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兰;李海燕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以散光为主眼的有效性.方法:分析LASIK技术(鹰视准分子激光系统和MORIAC-B微型角膜刀)治疗以散光为主眼(A组,28眼)和以近视为主眼(B组,30眼)的术后结果.术前、术后分别进行视力,主、客观验光,角膜地形图等检查.采用6mm光学区分区切削模式.结果:A组患者术前裸眼视力均在0.1以下,术后均在0.6以上.术后6mo视力在0.8以上和1.0以上者:A组分别为96%和93%,B组分别为100%和93%;A组术前散光度平均为-2.48±1.27(-1.50~-4.50)D,术后减少至-0.52±0.56 (-0.00~-1.00)D.B组术前散光平均为-0.72±0.63(-0.25~-1.25)D,术后减少至-0.38±0.32(-0.00~-0.50)D.A组和B组术前散光值比较相差显著(P<0.01),术后散光值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术后散光值均较术前有明显减小(P<0.01).术后两组中散光在0.50D以内眼所占比例分别为86%和87%,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的分别占36%和10%,没有1眼的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结论:采用鹰视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治疗以散光为主眼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视觉矫治效果良好.
作者:杜红俊;徐渊;郭长梅;王雨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凋亡相关基因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标本和10例正常眼眶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和65%,显著高于眼眶正常组织(53%,65%vs 10%,P<0.01).实性型腺样囊性癌中P53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腺样-管状型中的表达率(86% vs30%,P<0.01);P53和Bcl-2在复发组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初发组中的表达率(85% vs42%,P<0.01),(100% vs 53%,P<0.01);P53和Bcl-2二者在表达上具有相关性(χ2=1.461,P>0.05).结论:P53和Bcl-2蛋白的检测对于判断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红梅;周晓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进口和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的成本-效果比.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18例18眼滴用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14例14眼滴用进口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适利达),均每日1次,共4wk.观察眼压、视力、血压、脉搏、眼部症状和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并采用疗效观察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进口与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治疗4wk,验证组平均日间眼压从(24.0±3.6)mmHg(1mmHg=0.133kPa)降至(16.1±3.0)mmHg,大下降幅度为32.9%;对照组从(24.8±3.0)mmHg降至(16.1±2.9) mmHg,大下降幅度为35.1%.两组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眼压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验证组和对照组结膜充血均有明显增加,但不妨碍继续用药.未发现其他眼部改变和全身副作用.两组成本分别为119元、70元(P<0.05);眼压下降幅度分别为35%,33%(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39,2.11;进口组相对于国产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2.2.结论:进口与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都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内压,且安全、耐受.两组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效果相近,但国产品是更经济的选择.
作者:马景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统计报告汉中地区眼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a来资料完整的眼外伤住院患者1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汉中地区眼外伤以钝挫伤和穿通伤为主,分别占48.3%和37.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31~40岁发病率高(20.9%),50岁以前均呈现比较高的发病率.职业以农民高,其次为学生和工人.治疗效果以单纯前房积血好,爆炸伤和暴力伤治疗效果差.脱盲率45.4%,终致盲率34.3%.结论:眼外伤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青中年的劳动安全防护和教育,加强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及鞭炮等爆炸物的管理对预防和减少眼外伤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治疗,早期手术是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作者:张安民;周爱意;左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20眼)以角膜缘病变为特征的春季角结膜炎患者,采用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的方法予以治疗.术后随访5~21 mo,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变及复发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痒感、分泌物多、异物感等症状基本消失;手术后1wK内,畏光、流泪明显,后逐渐减轻,手术1mo后基本消失.角膜缘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结节手术清除后在随访期间未复发;角膜上皮点状着色(11眼),角膜溃疡(3眼)于手术后1wk内愈合染色转阴且在随访期间未复发;术后球结膜充血逐渐减轻,19眼手术1mo后充血基本消失,且角膜缘羊膜移植区的球结膜较正常偏白,但有1眼术后球结膜充血间断反复约5mo并伴有轻度痒感,药物可减轻该眼的痒和充血,但多次出现反复.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是有效安全的,但应严格选择手术对象.
作者:姜冬玲;张明昌;胡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虹膜囊肿的致病原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式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3我科收治的27例27眼虹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眼部病史、术前术后眼部检查,治疗方式,组织病理学检查,预后情况.结果:27例患者年龄从3~60岁,男16例,女11例;20例继发于眼外伤后,1例继发于白内障手术,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其余5例为原发性;其中23例给予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术,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3例予以眼内激光光凝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22例继发性虹膜囊肿中有21例为上皮植入性囊肿,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为虹膜色素上皮囊肿,5例原发性虹膜囊肿中4例为非色素上皮囊肿,1例为色素上皮囊肿.术后随访2a,2例因囊肿复发再次手术,1例因眼压升高再次手术.结论:虹膜囊肿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虹膜囊肿,从组织病理学上分为上皮植入性囊肿,非色素上皮囊肿和色素上皮囊肿.组织病理学特点与病因相关.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预后与眼部组织受损情况和治疗方式有关.
作者:廖咏川;唐莉;罗清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分布情况.方法:对3~12岁视力不良儿童用10g/L阿托品眼液散瞳3d,3次/d,采用带状光检影法加主觉试镜法验光,对检查中检出的散光度≥0.50D的210只散光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中复性远视散光146眼占67.6%,复性近视散光占15.7%,混合散光24眼占11.4%,单纯性散光占5.3%;循规性散光占85.2%,逆规性散光占6.2%,斜轴散光占8.6%.散光程度:0.50~1.00D占54.7%,1.25~2.00D占27.6%,2.25~3.00D占11.0%,3.25~4.00D占6.7%.对称散光128眼占61.0%,不对称散光占39.0%.复性远视散光导致弱视占弱视眼75.8%(75/99);其次为混合散光占14.1%(14/99).结论: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中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多见,散光轴向分布以循规性散光为主.散光程度多在3.00D以下,散光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有下降趋势.
作者:王莺;闵云花;戴秋白;房沛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将大鼠5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8只,分别饲养于常氧和50mL/L低氧仓.于饲养后0,2,6,8,12,24,48h各处死4只,分别进行光镜,电镜,免疫组化(SABC)测定HIF-1α及P53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IF-1α在缺氧后2h开始表达,8h达到高峰,12~24h持续强表达,48h表达明显下降.P53在缺氧后2h开始表达,以后表达逐渐升高,24h后表达达到高峰,48h表达明显下降.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02495).电镜结果显示在视网膜缺氧6h视网膜超微结构开始变化,24h凋亡达到高峰.结论:低氧条件下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均有表达,随着HIF-1α的表达达到高峰后P53的表达达到高峰,两者呈明显正相关.P53表达达到高峰时电镜结果显示凋亡达到高峰.
作者:张薇;李若溪;许建华;刘哲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硅油填充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30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并发症等.结果:术后3mo佳矫正视力≥0.1共22眼,视力增进2行以上者22眼,占73%,术后2例再次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的治疗中,超声乳化手术虽然手术难度较大,但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使患者达到或接近玻璃体切割术后的佳视力.
作者:杨磊;钟元元;周和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外伤性前房出血,是眼外伤中较常见的症状,学龄期儿童尤为多见.一般轻中度的前房出血经保守治疗可以痊愈,而严重的前房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产生角膜血染及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2000年以来我们对84例儿童外伤性前房出血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裴森;杨东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手术失败率较高,失败原因主要是手术区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而使伤口愈合所致.因此,建立现代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调节技术减少手术失败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小梁切除联合调节技术是21世纪青光眼小梁切除新发展,本文对小梁切除联合药物调节技术、非药物调节技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曹秀贞;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离体培养的SD大鼠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分成3组:实验组用H2O2+EGb761处理,对照组用H2O2处理,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上皮细胞Bcl-2,Bax的表达,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实验组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4h时为(20.7±1.4)%,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4h时为(2.6±0.6)%,空白对照组为(6.8±1.1)%;Bax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实验组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24h时为(10.7±0.9)%;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4h时为(33.4±4.6)%,空白对照组为(4.6±0.8)%.结论:EGb761通过使晶状体上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减少,阻止氧化损伤所致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可能与白内障形成有关,EGb 761在早期白内障形成中可能起抑制作用.
作者:李爽乐;罗清礼;李正时;官鹏;卢燕;江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切开手术在外伤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影响视网膜切开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2000-01/2005-05收治的外伤性玻璃体积血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0例30眼,男27例,女3例.A组行视网膜切开手术21例21眼,B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9例9眼.3~6mo行硅油取出手术.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在6mo以上.结果:视网膜切开组的21例患者中术后有17例获得了有效视力,占81%;视力为0.02或以上者有19例,占90%.好视力为0.4+.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脱离盲,占33%.0.02以上视力患者5例,占56%.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视网膜切开组治疗效果较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切开手术可改善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预后,减少视网膜下增殖,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视网膜功能恢复,挽救患者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王铀;朱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 lens(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于2004-11始开展了Verisyselens(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例(6眼)高度近视(度数-13.5~22.0D之间),密切观察术后眼压、屈光改变、视力及角膜、虹膜情况,随访1a以上.结果:大部分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1~2行,术前裸眼视力0.02~0.2,佳矫正视力由0.25~0.5,恢复到术后裸眼视力0.5~0.6.并发症较轻、较少,恢复快,仅1例为晶状体偏中心并眩光发生,经再次手术调整晶状体正位后,眩光消失,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虹膜少许脱色素,本组中另3眼出现晶状体表面尘样色素附着,(虹膜未见脱色),但均未影响视力,眼压不高.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效果好,屈光度稳定,可预测性强,短期随访,安全性高,但国人为有色人种,术后虹膜持续为晶状体夹持,导致少量而持续脱色素,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尚需注意长期随访.
作者:罗汉暄;陈集玲;李慧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射治疗眼部并发症.方法:对213例NPC初程放疗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作视功能(包括远视力、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眼底、自动电脑视野及视诱发电位)检查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发生角膜损伤19例,占8.9%(19/213).Ⅰ~Ⅱ期6例,Ⅲ期8例,Ⅳ期5例.全部发病患者均无角膜刺激症状,放疗后10mo内,角膜病变消退,但知觉仍较对侧眼明显减退;20mo后尚未恢复正常.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的患者.结论:NPC放疗性角膜损伤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及照射剂量无密切关系(P>0.05),可能主要与角膜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眼表疾病密切相关;不排除患者不同个体对辐射的敏感差异性.
作者:张庆平;叶长华;黄光武;谢成熹;周卫为;阮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弱视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眼病,严重危害儿童视觉功能的发育,传统的家庭分散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探讨一种高效的治疗弱视的方法十分重要[1,2].我们对2000-01/2005-12在本院眼科门诊诊治的弱视病例随机分为医院集中治疗组141例211眼和家庭分散治疗组86例157眼,结果医院集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家庭分散治疗组.现总结如下.
作者:许立华;白清芬;王振浩;徐洪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眼晶状体的功能仿真模型,研究人眼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临床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晶状体调节的数字仿真模型,根据调节理论进行晶状体形变和调节仿真,并分析眼压对晶状体形变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随着调节的增加,前、后表面向远离晶状体中心的方向移动,晶状体厚度增大,前房深度减小;晶状体的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加,使得屈光力增大.晶状体形态对压力变化敏感: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后,前、后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向赤道部移动,晶状体厚度减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赤道半径增大;屈光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仿真研究支持了Helmholtz的调节理论,与公认的调节事实相符合,表明了仿真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作者:刘卓;王博亮;吴世辉;徐秀英;戴培山;鞠颖;谢杰镇;黄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12眼)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疗效.结果:玻璃体切除后12眼中10眼的炎症控制,另2眼二次手术玻璃体切除后炎症控制.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行二次手术.随访2~21(平均8.7)mo.视力提高者9眼(75%),≥0.1者5眼(42%).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应用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作者:孙挥宇;张满红;韩英军;梁天尉;勇志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头部外伤后致动眼神经和/或外展神经损伤并形成麻痹性斜视临床上较为多见.我院自2003-01/2005-01采用复方樟柳碱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探讨后房型及玻璃体腔型减压阀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临床复杂的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方法:选择住院的各种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共31例(31眼),后房组16例,玻璃体腔组联合玻璃体切除15例.结果:术后随访6~12(平均8.6)mo.术后眼压控制在8~20mmHg(1mmHg=0.133kPa)之间者28眼(90%),其中完全成功23眼(74%),贝他根眼药水点眼条件成功5眼(16%),手术失败3眼(10%).术前平均眼压47.33±12.45mmHg,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2.83±7.54mmHg,比术前眼压降低75%.术前术后眼压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者8眼,其中1眼矫正视力达0.4;视力不变者20眼.结论:后房型或玻璃体腔型减压阀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临床复杂的难治性青光眼,眼压控制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盛晓捷;徐丽;王海瑛;刘驰;朱洪丽;孙燕;范淑环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