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雷;陈蕾;才娜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修饰瘤苗联合含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tide, ODN)即CpG-ODN 治疗小鼠眼内黑色素瘤的疗效.方法:将荷瘤模型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治疗组,IL-12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疫苗(gene modified tumor cell vaccine, GTV)治疗组及GTV 联合CpG-ODN(GTVC)治疗组;鼠荷瘤模型建立后的第3d及第10d分别在各组鼠结膜下注射30μL PBS,30μL(3.0×106个细胞)灭活的GTV及含20μg CpG-ODN灭活的GTV,进行角膜溃破时间、淋巴结和肺部转移瘤发生率、生存时间及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比例的观测.结果:GTV组及GTVC组角膜溃破晚于PBS组时间,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鼠荷瘤模型建立后的第18d,GTV组及GTVC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瘤发生率低于PBS组,前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鼠荷瘤模型建立后的第28d, GTVC组鼠肺转移瘤发生率低于PBS组及GTV组,后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S组及GTV组的外周血中CD4+与CD8+T细胞比值下降,GTVC组与阴性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TVC组小鼠生存时间长于另两组.结论:新型免疫佐剂CpG-ODN可增强IL-12基因修饰瘤苗的抗眼内黑色素瘤效应.
作者:赵军;黄丽娜;成洪波;张翼飞;李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调查低视力门诊盲及低视力眼病患病情况,获得流行病学资料.方法:2006-08/2007-07对来我院低视力门诊普查的天津郊县6209例行眼科检查并进行检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全部对象中盲及低视力患者326例(5.25%),其中白内障98例(1.58%),青光眼82例(1.32%),角膜病42例(0.68%),视神经萎缩31例(0.5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例(0.23%),弱视10例(0.16%),原发性视网膜脱离8例(0.13%),老年性黄斑变性6例(0.10%),其它 (包括:眼部炎症、外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35例(0.56%).结论:低视力和盲的门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白内障和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原因.现阶段白内障手术仍为防盲治盲工作重点,同时应加强卫生宣传及基层眼病普查制度.
作者:李颖;魏瑞华;吴淑英;赵少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的效果,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我院完成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Zyoptix)104例207眼.设Zyoptix组,并同样设常规LASIK组100例200眼为对照组.术前屈光度均为-1.50~ 10.00D,按≤-6.00D和>-6.00D各分为两组.两组中低度数组为Ⅰ组,高度数组为Ⅱ组.手术前和手术后均使用Zywae像差仪和ObscanⅡ对进行检查,像差计测量,分析波前像差.应用1.0mm和2.0mm结合的高斯光斑、频率100Hz的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进行屈光手术.采取术后3mo和6mo的随访数据进行研究,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裸眼视力Zyoptix组优于常规LASIK组,且视觉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均显示低阶像差明显降低,高阶像差有所提高.术后的高阶像差和切削面直径的大小及切削量的多少有关.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是一种很可靠的技术,可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视觉敏感度,提高视觉质量,尤其是提高夜间视力的视觉质量,然而尚存在很多的问题.
作者:王跃静;徐新荣;施炜;刘彦;金青青;张玉娟;吴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损害的进展和进展频率.方法:33例(66眼) POAG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14~ 79岁,在随访的6a间(2000/2006),3次或更多次进行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II(HRT II)检查.对整体和节段的视盘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判断视盘损害的进展.患者每年进行Octopus G1计算机视野分析检查一次.激光扫描视盘图像参数包括:盘沿面积(ra),杯盘比(C/D),盘沿体积(rv),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扫描视神经的节段包括总体(G), 颞侧(T), 颞上(TS), 颞下(TI), 鼻侧(N), 鼻上方(NS) 和鼻下(NI).结果:根据杯盘比C/D,总体上有34眼(51%)视盘损害进展,32 眼(48%)没有进展.12眼(18%)颞侧(T),7眼(10.6%)颞上,14 眼(21%)颞下,8 眼(12%)鼻侧,7 眼(10,6%)鼻上,13眼(20%)鼻下,视盘损害进展.5 眼(8%)没有进展. 结论:在鼻侧(N)及颞下方(TI)视盘损害进展多,进展频率高在颞下方(TI)和鼻下方(NI),频率低在鼻上方(NI).杯盘比C/D敏感.节段扫描对POAG进展分析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用以比较IOLmaster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测量包括角膜厚度的前房深度上的差异性,同时比较两种设备在多次测量上的稳定性.方法:连续用IOLmaster和UBM测量60例60眼的前房深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前房深度平均值,对于每眼采用测量5次取平均值及标准差,求出变异系数,用来衡量两者在多次测量上的稳定性.结果:IOLmaster测量前房深度的均值为2.95±0.25mm,UBM测量前房深度均值为2.96±0.22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变异系数均数分别为:0.56%±0.26%和0.65%±0.36%.结论: 两者在测量前房深度上的结果相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次测量的稳定性上IOLmaster要好于UBM.
作者:周文凯;李效岩;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临床误诊及诊断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1例37眼的发病特点,视野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表现以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经治疗视力改善26例(84%).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早期视盘全部或部分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伴有相应的视野缺损,造影晚期视盘荧光形态有多种表现形式.结论:中老年的糖尿病、高血压和(或)动脉硬化患者是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高危人群,其诊断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视野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临床误诊率高,应注意和其他视神经疾病鉴别.治疗应首先控制原发病变,结合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能量合剂、维生素类药物等.非颞动脉炎引起者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视网膜循环,提高视力.关健词: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表现;误诊情况;鉴别诊断
作者:南银娟;欧阳红专;陈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术前多焦视皮质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检查对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白内障患者共52例60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27例30眼,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25例30眼(青光眼均为慢性闭角型缓解期或慢性进行期),术前对其行mVEP检查,另取正常对照组30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于术后1wk;1,3mo复查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结果:正常对照组mVEP检测平均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83±11nV、95±8ms,老年性白内障组平均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77±10nV、96±8ms,2组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组平均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38±7nV、99±6ms,与正常对照组及老年性白内障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BCVA≥0.8者,无明显眼底视功能改变,其mVEP中心位点主波振幅276±11nV和潜伏期93±8ms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BCVA<0.3者,眼底视功能检查有明显改变(术后检查证实),其mVEP中心位点主波振幅221±6nV,潜伏期105±7ms,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白内障术前mVEP振幅和潜伏期的改变可用来客观判断眼底视功能损害及预测术后视力.术前mVEP正常者高度提示术后视力预后良好,而mVEP检查结果变化显著,提示伴有眼底视功能损害,术后BCVA差.因此术前mVEP检查可作为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一种有效、客观的检查方法.
作者:由彩云;刘平;高维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2.5g/L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真菌性角膜炎32例32眼,常规予以2.5g/L碘酊烧灼溃疡面,氟康唑注射液100mL 1次/d静脉滴注,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每30min 1次,中、重度者将溃疡表面干燥、易碎的坏死组织尽可能地搜刮清除,其余基本同轻度.结果:在32例患者中治愈19例(59%),有效(治愈+好转)29例(91%),无效 3例(9%).结论:2.5g/L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全身及局部应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茂菊;李拓;李红艳;李家璋;吴青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复明片对兔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玻璃体腔内IL-6的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有色家兔72只,设正常对照组(A组),及制作视网膜脱离模型后分模型对照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复明片治疗组(D组),并于造模后7,14,21d分别取玻璃体腔液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IL-6的表达.结果:复明片通过促进视网膜脱离复位,下调IL-6的表达,并在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明片通过抑制兔视网膜脱离后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保护视网膜组织结构、促进视网膜脱离后视功能恢复.
作者:刘娉;彭清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波长氪激光配合中药治疗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108眼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过多波长氪激光及中药治疗,并随访0.5a.结果:本组108眼中,治愈101眼(93.5%),无效7眼(6.5%). 治愈眼均为光凝1次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视网膜下积液逐渐吸收后再予补充1~2次光凝,病情稳定后常规0.5a复查,均未复发.无效眼均采用冷凝联合巩膜外垫压手术治愈,术后在视网膜变性区周围补充光凝,108患眼均配合中药治疗.结论:波长氪激光配合中药治疗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可靠.
作者:王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球穿通伤玻璃体切除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70眼因眼球穿通伤而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低眼压的诊断标准为眼压<5mmHg, 并随访时间>6mo.结果:64例70眼因眼球穿通伤而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低眼压14眼(20%);其中术前有眼内炎和无眼内炎眼术后低眼压发生率分别为40%和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73,P<0.05);行视网膜切开术和未行视网膜切开术后低眼压者发生率分别为58%和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0.57,P<0.05);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和无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术后低眼压者发生率分别为50%和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04,P<0.05).结论:低眼压是眼球穿通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一个并发症,术前有眼内炎,术中行视网膜切开以及严重的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低眼压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湘黔;丁纯;李盛国;谭湘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93例93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气液交换,眼内填充C3F8.术后观察术眼视力及OCT了解黄斑裂孔变化.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93例中裂孔完全愈合89例 (96%),4例裂孔未闭,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方法,能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裂孔得到解剖愈合,视力提高.
作者:刘玉君;郭小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及构成比.方法:广东茂名1097例患者术前均检测眼压、眼轴、角膜曲率、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和记录晶状体混浊情况,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90.88%),随着年龄增长,前房深度逐渐减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变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变大,而眼轴则无明显改变;女性垂直和水平角膜曲率均大于男性,相应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均小于男性;女性眼轴较男性短;女性晶状体厚度较男性小;女性玻璃体腔深度也较男性小;左眼的前房深度较右眼大.结论:广东茂名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患者组成,眼球参数随性别、年龄及眼别不同发生变化.
作者:李立梅;刘晓剑;张莉莉;黄惠春;林培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0引言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眼病之一,其长期溢泪和溢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生活和社交质量大受影响.当前治疗方法虽多,但效果多不理想,而泪囊鼻腔吻合术仍是目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的方法.虽有各种改良[1],但根本仍是重建泪囊与鼻腔的吻合通道.我科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了一些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闫静君;邢丽丽;蔡斌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34岁,鱼钩戳入眼睛被送到急诊科,鱼钩插入整个眼球,部分从后巩膜穿出.全麻下,经原路后退取出鱼钩.对于已经穿至眼球后巩膜的鱼钩,原路后退法取出是佳选择.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治疗长期低眼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5-06/2007-12用眼内窥镜诊治的17例眼外伤导致的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2,3mo时分别测得的平均眼压与手术前眼压相比提高明显(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手术前与手术后1,2,3mo平均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17例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7%,其中合并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33%,而无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5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手术前眼压 <6.00mmHg的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4%,而手术前眼压>6.00mmHg病例的眼压恢复正常成功率为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手术前1,2,3mo的病程与眼压恢复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 -0.335, P=0.188; r=-0.310,P=0.226;r=-0.325,P=0.203).结论:眼内窥镜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恢复部分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患者的眼压,手术前眼压、睫状体病变情况和尽快行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探察手术可能是恢复部分长期低眼压的关键.
作者:张红兵;孙乃学;梁厚成;赵燕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钳夹法制备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为研究急性眼外肌麻痹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可应用的实验模型. 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8只.左眼常规消毒后,打开结膜囊,暴露上直肌,以20cm反向钳(钳夹力约1200g)分别在左眼上直肌近附着点处钳夹5min(A),10min(B),20min(C)作为实验组,右眼上直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D).术后于第7d处死兔子,每组各取8条肌肉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验A,B,C各组上直肌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断裂、坏死和肌浆融解,在40×10光镜下横切面肌纤维计数结果(个/400倍光镜视野)分别为:A:45.25±3.54,B:34.00±3.53, C:17.83±3.19,D:61.25±4.89,实验各组肌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6.12%(A, P<0.05),44.49%(B, P<0.01),71.76%(C, P<0.01),钳夹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严重,5,10,20min组损伤程度分别符合肌肉损伤Ⅱ轻度、中度、重度标准.结论:钳夹法可以导致眼外肌急性损伤,可作为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作者:孙礼华;严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形成机制、鉴别诊断、鉴定方法等相关问题.方法:对15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5例视网膜脱离案例中,10例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其他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球组织结构病变,为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鉴定时间在3~14mo,其中轻微伤2例,轻伤5例,重伤8例.结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要有明确的眼部外伤史,且损伤程度重,玻璃体、视网膜未见明显变性改变;而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特点为外伤程度轻,多以外眼损伤为主,存在玻璃体、视网膜变性;损伤程度应在诊断明确及进行相关治疗后,主要依据中心视力或视野损害情况确定.
作者:林素兵;毕建静;陈东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种类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分离鉴定54株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采用NCCLS M38-A文件的实验条件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54株真菌经培养证实均为丝状真菌,其中镰刀菌属37株(37/54)、曲霉菌属14株(14/54),未定型3株(3/54). 镰刀菌属中对二性霉素B敏感31株(31/37),对特比奈芬敏感27株(27/37),对酮康唑敏感23株(23/37),对伊曲康唑敏感24株(24/37),对咪康唑敏感23株(23/37),对5-氟胞嘧啶敏感18株(18/37).曲霉菌属对二性霉素B敏感12株(12/14),对特比奈芬敏感11株(11/14),对酮康唑敏感10株(10/14),对伊曲康唑敏感10株(10/14),对咪康唑敏感9株(9/14),对5-氟胞嘧啶敏感7株(7/14). 全部54株真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46株(46/54),对特比奈芬敏感40株(40/54),对酮康唑敏感35株(35/54),对伊曲康唑敏感36株(36/54),对咪康唑敏感34株(34/54), 对5-氟胞嘧啶敏感28株(28/54).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以镰刀菌感染为主;二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可作为真菌性角膜炎一线用药.
作者:马文江;赵少贞;侯光华;孙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后房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例21眼高度近视(-9.50~-20.00D)患者表面麻醉下行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随访6mo.结果: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超过术前平均佳矫正视力 (0.82>0.72);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29± 374)/mm2,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716±312)/mm2,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房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具有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可逆性;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刘彦;王育良;高卫萍;李凯;徐金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