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莺;闵云花;戴秋白;房沛赟
目的:总结成功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要点及心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82例87眼泪囊鼻腔吻合的临床资料,就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即刻手术成功86眼,经6~18mo随访82眼无溢泪、溢脓症状,2眼1a后复发再次手术治愈,2眼有溢泪,但泪道冲洗通畅.结论:认真操作,把握要点,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文强;周雄;周和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分离复位后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6/2005-09诊治的外伤性睫状体分离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26例治疗后出现眼压升高,25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1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结论:外伤性睫状体分离经治疗复位后需密切观察眼压的变化,药物和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作者:黄勇进;李山祥;闻祥根;吴晓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18例18眼3~12岁儿童,因眼外伤等不同原因,行眼球摘除,羟基磷灰石植入眼眶的临床效果.方法:切开结膜囊,暴露四直肌,预置6-0双针尼龙线,剪断四直肌和视神经,眼球摘除后去除角膜,彻底清除眼内容后利用自体巩膜包囊羟基磷灰石并植入眼窝,总计18眼.结果:随访3~36(平均24)mo,患者都不同程度地获得眼窝塌陷和义眼转动的改善,没有眼眶感染和植入物逐出或义眼片脱落等现象.结论:羟基磷灰石也适用于儿童眼球摘除术后减轻眼窝塌陷,改善义眼转动,改善义眼外观的效果.
作者:李星星;张卯年;马志中;宋琛;何庆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眼晶状体的功能仿真模型,研究人眼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临床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晶状体调节的数字仿真模型,根据调节理论进行晶状体形变和调节仿真,并分析眼压对晶状体形变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随着调节的增加,前、后表面向远离晶状体中心的方向移动,晶状体厚度增大,前房深度减小;晶状体的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加,使得屈光力增大.晶状体形态对压力变化敏感: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后,前、后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向赤道部移动,晶状体厚度减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赤道半径增大;屈光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仿真研究支持了Helmholtz的调节理论,与公认的调节事实相符合,表明了仿真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作者:刘卓;王博亮;吴世辉;徐秀英;戴培山;鞠颖;谢杰镇;黄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KI)P27,P21在角膜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21,P27等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角膜上皮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角膜缘上皮区PCNA呈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基底细胞层,中央区角膜上皮内未见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27,P21在中央区角膜上皮内呈阳性表达,角膜缘上皮内未见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P21和PCNA在角膜上皮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提示在角膜缘上皮基底层内存在着一群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处于G1期的细胞群,即干细胞.
作者:张明昌;张红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对2005-04/2006-03门诊慢性泪囊炎患者126例(136眼)施行了伞形泪道支架植入术.结果:经过3mo~1a的随访,136眼中,118眼治愈,16眼好转,2眼无效(其中1眼支架脱落,经再次植入支架后治愈,1眼因患者未坚持泪道冲洗及滴抗生素眼液而无效,后经冲洗用药后好转).结论: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单,手术安全,疗效可靠,组织损伤小,皮肤不留瘢痕,适应症广,适于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杨宇红;李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角膜新生血管(CNV)多见于感染、炎症、外伤或角膜手术后.CNV是眼表疾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血管化的角膜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CNV的深入研究,在血管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就CNV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慧;高晓唯;任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美容性角膜覆盖术治疗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角膜(角巩膜)葡萄肿患者进行了美容性角膜覆盖术治疗.术后对所有病例的临床效果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22例均治愈,残留部分视力的2例的视力术后有所改善(2例2眼从术前手动/眼前到术后指数/眼前).22例无1例发生排斥,角膜覆盖片的颜色除第1例因缺乏经验术眼的颜色明显深于对侧正常或正常人群眼的颜色外,其它无1例褪色.结论:应用角膜覆盖术治疗角膜(角巩膜)葡萄肿22例(22眼)临床证明疗效确实、安全可靠.
作者:冯瑶;景连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环氧合酶-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HIF-1α、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COX-2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HIF-1α、COX-2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刘宁宁;孙晓楠;柳力敏;陈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获得rhLEDGF p52蛋白.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rhLEDGF p52基因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经酶切、测序鉴定证实构建完全正确后,通过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表达,经免疫蛋白印迹试验对rhLEDGF p52进行鉴定并用Ni-NTA His.Bind.Resin方法进行纯化.结果:成功构建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可溶性形式表达,rhLEDGF p52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34.6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LEDGF2蛋白能够特异性与LEDGF-ab结合.Ni-NTA His.Bind.Resin方法进行纯化后的rhLEDGF p52,终浓度达520mg/L,分析其纯度达87.93%.结论:获得rhLEDGF p52蛋白,这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海生;王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532nm激光光凝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根据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选择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51例97眼,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二组患者均采用黄斑区改良格栅样光凝治疗,观察组光凝后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结果:二组患者3mo后行视力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治疗前后视力及黄斑水肿情况进行比较,对照组视力提高与黄斑水肿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54%与69%;观察组视力提高与黄斑水肿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82%与90%.经统计学处理,应用卡方检验,P<0.05,观察组视力提高及黄斑水肿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532nm激光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伟;李君;郭秀荣;孙秀梅;魏自敏;王莉;黄显丰;胡爱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描述病理性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分析这一新认识的眼底病变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12/2004-01间,7例10眼被确认存在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本文评价了其0CT、FA/ICGA和mfERG的临床特征.结果: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不是任何患者就诊检查的原因,视力减退或矫正视力低的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CNV、黄斑前膜形成和弱视.5只患眼表现为1型后巩膜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鼻侧半,而另5只患眼表现为3型或2型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非鼻侧半,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1).所有患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区域均为后巩膜葡萄肿累及.结论: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很可能是后巩膜葡萄肿的一个良性并发症.
作者:姚毅;姜荔;陈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一种测量张力性调节的方法,了解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表现.探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的相互关系.方法:志愿参加本实验者54例,正视组18例,屈光度(-0.25~+0.50)D之间,早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6.50±2.40)D,迟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3.00±1.7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偏振光游标式调节检测仪对受试者进行张力性调节的测量,比较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的差异.结果:在缺乏任何视觉刺激的状态下,调节处于一定的静息状态,所有受试者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90±0.76)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80±0.64)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32±0.80)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62±0.46)D.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性近视者有较强睫状肌的基础张力水平,易导致牵拉眼球而使近视进展.
作者:李乐平;陈洁;陶育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眼球破裂伤是眼外伤中的重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常见于角巩膜缘处,而后部巩膜破裂,常不易发现.对眼球破裂伤处理我们对于不同破裂位置,不同损伤程度仔细检查、正确手术,尽大努力挽救部分有用视力,保留眼球形态.目前就我科于2000-01/2005-12收治的30例眼球破裂伤应用现代眼科技术修复方法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愉;段宇辉;贾丽;唐红;焦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2003-11/2005-04诊断为慢性泪囊炎患者14例(15眼)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完成6mo随访,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在14例(15眼)中,治愈13眼,好转2眼,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菁华;海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胚胎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高度增殖能力的全能干细胞.自1998年人类胚胎干细胞在体外成功培养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将胚胎干细胞作为细胞供体进行角膜移植和视网膜移植,可能补充损伤细胞,重建眼表和恢复视网膜功能,给一些难治性眼表及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胚胎干细胞移植在眼科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刘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统计报告汉中地区眼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a来资料完整的眼外伤住院患者1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汉中地区眼外伤以钝挫伤和穿通伤为主,分别占48.3%和37.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31~40岁发病率高(20.9%),50岁以前均呈现比较高的发病率.职业以农民高,其次为学生和工人.治疗效果以单纯前房积血好,爆炸伤和暴力伤治疗效果差.脱盲率45.4%,终致盲率34.3%.结论:眼外伤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青中年的劳动安全防护和教育,加强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及鞭炮等爆炸物的管理对预防和减少眼外伤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治疗,早期手术是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作者:张安民;周爱意;左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23岁,因双眼LASIK术后视力下降4a+,双眼视物重影,渐加重8mo+,于2004-08至我院就诊,病史无特殊.诉2000-08外院行LASIK近视矫正术,术前近视度数为双眼-8.00DS,余资料不详.术中顺利(角膜瓣厚160μm),术后UCVA:双眼0.5.术后减量使用帕利百(5d,3次/d)和氟米龙(4wk,每周减少1次即4次/d减至1次/d),期间无不适.术后0.5a,自觉眼胀痛伴视力下降,外院查UCVA:右眼:0.4,左眼0.1,均不能矫正;眼压(NCT):41mmHg、38mmHg(1mmHg=0.133kPa),眼底:C/D右0.2,左0.7,角膜厚度:右360μm,左眼362μm,角膜地形图正常,视野:双眼鼻侧阶梯,予药物降眼压治疗3mo(具体不详),期间眼压波动于28mmHg左右.
作者:杨春霖;李旭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成是湿性AMD患者丧失视力的主要原因.CNV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al growth factor,VEGF)是诱发CNV的关键因素之一.Pegaptanib作为眼科领域应用的第一种VEGF抑制剂,通过抑制CNV形成和血管渗漏,对湿性AMD已初步显示出较传统疗法更优越的治疗效果.随着对CNV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将有可能更加有效的防治湿性AMD等CNV相关疾病.
作者:李夏;王雨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头部外伤后致动眼神经和/或外展神经损伤并形成麻痹性斜视临床上较为多见.我院自2003-01/2005-01采用复方樟柳碱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