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研究治疗新进展

陈敏;周翔天;盛文;瞿佳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发病机制, 治疗
摘要: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眼眶病中常见的疾病,大部分与甲状腺疾病相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TAO有自愈倾向,尽管大多数TAO球后组织都有特征性的改变,但临床上只有30%~50%的患者出现明显眼部症状,3%~5%的患者视力累及.TAO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是疾病主要的调节因子.而眼眶内成纤维细胞抗原的表达,是发病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根据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已经总结出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TAO的发病机制.为指导各种有效新药物的开发,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开辟道路.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22例27眼.并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22例27眼,随访3~36mo,除1眼矫正不足外,余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额肌瓣悬吊术适用于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确切.

    作者:邵庆;朱承华;杭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先天性小角膜、虹膜脉络膜缺损合并内斜视1例

    1 病例报告男,21岁,因自幼左眼内斜视入院.患者出生后发现左眼内斜,逐渐加重,左眼不能外展,视力差,要求手术矫正斜视而入院.患者为足月顺产,无产伤及手术史,父母及一兄一姐均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例及同类病史.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智力障碍及全身畸形.眼科检查:视力:右0.5,左手动/眼前,散瞳验光-17.00DS,不能矫正.眼位检查:左眼不能固视,右眼注视,左昵内斜20°,无垂直斜视.左眼球水平震颤,外展不能过中线,其余方向眼球运动尚可,右眼各方向运动正常.左眼角膜横径8mm,垂直径8mm;右眼角膜横径10mm,垂直径11mm.

    作者:庞旭;彭秀军;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光明液对视网膜光损害模型大鼠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光明液对实验性视网膜光损害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光明液组、模型组、正常组和VitE组.采用手术显微镜光源(Lux为30 O00±50)照射SD大鼠右眼30 min,建立急性光损伤模型.分别采用光明液、VitE滴丸及等量蒸馏水进行灌胃治疗7d,观察细胞凋亡率、Caspase-3活力、NO含量变化及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改变.结果:光明液可以明显降低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率,有效地抑制细胞凋亡中的关键酶-Caspase-3蛋白酶的活力,还可一定程度减缓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的改变,对具有细胞毒性和氧化作用的NO也有较强的降低作用.与抗氧化剂VitE相比,光明液的疗效要优于前者.结论:复方中药光明液是一种治疗视网膜光损害性疾病的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

    作者:王萧;胡世兴;林少春;麦细焕;郭学军;邹移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眼调节机制的仿真研究

    目的:建立人眼晶状体的功能仿真模型,研究人眼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临床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晶状体调节的数字仿真模型,根据调节理论进行晶状体形变和调节仿真,并分析眼压对晶状体形变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随着调节的增加,前、后表面向远离晶状体中心的方向移动,晶状体厚度增大,前房深度减小;晶状体的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加,使得屈光力增大.晶状体形态对压力变化敏感: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后,前、后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向赤道部移动,晶状体厚度减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赤道半径增大;屈光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仿真研究支持了Helmholtz的调节理论,与公认的调节事实相符合,表明了仿真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作者:刘卓;王博亮;吴世辉;徐秀英;戴培山;鞠颖;谢杰镇;黄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穿透性小梁切除调节技术及疗效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手术失败率较高,失败原因主要是手术区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而使伤口愈合所致.因此,建立现代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调节技术减少手术失败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小梁切除联合调节技术是21世纪青光眼小梁切除新发展,本文对小梁切除联合药物调节技术、非药物调节技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曹秀贞;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裂隙灯下拔取角膜栗刺异物的体会

    0 引言角膜栗刺异物是秋季板栗收获季节的常见病.现将1997-09/2005-10门诊治疗的角膜栗刺异物89例113眼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小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Wegener肉芽肿研究进展及眼部表现

    Wegener肉芽肿(Wa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复杂的累及多系统的致死性疾病,对于以眼病首诊和仅有眼部表现的病例常因误诊而贻误治疗,新的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检验技术应用及药物治疗进展,大大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治水平.强调全身用药的同时要早期进行眼科干预.近年来WG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诊断标准,眼部的表现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谢英;罗灵;黄一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胚胎干细胞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胚胎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高度增殖能力的全能干细胞.自1998年人类胚胎干细胞在体外成功培养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将胚胎干细胞作为细胞供体进行角膜移植和视网膜移植,可能补充损伤细胞,重建眼表和恢复视网膜功能,给一些难治性眼表及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胚胎干细胞移植在眼科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刘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与眼部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人及动物眼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主要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也可见于角膜、房水、玻璃体及视网膜中.它具有抗血管新生和神经保护的双重作用.目前研究认为PEDF是为有效的眼内新生血管天然抑制剂,对新生血管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穆华;张晓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标准同轴晶状体乳化与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一项角膜内皮的研究

    目的:评估新的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ICS)是否较标准同轴晶状体乳化引起较少的内皮损害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0例随机分配接受标准同轴晶状体乳化(SCP)或MICS晶状体乳化.术前及术后1a测量角膜中央及12点内皮细胞计数、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以及角膜中央厚度.结果:患者173例完成了试验.在1a的随访检查中,MICS组内皮细胞损失为6.5204%,而SCP组为8.726%(P<0.00005).两组在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术后角膜厚度以及在切口部位和角膜中央测得的内皮细胞密度变异方面无显著差异.在硬性白内障患者中,与手术步骤无关,内皮细胞密度损失的增加量较高.结论:比较SCP与MICS,本研究表明后者引起的内皮细胞密度损失明显地较低.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的有效方法.方法:63例均为外伤引起的下泪小管断裂.利用手术显微镜在粘弹剂与美兰混合液帮助下均一次性吻合成功,术后随访6mo~2a.结果:远期治愈47例,好转9例,不成功3例,未回访者4例,主要并发症为睑外翻,瘢痕增生导致失败.结论: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裂修复有效可行,远期疗效好.

    作者:李昂;刘小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

    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进行必要介绍,结合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洋;周善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国产和进口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疗效及成本比较

    目的:观察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进口和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的成本-效果比.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18例18眼滴用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14例14眼滴用进口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适利达),均每日1次,共4wk.观察眼压、视力、血压、脉搏、眼部症状和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并采用疗效观察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进口与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治疗4wk,验证组平均日间眼压从(24.0±3.6)mmHg(1mmHg=0.133kPa)降至(16.1±3.0)mmHg,大下降幅度为32.9%;对照组从(24.8±3.0)mmHg降至(16.1±2.9) mmHg,大下降幅度为35.1%.两组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眼压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验证组和对照组结膜充血均有明显增加,但不妨碍继续用药.未发现其他眼部改变和全身副作用.两组成本分别为119元、70元(P<0.05);眼压下降幅度分别为35%,33%(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39,2.11;进口组相对于国产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2.2.结论:进口与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都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内压,且安全、耐受.两组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效果相近,但国产品是更经济的选择.

    作者:马景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巩膜切开引流术治愈复发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

    1 病例报告男,70岁,因劈木头致左眼崩伤1mo在当地医院以外伤性白内障于2005-01-20行左眼PHACO+IOL,术后第2d患者突感左眼视物模糊、眼胀疼,经眼B超检查以脉络膜上腔出血转入我院.全身体检无异常,左眼视力为指数/30cm,轻度混合性充血,颞上巩膜隧道切口自闭良好,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深度正常,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玻璃体非血性中度混浊,眼底视盘模糊可见,其周围360°脉络膜脱离,以鼻侧和颞侧为甚,接近吻合,眼压为36.5mmHg,眼B超检查见图1.人院后给予皮质类固醇、止血、降眼压等对症处理于2005-02-02行左眼巩膜切开引流+BSS眼内充填术,术中根据间接眼底镜所见,于脉络膜脱离高处即颞下象限角膜缘后15mm作全层巩膜切开2mm,辅以周围加压按摩,见大量褐色血液溢出,由引流所产生的眼压降低通过4号注射针头多次经透明角膜缘内前房注入BSS来恢复,在眼底检查的基础上,经同一巩膜切口反复引流直至脉络膜脱离全部消失.术后眼底除少许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外,脱离全部复位,眼压正常.

    作者:高磊;于华军;李元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陕西省汉中地区眼外伤临床分析

    目的:统计报告汉中地区眼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a来资料完整的眼外伤住院患者1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汉中地区眼外伤以钝挫伤和穿通伤为主,分别占48.3%和37.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31~40岁发病率高(20.9%),50岁以前均呈现比较高的发病率.职业以农民高,其次为学生和工人.治疗效果以单纯前房积血好,爆炸伤和暴力伤治疗效果差.脱盲率45.4%,终致盲率34.3%.结论:眼外伤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青中年的劳动安全防护和教育,加强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及鞭炮等爆炸物的管理对预防和减少眼外伤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治疗,早期手术是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作者:张安民;周爱意;左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病理性近视眼继发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目的:描述病理性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分析这一新认识的眼底病变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12/2004-01间,7例10眼被确认存在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本文评价了其0CT、FA/ICGA和mfERG的临床特征.结果: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不是任何患者就诊检查的原因,视力减退或矫正视力低的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CNV、黄斑前膜形成和弱视.5只患眼表现为1型后巩膜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鼻侧半,而另5只患眼表现为3型或2型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非鼻侧半,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1).所有患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区域均为后巩膜葡萄肿累及.结论: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很可能是后巩膜葡萄肿的一个良性并发症.

    作者:姚毅;姜荔;陈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126例

    目的:探讨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对2005-04/2006-03门诊慢性泪囊炎患者126例(136眼)施行了伞形泪道支架植入术.结果:经过3mo~1a的随访,136眼中,118眼治愈,16眼好转,2眼无效(其中1眼支架脱落,经再次植入支架后治愈,1眼因患者未坚持泪道冲洗及滴抗生素眼液而无效,后经冲洗用药后好转).结论: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单,手术安全,疗效可靠,组织损伤小,皮肤不留瘢痕,适应症广,适于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杨宇红;李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作为物理屏障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的作用.方法:对临床观察23例(40眼)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者进行观察,包括各种临床症状;角膜上皮愈合及角膜瓣对位等,平均配戴1~15d,术后随诊1~3mo.结果: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患者角膜上皮愈合不适症状减轻,角膜瓣无1例发生移位,对位好.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中及术后早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具有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稳定角膜瓣的作用.

    作者:丁欣;龙琴;李莹;罗岩;陈秉均;艾凤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方法: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小梁切除术组63眼,对两组术后6mo的眼压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术后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7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63眼传统小梁切除术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手术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易贵荣;白宗禧;田骥;石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羊膜移植治疗春季角结膜炎的角膜缘病变

    目的:评估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20眼)以角膜缘病变为特征的春季角结膜炎患者,采用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的方法予以治疗.术后随访5~21 mo,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变及复发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痒感、分泌物多、异物感等症状基本消失;手术后1wK内,畏光、流泪明显,后逐渐减轻,手术1mo后基本消失.角膜缘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结节手术清除后在随访期间未复发;角膜上皮点状着色(11眼),角膜溃疡(3眼)于手术后1wk内愈合染色转阴且在随访期间未复发;术后球结膜充血逐渐减轻,19眼手术1mo后充血基本消失,且角膜缘羊膜移植区的球结膜较正常偏白,但有1眼术后球结膜充血间断反复约5mo并伴有轻度痒感,药物可减轻该眼的痒和充血,但多次出现反复.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是有效安全的,但应严格选择手术对象.

    作者:姜冬玲;张明昌;胡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