学差异( >0.05). 结论 使用首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负荷量抗血小板作用强大.

    作者:顾淑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异甘草酸镁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 荆州三医消化科于2011年4月~2015年5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70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苦参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HBVDNA阴转率方面存在差异性. 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有较好疗效.

    作者:胡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EEP与急性左心衰患者循环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中PEEP与急性左心衰患者循环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2010年~2015年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行血流动力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病例分为三组:A:正常潮气量,低PEEP方式组,B:正常潮气量,正常PEEP通气方式组C:正常潮气量、高PEEP通气方式组,正常PEEP通气组患者心功能改善为明显,PEEP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患者心排量下降、肺水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PEEP在一定范围之内就可以起到减少肺水、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而更大的PEEP对减少肺水在本研究中没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姚岚;蒋沁娟;徐伏良;张成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药爽口液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中药爽口液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口腔护理中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上消化道出血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爽口液组,生理盐水组和甲硝唑溶液组,每组各50例,分别观察比较三组口腔护理7d前后的PH值和口腔细菌培养的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 三组口腔护理患者前后的PH值差异无显著性( <0.05);口腔细菌培养转阴率及临床疗效中药爽口液组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和甲硝唑溶液组( <0.01或 <0.05). 结论 采取中药爽口液进行口腔护理,对口腔黏膜刺激小,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口腔护理溶液.

    作者:李雯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日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日两国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及参考.

    作者:段莉;封桂英;辛小林;商成喜;雷慧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208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所有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61例,29.33%)、神经系统损害(42例,20.19%)和消化系统损害(34例,16.35%)为主;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53例,25.48%)、非辩证用药(48例,23.08%)、用法不合理(42例,20.19%)、配伍不当(37例,17.79%)和个体差异(28例,13.46%). 结论 我院中成药致不良反应仍较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常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药物因素、非辩证用药、用法不合理、配伍不当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作者:赵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胃穿孔患者应用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和观察治疗胃穿孔患者时使用腹腔镜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胃穿孔患者共105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1例对照组和54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胃穿孔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0.05. 结论 在胃穿孔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昌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途径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常规组行常规临床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另外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 结果 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后,终取得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接受常规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终取得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0.62%,研究组总体心绞痛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7%;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常规组,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另外选择低分子肝素进行联合治疗,能够大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绞痛治疗有效率,且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杨奇六;李桂娥;何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妇幼保健机构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档案信息是妇幼保健机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资源,是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极具价值的辅助工具. 我们必须针对妇幼保健机构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之道,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及利用率,为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及卫生事业改革贡献力量.

    作者:孟育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探讨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45例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均采用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 术后随访1年,对比手术治疗前后患者肘关节疼痛程度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1年时患者肘关节VAS评分明显下降,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0.05). 结论 采用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可改善疼痛、僵硬症状,恢复肘关节功能.

    作者:刘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胰岛素致重度水肿1例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然而通常所称的水肿乃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液.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腔积液.胰岛素水肿好发于面部及四肢部位,患者常在清晨起来照镜时发现眼睑水肿,或在晚上洗脚时发现足背部或踝部有肿胀. 此时,患者应去医院检查肾功能,如果肾功能基本正常,即考虑与胰岛素有关.胰岛素水肿的程度一般较轻,经过几周后可自行消失.因此,轻度的水肿现象无需特殊治疗,也不必停用胰岛素,关键是低盐饮食,避免摄盐过多而致水钠潴留加重. 个别水肿程度较重者需要加用小剂量利尿剂,以防止引发心力衰竭.

    作者:赵文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自控硬膜外镇痛防治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效果探讨

    目的 分析和探讨自控硬膜外镇痛防治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耻骨上经膀胱切除前列腺者84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应用哌替啶吗啡镇痛,观察组42例,应用0.125%罗哌卡因160ml加地佐辛5mg的混合液镇痛,对比两组患者在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膀胱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0.05).结论 自控硬膜外镇痛在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防治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陈宇;王超;吴壬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和研究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71例,将其按投币法随机分为多样化组与传统组,每组各有患者36和35例. 传统组患者予以简单护理干预;多样化组患者予以多样性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多样化组患者干预效果高于传统组 <0.05.多样化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传统组 <0.05.结论 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血压水平,促进病情转归,且多样性护理措施的干预有效规避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作者:邱素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调查

    目的 以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特征和患者临床表现,分析导致这些症状的产生原因,为采取措施排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512例,运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自制问卷,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等. 结果 焦虑症状阳性者占患者总数的34.8%,抑郁症状占39.8%,并且焦虑和抑郁症状与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联系紧密. 结论 焦虑和抑郁是神经内科患者的常见症状,需要综合采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措施,缓解和治愈患者,提高患者治愈效果和生存质量.

    作者:孙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骨髓腔输液技术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评价骨髓腔输液技术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失血性休克患者46例,采用胫骨骨髓腔输液技术,观察骨髓腔输液通道建立时间、骨髓腔穿刺成功率、骨髓腔输液速度、通道建立后血压回升时间. 结果 46例患者从抢救开始至骨髓腔输液通道建立时间(20.3±3.2)s,平均20.8s.骨髓腔穿刺成功为100%.骨髓腔穿刺输液不加压时滴速:(25.3±4.5)ml/min,平均26.1ml/min,血压回升时间(30.2±5.3)min,平均31.3min,所有患者未出现骨髓腔输液并发症. 结论 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骨髓腔输液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易操作等特点,是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体液复苏方式.

    作者:王兴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子宫肌瘤通过米非司酮不同剂量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 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抽取2013年09月~2014年09月我院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各有32例患者,其中32例对比组患者给予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37例研究组患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可以使子宫肌瘤变小,不良反应症状也比较少.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