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素珍
目的 探究肾结核CT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对其中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在本院确诊为肾结核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CT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对CT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CT的诊断准确率为90.00%,B超的诊断准确率为82.50%,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T诊断中的误诊率为10%(4例).4例患者中有3例被诊断为肾囊肿,1例患者为被误诊为肾结核.结论 在肾结核的诊断中CT诊断具有良好的准确率,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在肾结核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
作者:陈庆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提出一种肝癌超声图像分形维数纹理识别的方法.方法 首先将肝脏超声图像像素点看作三维空间的一个点,则图像就是一个表面,然后计算图像的分形维数.应用此法计算了4例肝癌肝脏的超声图像及5例正常肝脏图像的分形维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肝脏分形维数值较小,肝癌肝脏分形维数值较大.分形维数可以很好地定量化表征正常肝脏与肝癌肝脏.结论 肝癌超声图像分形维数计算程序,为医师临床辅助诊断肝癌提供了量化依据.
作者:李秀丽;孟晓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高频超声特征,同时对比超声和病理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符合率.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术后病理确诊的2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诊断表现,并将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术前超声检查提示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为22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4.60%.其中I型血流2例,Ⅱ型血流2例,Ⅲ型血流18例;22例纵横比(L/T)≥1;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桥本氏病1例.结论 不同的病理特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癌决定了不同的超声图像,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癌准确率较高、操作方便、费用低等优点,肿块纵横比和血流特点有较高的特异性.
作者:周春兰;闻华;贺燕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对循证护理用于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以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收的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且对护理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循证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被广泛推广于临床中去.
作者:朱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分析干预护理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67例患者控制眼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手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对护理后的眼压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术后护理,67例患者视觉功能恢复良好,患者眼内压力有效的控制在15 mmHg左右,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眼压均正常范围,没有出现复发现象.结论 对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手术效果,提高患者视觉功能.
作者:谭亚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舒芬太尼应用外伤性颅内硬膜外血肿清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40例外伤性颅内硬膜外血肿清除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进行手术麻醉,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舒芬太尼麻醉的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优于采用芬太尼麻醉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4.7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5.79%,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手术麻醉具有诱导时间短、术后苏醒快、麻醉不良反应低等特点,具有较高麻醉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殷占君;王世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针对盐酸氨溴索应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6年8月~12月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128例进行治疗效果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之以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结果 运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总效率高达84.4%.而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成功的总有效率为65.6%,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远超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实验组除喘息外其他各项症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治疗结束后基本没有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产生,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乔丽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首次不同剖宫产切口对腹壁、腹腔粘连性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待产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80例产妇,根据患者首次剖宫产切口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采用的是新式剖宫产术,对两组产妇的盆腹腔粘连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娩时间以及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产妇再次妊娠剖宫产术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娩时间以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首次剖宫产后盆腹腔粘连情况和子宫疤痕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的对再次妊娠产妇来说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产妇子宫疤痕的恢复,减少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痛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马晶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B超在肝硬化中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1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行常规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的肝脏轮廓、肝实质光点以及脾脏大小等进行B超检测,比较其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管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血液流速则呈现为明显的变缓趋势(P<0.05),统计学有意义.对肝硬化患者给予B超检测,发现有19例肝脏轮廓呈现出锯齿状变化,18例出现肝实质光点增粗,20例存在胆囊壁厚度增加现象,另外出现脾脏肿大的为22例,存在明显腹水症状的为14例.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给予B超检测,能够明确门静脉管径大小以及血流变化情况,其能够作为肝硬化的重要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王菊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否可以作为眩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的患者60例,经过临床、视频眼震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TCD)、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眩晕的患者33例,对照组27例.均进行椎动脉直径的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眩晕组颅内右侧椎动脉直径为(3.12±0.54)mm,左侧椎动脉直径为(2.93±0.71)mm,对照组颅内右侧椎动脉直径为(3.10±0.68)mm,左侧椎动脉直径为(2.89±0.67)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眩晕组患者中符合椎动脉发育不良有10例,占30.30%,非眩晕组患者中符合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有9例,占33.33%,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的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能不是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关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张策;王玉芳;刘建军;李尊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脑梗塞运用银杏达莫联合奥扎格雷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使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的6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遵循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一组33例,单纯采用奥扎格雷注射液治疗,作为对照组.另一组35例,采用银杏达莫联合奥扎格雷注射液治疗,定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满意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仅有一名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达莫联合奥扎格雷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有良好的效果,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且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满意程度高.
作者:果志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肝胆外科手术快速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探究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70%(29/30),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0.00%(24/30),两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肝胆外科手术后患者身体康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临床推广.
作者:桂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腓骨长肌腱、腘绳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腱)的解剖学形态和生物力学特性,证明腓骨长肌腱单股可以作为同时重建ACL、PCL(ACL、PCL)比较理想的移植物.方法 将16例19~56岁因某些原因行大腿中下段以上截肢的新鲜标本,取腱器取下腓骨长肌腱、腘绳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腱),ACL、PCL,用精度0.02的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各肌腱的长度、宽度、厚度.肌腱两端锁边缝合,每端用3根丝线,缝合长度为3 cm,拉力试验机测试.结果 前后交叉韧带、腘绳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腱)、腓骨长肌腱长、宽、厚度与前后交叉韧带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交叉韧带、腘绳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腱)、腓骨长肌腱极限拉伸强度与大变形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腓骨长肌腱单股的大形变、极限拉伸强度与腘绳肌腱、前后交叉韧带进行数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腓骨长肌腱单股从中间切断可以作为同时重建ACL、PCL的理想移植物.
作者:王雪臣;史福东;刘仕杰;崔泽军;石磊;张子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把手术室中的人员一共分成六个质控小组,形成有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与专科组长共同组成的质控体系,通过全方位、多功能的系统性质量控制进行护理.结果 将实施质控小组之前与实施质控小组之后进行比较,护理不良事件的出现情况逐渐下降,护理质量评分也在不断升高,由84.5升至93.1,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质量小组能够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使护理更加标准,具有完整的制度体系,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效果和能力,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陈幼琼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还少活络效灵汤与西药用于血管性痴呆(VD)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平均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应用西药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还少活络效灵汤,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等均显著优于A组,且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95.00%,显著高于A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颇为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少活络效灵汤与西药联合治疗VD患者,疗效确切,应用价值高.
作者:林长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提高痰标本细菌学检验与临床感染符合率的对策,改善痰标本采集质量,提高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为常规组,以自然咳痰法采集痰培养标本;另一组为观察组,以痰标本细菌学改良法采集培养痰标本.对两组患者的痰标本合格率和阳性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痰标本合格率和阳性率均高于常规组,改良效果明显,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标本采集合格率低是导致痰液临床符合率差的主要原因,高效的痰标本采集方法是提高痰标本合格率的有效途径,注重痰标本采集方法的改进是提高痰标本细菌学检验与临床感染符合率对策的思路.
作者:郑素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通过雾化氧气吸入法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纠正,对患者低血钾情况的干预效果.方法 择取2014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心内科住院AMI患者72例,血钾浓度均在3.5 mmol/L以下.根据住院号尾数奇偶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行以氧气雾化吸入进行钾元素补给,对照组按常规予以静脉及口服补钾.比较两组血钾上升时间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补钾,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清钾值,干预前后差异在统计学层面上具有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在统计学层面具有意义(P<0.05).结论 雾化吸入方法与静脉、口服途径有相同的补钾效果,但氧气雾化吸入法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能够补钾的同时增加患者舒适度,达到安全补钾的目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挺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康复率为30例(65.22%),显效率为14例(30.43%),治疗总有效率为44例(95.6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康复率26例(56.52%)、显效率13例(28.26%)和总有效率39例(84.78%)(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10.87%(P<0.05).结论 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云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HPLC法测定诺氟沙星胶囊溶出度.方法 选择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磷酸-三乙胺缓冲液:水:乙腈(60:28:1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7 nm,柱温25℃,按照药典中浆法测定诺氟沙星胶囊溶出度.结果 HPLC法中诺氟沙星胶囊在2.03~50.9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634.4X-543.1,加样回收率平均值为100.23%,RSD 1.7%;诺氟沙星胶囊在醋酸缓冲液介质中溶出度均值为91.37%,符合药典标准.结论 高效液相法测定诺氟沙星胶囊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溶出度检测的参考方法.
作者:李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式,为今后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经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治疗的患者122例,按照患者的疼痛程度,将其分为无痛组和有痛组.将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心电图、性别、年龄、诱发原因进行综合比对和分析,结合临床状况进一步探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征以及护理要素,将护理经验记录在案,便于今后进行核查工作.结果 依据两组对比分析,无痛患者特点为:年龄>72岁;长时间处于非运动状态;心率稳定在65~75次/min,无痛组的心率明显低于有痛组;心电图S-T段向下偏移<2 mm,该病理特征大多数集中在无痛组当中.结论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与有痛型心肌缺血的特征在临床上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结合临床差异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无痛性心肌缺血状况出现频率,进一步提升护理效率.
作者:胡春蓉;何利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