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海;张永康;李莉;吴胜望
目的:建立人眼晶状体的功能仿真模型,研究人眼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临床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晶状体调节的数字仿真模型,根据调节理论进行晶状体形变和调节仿真,并分析眼压对晶状体形变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随着调节的增加,前、后表面向远离晶状体中心的方向移动,晶状体厚度增大,前房深度减小;晶状体的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加,使得屈光力增大.晶状体形态对压力变化敏感: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后,前、后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向赤道部移动,晶状体厚度减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赤道半径增大;屈光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仿真研究支持了Helmholtz的调节理论,与公认的调节事实相符合,表明了仿真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作者:刘卓;王博亮;吴世辉;徐秀英;戴培山;鞠颖;谢杰镇;黄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眼球破裂伤是眼外伤中的重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常见于角巩膜缘处,而后部巩膜破裂,常不易发现.对眼球破裂伤处理我们对于不同破裂位置,不同损伤程度仔细检查、正确手术,尽大努力挽救部分有用视力,保留眼球形态.目前就我科于2000-01/2005-12收治的30例眼球破裂伤应用现代眼科技术修复方法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愉;段宇辉;贾丽;唐红;焦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70岁,因劈木头致左眼崩伤1mo在当地医院以外伤性白内障于2005-01-20行左眼PHACO+IOL,术后第2d患者突感左眼视物模糊、眼胀疼,经眼B超检查以脉络膜上腔出血转入我院.全身体检无异常,左眼视力为指数/30cm,轻度混合性充血,颞上巩膜隧道切口自闭良好,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深度正常,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玻璃体非血性中度混浊,眼底视盘模糊可见,其周围360°脉络膜脱离,以鼻侧和颞侧为甚,接近吻合,眼压为36.5mmHg,眼B超检查见图1.人院后给予皮质类固醇、止血、降眼压等对症处理于2005-02-02行左眼巩膜切开引流+BSS眼内充填术,术中根据间接眼底镜所见,于脉络膜脱离高处即颞下象限角膜缘后15mm作全层巩膜切开2mm,辅以周围加压按摩,见大量褐色血液溢出,由引流所产生的眼压降低通过4号注射针头多次经透明角膜缘内前房注入BSS来恢复,在眼底检查的基础上,经同一巩膜切口反复引流直至脉络膜脱离全部消失.术后眼底除少许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外,脱离全部复位,眼压正常.
作者:高磊;于华军;李元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分布情况.方法:对3~12岁视力不良儿童用10g/L阿托品眼液散瞳3d,3次/d,采用带状光检影法加主觉试镜法验光,对检查中检出的散光度≥0.50D的210只散光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中复性远视散光146眼占67.6%,复性近视散光占15.7%,混合散光24眼占11.4%,单纯性散光占5.3%;循规性散光占85.2%,逆规性散光占6.2%,斜轴散光占8.6%.散光程度:0.50~1.00D占54.7%,1.25~2.00D占27.6%,2.25~3.00D占11.0%,3.25~4.00D占6.7%.对称散光128眼占61.0%,不对称散光占39.0%.复性远视散光导致弱视占弱视眼75.8%(75/99);其次为混合散光占14.1%(14/99).结论: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中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多见,散光轴向分布以循规性散光为主.散光程度多在3.00D以下,散光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有下降趋势.
作者:王莺;闵云花;戴秋白;房沛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外伤性前房出血,是眼外伤中较常见的症状,学龄期儿童尤为多见.一般轻中度的前房出血经保守治疗可以痊愈,而严重的前房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产生角膜血染及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2000年以来我们对84例儿童外伤性前房出血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裴森;杨东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方法: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小梁切除术组63眼,对两组术后6mo的眼压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术后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7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63眼传统小梁切除术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手术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易贵荣;白宗禧;田骥;石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并鉴定含鼠bcl-2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方法:将抗凋亡基因bcl-2片段从载体pcDNA3.1中切下,定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中,酶切鉴定;脂质体法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入包装细胞系PT67,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bcl-2的细胞株.结果:双酶切鉴定,成功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入包装细胞PT67,经G418筛选,形成了抗性克隆,并测得病毒滴度为3×1011cfu/L,提示构建的含鼠bcl-2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稳定的包装细胞系成功.结论:含抗凋亡基因bcl-2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李素芳;魏锐利;金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12眼)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疗效.结果:玻璃体切除后12眼中10眼的炎症控制,另2眼二次手术玻璃体切除后炎症控制.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行二次手术.随访2~21(平均8.7)mo.视力提高者9眼(75%),≥0.1者5眼(42%).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应用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作者:孙挥宇;张满红;韩英军;梁天尉;勇志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作为物理屏障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的作用.方法:对临床观察23例(40眼)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者进行观察,包括各种临床症状;角膜上皮愈合及角膜瓣对位等,平均配戴1~15d,术后随诊1~3mo.结果: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患者角膜上皮愈合不适症状减轻,角膜瓣无1例发生移位,对位好.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中及术后早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具有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稳定角膜瓣的作用.
作者:丁欣;龙琴;李莹;罗岩;陈秉均;艾凤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太原市盲校学生视残原因并对其视力作出相应分析,为防治儿童盲提出依据,对该盲校盲童及低视力分班教学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眼科常规检查方法对太原市盲校学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全部视力检查结果均为矫正视力,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视残主要致病因素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占总例数的69.9%.前3位病因分别为先天性小角膜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眼球震颤.盲校中有可利用残余视力者占总例数的50.4%.结论:先天性眼球异常和遗传性疾病是导致儿童视残的主要原因,考虑是由遗传、先天或围产期的原因所致.对目前尚无法治疗的先天性眼球异常应着重预防,对可治性先天性白内障及先天性青光眼,应不断提高两种常见儿童致盲眼病的手术成功率.盲校中可利用残余视力者超过总例数的1/2,说明盲校的低视力分班教学十分必要.
作者:石岩;周静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弱视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眼病,严重危害儿童视觉功能的发育,传统的家庭分散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探讨一种高效的治疗弱视的方法十分重要[1,2].我们对2000-01/2005-12在本院眼科门诊诊治的弱视病例随机分为医院集中治疗组141例211眼和家庭分散治疗组86例157眼,结果医院集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家庭分散治疗组.现总结如下.
作者:许立华;白清芬;王振浩;徐洪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射治疗眼部并发症.方法:对213例NPC初程放疗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作视功能(包括远视力、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眼底、自动电脑视野及视诱发电位)检查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发生角膜损伤19例,占8.9%(19/213).Ⅰ~Ⅱ期6例,Ⅲ期8例,Ⅳ期5例.全部发病患者均无角膜刺激症状,放疗后10mo内,角膜病变消退,但知觉仍较对侧眼明显减退;20mo后尚未恢复正常.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的患者.结论:NPC放疗性角膜损伤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及照射剂量无密切关系(P>0.05),可能主要与角膜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眼表疾病密切相关;不排除患者不同个体对辐射的敏感差异性.
作者:张庆平;叶长华;黄光武;谢成熹;周卫为;阮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预防性氪激光光凝效果.方法: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三面镜检查.对明确有发生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变性及裂孔者50例(53眼)行氪激光光凝治疗.结果:行氪激光光凝1mo后,裂孔封闭良好,变性区无扩大.色素较多时行LASIK手术,术后回访6~12mo,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及干孔的近视患者行预防性氪激光光凝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中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段.
作者:曹燕;吕杰;郑爱贞;张超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 lens(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于2004-11始开展了Verisyselens(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例(6眼)高度近视(度数-13.5~22.0D之间),密切观察术后眼压、屈光改变、视力及角膜、虹膜情况,随访1a以上.结果:大部分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1~2行,术前裸眼视力0.02~0.2,佳矫正视力由0.25~0.5,恢复到术后裸眼视力0.5~0.6.并发症较轻、较少,恢复快,仅1例为晶状体偏中心并眩光发生,经再次手术调整晶状体正位后,眩光消失,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虹膜少许脱色素,本组中另3眼出现晶状体表面尘样色素附着,(虹膜未见脱色),但均未影响视力,眼压不高.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效果好,屈光度稳定,可预测性强,短期随访,安全性高,但国人为有色人种,术后虹膜持续为晶状体夹持,导致少量而持续脱色素,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尚需注意长期随访.
作者:罗汉暄;陈集玲;李慧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将大鼠5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8只,分别饲养于常氧和50mL/L低氧仓.于饲养后0,2,6,8,12,24,48h各处死4只,分别进行光镜,电镜,免疫组化(SABC)测定HIF-1α及P53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IF-1α在缺氧后2h开始表达,8h达到高峰,12~24h持续强表达,48h表达明显下降.P53在缺氧后2h开始表达,以后表达逐渐升高,24h后表达达到高峰,48h表达明显下降.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02495).电镜结果显示在视网膜缺氧6h视网膜超微结构开始变化,24h凋亡达到高峰.结论:低氧条件下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均有表达,随着HIF-1α的表达达到高峰后P53的表达达到高峰,两者呈明显正相关.P53表达达到高峰时电镜结果显示凋亡达到高峰.
作者:张薇;李若溪;许建华;刘哲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美容性角膜覆盖术治疗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角膜(角巩膜)葡萄肿患者进行了美容性角膜覆盖术治疗.术后对所有病例的临床效果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22例均治愈,残留部分视力的2例的视力术后有所改善(2例2眼从术前手动/眼前到术后指数/眼前).22例无1例发生排斥,角膜覆盖片的颜色除第1例因缺乏经验术眼的颜色明显深于对侧正常或正常人群眼的颜色外,其它无1例褪色.结论:应用角膜覆盖术治疗角膜(角巩膜)葡萄肿22例(22眼)临床证明疗效确实、安全可靠.
作者:冯瑶;景连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532nm激光光凝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根据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选择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51例97眼,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二组患者均采用黄斑区改良格栅样光凝治疗,观察组光凝后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结果:二组患者3mo后行视力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治疗前后视力及黄斑水肿情况进行比较,对照组视力提高与黄斑水肿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54%与69%;观察组视力提高与黄斑水肿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82%与90%.经统计学处理,应用卡方检验,P<0.05,观察组视力提高及黄斑水肿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532nm激光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伟;李君;郭秀荣;孙秀梅;魏自敏;王莉;黄显丰;胡爱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头部外伤后致动眼神经和/或外展神经损伤并形成麻痹性斜视临床上较为多见.我院自2003-01/2005-01采用复方樟柳碱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一阶kernel反应(FOK)和二阶kerne反应(SOK).方法:我们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RETIscan 3.15 version)和Humphrey 750视野计.检测了38只正常眼和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共42眼.记录了mERG的FOK和SOK的P1、N1波的振幅和峰时4个参数.将原始数据转入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青光眼组,鼻上(SN)、鼻下(IN),颞下(IT),颞上(ST)4个象限以及总和反应FOK的P1波、N1波振幅P1波、N1波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青光眼组FOK正常的鼻颞侧差异消失.早期青光眼组SOK4象限以及总和反应的P1波振幅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N1波振幅密度轻度降低(P<0.05).SOK的N1、P1波潜峰时在早期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青光眼组的mERG检查结果与视野不一致.结论:mERG是一种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方法,可以为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潘爱珠;王勇;杨新光;唐乐;郭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主要作用于骨髓巨核前体细胞,刺激红系造血祖组织及早幼红细胞形成成熟的红细胞集落.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EPO和EPO受体在神经系统上有功能表达,在体外培养及动物试验中都显示了显著的神经保护功能.在眼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光感受器细胞等神经元的凋亡,终导致视力的丧失.因此,EPO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治疗这些疾病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现总结了EPO的神经保护性质分子机制及信号传导途径,探讨EPO用于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的基础和可能性.
作者:李丹;段宣初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