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王雨生
目的:总结成功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要点及心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82例87眼泪囊鼻腔吻合的临床资料,就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即刻手术成功86眼,经6~18mo随访82眼无溢泪、溢脓症状,2眼1a后复发再次手术治愈,2眼有溢泪,但泪道冲洗通畅.结论:认真操作,把握要点,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文强;周雄;周和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新的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ICS)是否较标准同轴晶状体乳化引起较少的内皮损害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0例随机分配接受标准同轴晶状体乳化(SCP)或MICS晶状体乳化.术前及术后1a测量角膜中央及12点内皮细胞计数、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以及角膜中央厚度.结果:患者173例完成了试验.在1a的随访检查中,MICS组内皮细胞损失为6.5204%,而SCP组为8.726%(P<0.00005).两组在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术后角膜厚度以及在切口部位和角膜中央测得的内皮细胞密度变异方面无显著差异.在硬性白内障患者中,与手术步骤无关,内皮细胞密度损失的增加量较高.结论:比较SCP与MICS,本研究表明后者引起的内皮细胞密度损失明显地较低.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方法: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小梁切除术组63眼,对两组术后6mo的眼压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术后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7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63眼传统小梁切除术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手术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易贵荣;白宗禧;田骥;石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泪道义管的插管方法及种类对泪小管吻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直接插管和逆行插管在泪道内植入硬膜外导管、输尿管导管或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87例,随访2~18mo.结果:直接插管组51例,治愈37例(使用硬膜外导管33例,治愈24例;输尿管导管18例,治愈13例);逆行插管组36例,治愈26例.各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直接插管或逆行插管的方法,在泪道内植入硬膜外导管、输尿管导管或硅胶管的疗效相当,都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俊峰;许雪亮;刘双珍;向前;江海波;文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一种理想有效的方法.传统中医治疗,药物治疗,近几年兴起的基因治疗及视网膜移植治疗各有特点.其中视网膜移植治疗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并且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治疗措施.现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冯霞;刘哲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Met抑制剂K252a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原代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加入HGF、HGF+K252a,以DMEM为对照,应用四唑盐法(MTT法)观察K252a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252a对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HGF(50nmol/L)+K252a(30nmol/L)组与对照组光密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Bcl-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变化都不明显.结论:c-Met抑制剂K252a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安小玲;王维明;韩清;陶津华;张劲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在统计学眼压的正常范围之内,却有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及与之相关的视盘改变.故发病隐匿,常造成不可逆的视神经损害.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是机械因素、血管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降眼压是必要的措施,眼压降低30%以上对其病变有利.与此同时,改善视神经血流供应和保护视神经的药物正被关注.
作者:王禹燕;郑燕林;黄珍珍;刘嘉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离体培养的SD大鼠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分成3组:实验组用H2O2+EGb761处理,对照组用H2O2处理,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上皮细胞Bcl-2,Bax的表达,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实验组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4h时为(20.7±1.4)%,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4h时为(2.6±0.6)%,空白对照组为(6.8±1.1)%;Bax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实验组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24h时为(10.7±0.9)%;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4h时为(33.4±4.6)%,空白对照组为(4.6±0.8)%.结论:EGb761通过使晶状体上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减少,阻止氧化损伤所致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可能与白内障形成有关,EGb 761在早期白内障形成中可能起抑制作用.
作者:李爽乐;罗清礼;李正时;官鹏;卢燕;江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以散光为主眼的有效性.方法:分析LASIK技术(鹰视准分子激光系统和MORIAC-B微型角膜刀)治疗以散光为主眼(A组,28眼)和以近视为主眼(B组,30眼)的术后结果.术前、术后分别进行视力,主、客观验光,角膜地形图等检查.采用6mm光学区分区切削模式.结果:A组患者术前裸眼视力均在0.1以下,术后均在0.6以上.术后6mo视力在0.8以上和1.0以上者:A组分别为96%和93%,B组分别为100%和93%;A组术前散光度平均为-2.48±1.27(-1.50~-4.50)D,术后减少至-0.52±0.56 (-0.00~-1.00)D.B组术前散光平均为-0.72±0.63(-0.25~-1.25)D,术后减少至-0.38±0.32(-0.00~-0.50)D.A组和B组术前散光值比较相差显著(P<0.01),术后散光值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术后散光值均较术前有明显减小(P<0.01).术后两组中散光在0.50D以内眼所占比例分别为86%和87%,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的分别占36%和10%,没有1眼的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结论:采用鹰视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治疗以散光为主眼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视觉矫治效果良好.
作者:杜红俊;徐渊;郭长梅;王雨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层间异物情况.方法:在LASIK手术的6 239例(12 312眼)中,对术后出现角膜层间异物残留病例的相关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4眼(2.47%)出现角膜层间异物残留.其中,50眼(0.41%)采用异物剔除和冲洗等及时合理的措施处理;254眼(2.06%)无须处理.所有病例预期的矫正视力均无明显影响,冲洗后3眼出现少许边缘性角膜上皮细胞植入.结论:LASIK术后出现角膜层间异物残留并发症的比例低,多数病例无须处理.通过对相关因素的控制可有效减少,但不能杜绝.及时合理的处理方法能提高视觉质量,LASIK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胡学斌;方芳;江萍;莫纯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光明液对实验性视网膜光损害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光明液组、模型组、正常组和VitE组.采用手术显微镜光源(Lux为30 O00±50)照射SD大鼠右眼30 min,建立急性光损伤模型.分别采用光明液、VitE滴丸及等量蒸馏水进行灌胃治疗7d,观察细胞凋亡率、Caspase-3活力、NO含量变化及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改变.结果:光明液可以明显降低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率,有效地抑制细胞凋亡中的关键酶-Caspase-3蛋白酶的活力,还可一定程度减缓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的改变,对具有细胞毒性和氧化作用的NO也有较强的降低作用.与抗氧化剂VitE相比,光明液的疗效要优于前者.结论:复方中药光明液是一种治疗视网膜光损害性疾病的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
作者:王萧;胡世兴;林少春;麦细焕;郭学军;邹移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将大鼠5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8只,分别饲养于常氧和50mL/L低氧仓.于饲养后0,2,6,8,12,24,48h各处死4只,分别进行光镜,电镜,免疫组化(SABC)测定HIF-1α及P53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IF-1α在缺氧后2h开始表达,8h达到高峰,12~24h持续强表达,48h表达明显下降.P53在缺氧后2h开始表达,以后表达逐渐升高,24h后表达达到高峰,48h表达明显下降.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02495).电镜结果显示在视网膜缺氧6h视网膜超微结构开始变化,24h凋亡达到高峰.结论:低氧条件下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均有表达,随着HIF-1α的表达达到高峰后P53的表达达到高峰,两者呈明显正相关.P53表达达到高峰时电镜结果显示凋亡达到高峰.
作者:张薇;李若溪;许建华;刘哲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分离复位后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6/2005-09诊治的外伤性睫状体分离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26例治疗后出现眼压升高,25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1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结论:外伤性睫状体分离经治疗复位后需密切观察眼压的变化,药物和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作者:黄勇进;李山祥;闻祥根;吴晓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眼眶病中常见的疾病,大部分与甲状腺疾病相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TAO有自愈倾向,尽管大多数TAO球后组织都有特征性的改变,但临床上只有30%~50%的患者出现明显眼部症状,3%~5%的患者视力累及.TAO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是疾病主要的调节因子.而眼眶内成纤维细胞抗原的表达,是发病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根据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已经总结出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TAO的发病机制.为指导各种有效新药物的开发,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开辟道路.
作者:陈敏;周翔天;盛文;瞿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23岁,因双眼LASIK术后视力下降4a+,双眼视物重影,渐加重8mo+,于2004-08至我院就诊,病史无特殊.诉2000-08外院行LASIK近视矫正术,术前近视度数为双眼-8.00DS,余资料不详.术中顺利(角膜瓣厚160μm),术后UCVA:双眼0.5.术后减量使用帕利百(5d,3次/d)和氟米龙(4wk,每周减少1次即4次/d减至1次/d),期间无不适.术后0.5a,自觉眼胀痛伴视力下降,外院查UCVA:右眼:0.4,左眼0.1,均不能矫正;眼压(NCT):41mmHg、38mmHg(1mmHg=0.133kPa),眼底:C/D右0.2,左0.7,角膜厚度:右360μm,左眼362μm,角膜地形图正常,视野:双眼鼻侧阶梯,予药物降眼压治疗3mo(具体不详),期间眼压波动于28mmHg左右.
作者:杨春霖;李旭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凋亡相关基因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标本和10例正常眼眶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和65%,显著高于眼眶正常组织(53%,65%vs 10%,P<0.01).实性型腺样囊性癌中P53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腺样-管状型中的表达率(86% vs30%,P<0.01);P53和Bcl-2在复发组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初发组中的表达率(85% vs42%,P<0.01),(100% vs 53%,P<0.01);P53和Bcl-2二者在表达上具有相关性(χ2=1.461,P>0.05).结论:P53和Bcl-2蛋白的检测对于判断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红梅;周晓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近视眼306例612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电脑验光仪、非接触眼压计、A超和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其数据.并分析其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住址、近视家族史、配戴角膜接触镜史、眼别、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无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在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t=4.183,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裸眼视力、眼压呈正相关(r=0.114,P=0.005;r=0.483,P=0.000);与角膜曲率为负相关(产-0.114,P=0.005).角膜中央厚度与年龄无相关(r=-0.041,P=0.312),根据年龄分组,各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5.490,p=0.000),角膜中央厚度似有随年龄增长变薄的趋势.角膜中央厚度与近视屈光度之间无相关性(r=0.027,P=0.499).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557.824-7.254X7+27.989X9-2.499X12+5.285X13(F=16.840,P=0.000).结论: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主要因素是配戴角膜接触镜史、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眼压.
作者:韦斌;具尔提;付玲玲;王星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统计报告汉中地区眼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a来资料完整的眼外伤住院患者1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汉中地区眼外伤以钝挫伤和穿通伤为主,分别占48.3%和37.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31~40岁发病率高(20.9%),50岁以前均呈现比较高的发病率.职业以农民高,其次为学生和工人.治疗效果以单纯前房积血好,爆炸伤和暴力伤治疗效果差.脱盲率45.4%,终致盲率34.3%.结论:眼外伤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青中年的劳动安全防护和教育,加强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及鞭炮等爆炸物的管理对预防和减少眼外伤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治疗,早期手术是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作者:张安民;周爱意;左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 lens(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于2004-11始开展了Verisyselens(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例(6眼)高度近视(度数-13.5~22.0D之间),密切观察术后眼压、屈光改变、视力及角膜、虹膜情况,随访1a以上.结果:大部分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1~2行,术前裸眼视力0.02~0.2,佳矫正视力由0.25~0.5,恢复到术后裸眼视力0.5~0.6.并发症较轻、较少,恢复快,仅1例为晶状体偏中心并眩光发生,经再次手术调整晶状体正位后,眩光消失,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虹膜少许脱色素,本组中另3眼出现晶状体表面尘样色素附着,(虹膜未见脱色),但均未影响视力,眼压不高.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效果好,屈光度稳定,可预测性强,短期随访,安全性高,但国人为有色人种,术后虹膜持续为晶状体夹持,导致少量而持续脱色素,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尚需注意长期随访.
作者:罗汉暄;陈集玲;李慧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女,4岁,以右眼球突出0.5a之主诉入院,住院号274969.查体:视力:右眼0.2,左眼1.0;眼球突出度:右25mm,左12.5mm,眶距:96mm.右眼球向外侧活动受限,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右外上方眶缘内可触及界限不清的一囊性包块,约25mm×15mm大小伸入眶内.压痛(-),表面光滑,不活动.屈光间质透明,眼底静脉轻度扩张,视盘苍白,余未见其他异常.左眼内外眼均未见异常.
作者:杨戈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