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脾益肾活血方联用氯沙坦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罗亮;王莉

关键词:健脾益肾活血方, 氯沙坦, 高尿酸血症肾病
摘要:目的 评估高尿酸血症肾病应用健脾益肾活血方联合氯沙坦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96例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单用氯沙坦治疗,观察组48例采取健脾益肾活血方联用氯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尿酸、24h尿蛋白定量以及尿β2-MG含量三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 <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肾小球率过滤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 >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63.89%),两组数据差异明显(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采取健脾益肾活血方联用氯沙坦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肾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氨茶碱致过敏性皮疹1例

    过敏性皮疹也叫药物变态反应,是因用药引起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一类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对致病原的抵抗. 我们常说的增强免疫力,指的就是提高身体对致病微生物和体内异常反应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防止传染病,维持身体情况稳定,并监视体内发生的异常情况(如癌变)和体外入侵的异体物质(如微生物和其它异体蛋白质),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所以,正常的免疫反应对于维持生命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当正常的免疫能力受到严重损害时(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生命就将不能维持. 免疫反应的异常,无论是过强或过弱,对身体都是不利的,会引起一系列的病变;由药物引起的这种情况就是药物过敏.

    作者:赵文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快速四联检测法与常规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 比较BV快速四联检测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BV)和白带常规检测法检测BV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180例BV患者的送检标本分别采用BV快速四联检测法和白带常规涂片法进行检测. 结果 BV快速四联检测法和白带常规涂片法检测BV的阳性率、特异性、符合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BV快速四联检测法相对白带常规检测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主观因素少等优点.

    作者:范存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探究

    目的 探究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为炎症性肠炎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炎症性肠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镜下所见并评价内镜诊断价值.结果 在消化内镜下可以看到严重性肠炎患者的黏膜病变情况,以便帮助患者进行着早期的诊断和治疗,由临床资料可知消化内镜的诊断准确率为84.44%,其中对于溃疡性肠炎以及克罗恩病的诊断准确率为92.43%和60%. 结论 将消化内镜应用于炎症性肠炎诊治之中,可用于溃疡性肠炎的临床诊断,对于克罗恩病的诊断则需要其他手段辅助进行.

    作者:王志峰;陈星;王琴琴;马瑞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放射科检查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析优质护理服务在放射科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88例放射检查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基于常规护理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检查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其结果并不显著,不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0.05;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其差异显著且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 <0.05. 结论 放射科检查患者进行放射检查时,基于临床常规护理再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同时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被患者认可的程度提升,这也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患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及稳定.

    作者:章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子宫内膜息肉局部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对比分析宫腔镜摘除术及诊刮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2014年收治的6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为30例,对照组35例,这些患者均有生育要求.实验组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对照组采用诊刮术. 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干净的时间、宫腔粘连的机率、分娩后发生胎盘粘连的机率、复发机率均较对照组少,而术后妊娠机率较对照组高. 结论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具有对子宫内膜损伤小,准确率高,术后妊娠机率高.

    作者:詹润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管理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肝脏是机体营养物质代谢中心,而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代谢途径出现了障碍,几乎所有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和饮食管理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生存的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作者:陈兴娅;王琼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水分对中药片剂质量的影响

    随着医疗科技的日益发展,中药的给药方式也由传统的单一的煎服方式逐渐增添了注射剂注射使用. 近些年来,中药片剂取得了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制作工艺日益完善,提取的中药成分纯度越来越高,但是,中药片剂在临床使用上意外事故频发,可见中药片剂的使用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存在很多我们已知和未知的安全隐患. 笔者根据自己的系统研究,总结出本文,将中药片剂目前在国内国外的发展现状以及笔者对中药片剂的发展未来向广大的读者进行介绍,以供读者朋友参考借鉴.

    作者:杨忠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延续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探析

    目的 探析应用延续护理后T2DM患者的健康行为与自护能力受到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4月~2015年3月治疗的131例T2DM患者进行观察,经过前期系统性治疗之后,为131例T2DM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干预服务. 结果 护理前HPLP量表评分为(130.58±4.91)分,护理后为(189.75±5.28)分;护理前ESCA量表评分为(95.69±2.85)分,护理后为(170.64± 3.67)分. 结论 延续护理可对T2DM患者的健康行为、自护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陶秋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宫颈癌的筛查研究分析

    宫颈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当前发病率已经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2位,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进行早期筛查,对宫颈癌的防治意义重大. 宫颈癌筛查方法有巴氏涂片、液基薄层细胞学、HPV-DNA检测、阴道镜、宫颈组织活检等. 现就宫颈癌筛查对象、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黑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T、MRI和MRCP对恶性胆道梗阻的综合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应用CT、MRI及MRCP实行综合诊断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252例, 对其分别实施CT及CT、MRI、MRCP综合检查, 对比其检查符合率. 结果 CT、MRI、MRCP综合检查的定性检查符合率要明显高于单纯的CT检查,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 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实施CT、MRI及MRCP综合检查可获取较好效果,提升定性诊断符合率,实现对恶性疾病的早发现及早治疗.

    作者:秦银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的共同病理过程.肝纤维化是肝脏对许多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过程,是体内胶原纤维的合成与降解相互作用的结果.肝纤维化如果不加以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

    作者:赵金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分析

    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形态异常,破坏血管结构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目前认为糖尿病的血糖代谢紊乱包括三要素: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升高(侧重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以及血糖波动异常(侧重血糖水平的急性改变)[1].

    作者:赵田;吕肖锋;张天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硝唑栓联合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甲硝唑栓联合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硝唑栓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血清促卵泡生成数以及血清雌二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老年性阴道炎患者的总有效率、血清促卵泡生成数以及血清雌二醇明显优于对照组老年性阴道炎患者( <0.05). 结论 甲硝唑栓联合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韩春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在阴道助产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 观察产钳术、胎头吸引术在阴道助产中的临床效果,比较这两种助产方式各自的优缺点,选择合理的助产术式. 方法 通过对本院阴道助产的46例产妇,其中产钳助产25例,胎吸助产21例. 对其资料作回顾性研究分析,以了解两种助产方式具体效果及母婴损伤进行比较.结果 产钳助产术的母体损伤明显高于胎头吸引组,而胎头吸引助产术的新生儿损伤又高于产钳助产术组. 结论 胎头吸引术对于基层医师特别是产钳经验不足的医师更为适用,正确操作安全性较高;产钳助产术适用的范围更广,但技术掌握较困难. 通过仔细检查后选择合理的助产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剖宫产率,保护母婴安全.

    作者:刘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诊疗

    目的 针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主要分析并研究不同方法对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情况.方法 本文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共160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进行治疗)与治疗组(采用复方炔诺酮进行治疗)分别80例,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经研究得出治疗组治愈85%、显效13.75%、无效1.25%;对照组痊愈61.25%、显效26.25%、无效10例12.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低于治疗组9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因此,给予患者使用复方炔诺酮,能使患者早日出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在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中,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能有效改善病情.

    作者:蒋明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我国8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现状探讨

    目的 探讨我国8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现状. 方法 随机抽取我国医改后的省、市、县等8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着些结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卫生信息标准的调查. 结果 8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24.5%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始根据卫生部研发的卫生信息标准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建设,其中应用率为33.65%. 结论 伴随着新医改的颁布,卫生信息标准已经逐渐使用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中,但是总的应用率还是比较弱,在不同层次的中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卫生部加快推进卫生信息标准的建设,促进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者:蔺江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质性研究与生存质量评定量表联用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质性研究与生存质量评定量表(WHO QOL-100)两种不同研究方法联用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WHO QOL-100量表对6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然后随机抽取其中30例采用现象学分析法调查. 结果 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个人信仰、生命质量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 深度访谈发现疾病影响、自我感受负担、社会需求为三个主要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结论 质性研究与WHO QOL-100量表联用能够更好的了解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生活需求,为后续提供针对性的医护服务提供参考.

    作者:路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细胞分析是临床中常用的检测指标,是发现某些全身性疾病早期迹象的重要检测手段.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是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诊断的经典指标,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靶器官损害、诊疗及预后关系密切. 本文对RBC、Hb、HCT、RDW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洪芳;郗爱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内科药物治疗情况及其预后. 方法 选取不同意接受血运重建术而在我院接受内科药物治疗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患者19例.结果 19例患者中16例抢救成功于2w后出院,1例遗有梗塞后心绞痛,3例死亡. 结论 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复杂,病死率高,需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的演变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早明确诊断及治疗,缩小梗死范围,挽救濒死心肌,防止心室重构,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作者:郝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并探讨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3年1月~2014年6月. 对这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护,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其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和斜率(TS)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随访发现,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2例患者发生死亡,死亡率为20%.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初始值明显更高( <0.05),其窦性心率震荡斜率明显更低( <0.05). 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现象进行监测,对患者的死亡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廖勇;夏剑波;陈正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