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黄丽娜;成洪波;张翼飞;李辰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的效果,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我院完成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Zyoptix)104例207眼.设Zyoptix组,并同样设常规LASIK组100例200眼为对照组.术前屈光度均为-1.50~ 10.00D,按≤-6.00D和>-6.00D各分为两组.两组中低度数组为Ⅰ组,高度数组为Ⅱ组.手术前和手术后均使用Zywae像差仪和ObscanⅡ对进行检查,像差计测量,分析波前像差.应用1.0mm和2.0mm结合的高斯光斑、频率100Hz的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进行屈光手术.采取术后3mo和6mo的随访数据进行研究,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裸眼视力Zyoptix组优于常规LASIK组,且视觉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均显示低阶像差明显降低,高阶像差有所提高.术后的高阶像差和切削面直径的大小及切削量的多少有关.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是一种很可靠的技术,可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视觉敏感度,提高视觉质量,尤其是提高夜间视力的视觉质量,然而尚存在很多的问题.
作者:王跃静;徐新荣;施炜;刘彦;金青青;张玉娟;吴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效果和优点.方法:对9例中央性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患者,从角膜移植孔行开放式白内障囊外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经5~9a随访观察,角膜植片透明7例,半透明2例;术后矫正视力0.06~0.08者2例,0.1~0.2者2例,0.3~0.4者4例,0.5者 1例.所有病例眼压正常,有轻度后发性白内障1例,未作处理,1次角膜植片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2例,2次免疫排斥反应1例.结论:同期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是治疗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耿美香;徐春光;翟军印;王桂芳;尹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体外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对牛角膜内皮细胞(bovine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bCECs)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培养新生小牛的角膜内皮细胞,将第3代内皮细胞转移至96孔培养板,实验分6组,每组设定4个复孔.1,2组分别为只含有培养液不含细胞和TGF-β2的空白对照组,和只含细胞和培养液不含TGF-β2的阴性对照组, 3~6组分别加入含 0.1,1,10,100ng/L TGF-β2的培养液.作用24,48,72h后用MTT检测法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作用48h后,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对各组细胞周期进行检测.RT-PCR法测定不同浓度的TGF-β2组p27Ki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2浓度为0.1~1ng/L,作用24~72h,能明显的使bCECs的吸光度发生改变,作用48h抑制效果明显.0.1和1ng/L浓度组吸光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作用48h可使bCECs的G0/G1周期细胞所占比例与阴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其p27Kip1表达较其他组明显增强.结论:0.1~1ng/L TGF-β2作用48h对bCECs具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p27来实现的.
作者:陆秀兰;张明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黄斑程序视野检查,特别是蓝/黄视野检查(blue- on-yellow perimetry,B/YP)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1例15眼早期青光眼,14例17眼中晚期青光眼,14例28眼可疑青光眼,应用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G2程序的Dynamic分程序进行W/WP检查(Dynamic/Normal程序,dG2W/WP)及M2程序的Dynamic分程序分别进行白/白视野检查(white-on-white perimetry,W/WP) (Dynamic/Normal程序,dM2W/WP)和B/YP检查(Dynamic/ BY程序,dM2B/YP).并对3种视野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G2W/WP,dM2W/WP,dM2B/YP检查早期POAG的敏感性分别为47%,53%,93%;dG2W/WP,dM2W/WP,dM2B/YP检测出青光眼视野损害的敏感性分别为:75%,75%,97%.dM2B/YP对青光眼早期诊断敏感.结论:黄斑程序的B/YP检查是检测青光眼早期视野缺损的敏感方法之一.
作者:陈丽萍;钟一声;程瑜;苗林;曹西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82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视力改变,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作者:胡淑琼;黄祥平;朱炎华;张祖海;朱燕妮;王磊;左国进;王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珠子草在体外及体内抑制半乳糖性白内障的作用.方法:研究珠子草提取液在体内及体外抑制半乳糖性白内障的作用.300g/L半乳糖饮食诱导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75, 150 及 300mg/kg 3剂量水平口服珠子草.在体外小鼠晶体培养基中掺入半乳糖(30mmol/L)建立渗透性应激,研究珠子草(720 及 880μg/mL)对谷胱甘肽(GSH)及山梨糖醇水平的影响.结果:在体内,珠子草显著延缓的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延缓各期白内障的发展,直至试验周期结束,低剂量组未发展至 IV期.在体外,880μg/mL珠子草培养晶状体显示较高浓度的GSH和山梨糖醇浓度的降低.在体内,与对照组比较,75mg/kg珠子草显著延缓了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结论:在试验模型中珠子草延缓了白内障的发展.然而,将其延伸运用在人类预防白内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治疗长期低眼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5-06/2007-12用眼内窥镜诊治的17例眼外伤导致的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2,3mo时分别测得的平均眼压与手术前眼压相比提高明显(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手术前与手术后1,2,3mo平均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17例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7%,其中合并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33%,而无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5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手术前眼压 <6.00mmHg的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4%,而手术前眼压>6.00mmHg病例的眼压恢复正常成功率为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手术前1,2,3mo的病程与眼压恢复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 -0.335, P=0.188; r=-0.310,P=0.226;r=-0.325,P=0.203).结论:眼内窥镜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恢复部分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患者的眼压,手术前眼压、睫状体病变情况和尽快行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探察手术可能是恢复部分长期低眼压的关键.
作者:张红兵;孙乃学;梁厚成;赵燕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家兔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眼内的透过性及蓄积作用.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疗程时间点各组兔眼房水和玻璃体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房水中舒巴坦钠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3.4±4.8和23.6±3.7mg/L;头孢哌酮钠浓度分别为8.9±1.2和8.9± 1.7mg/L;玻璃体中舒巴坦钠浓度分别为71.2±4.6和69.3±6.8mg/L,头孢哌酮钠未检出.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注射后在正常的眼内透过性不良.
作者:付竞;陈雪艺;赵菊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回顾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6~24(平均16)mo的随访.结果:术后视力0.3~0.5者89眼(54.3%).眼压<15mmHg 的有87眼(53.0%).滤过泡呈扁平状的功能性滤过泡者138眼(84.1%).并发症中角膜水肿较多见,占15.2%.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治疗两病并存时的一种较好而且经济的方法.
作者:汪志明;周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 Ang-2)含量的变化,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g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5例26眼PDR患者及5例5眼正常人玻璃体中Ang-2的含量.观察相同培养条件下,含有不同浓度Ang-2玻璃体液对HUVEC生长的影响.结果:PDRⅤ期(541ng/L))和Ⅵ期(472ng/L)患者玻璃体中Ang-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9ng/L,P<0.01),PDRⅤ期患者的玻璃体中Ang-2含量高于Ⅵ期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患者玻璃体中Ang-2含量与视力下降呈负相关(r=-0.802,P<0.01),而与糖尿病病史无相关性(P>0.01).PDR患者玻璃体液处理的HUVEC呈十字交叉样或不规则分布,可见不规则管腔样结构,细胞呈梭形,Ang-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强阳性表达;而试验对照组细胞均匀分布,可见较规则的管腔样结构,Ang-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弱阳性表达.结论:PDR患者玻璃体中Ang-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Ang-2可能参与了PDR的发病过程,可能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始动因子之一.
作者:谷峰;张含;孙鹏;刘哲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钳夹法制备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为研究急性眼外肌麻痹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可应用的实验模型. 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8只.左眼常规消毒后,打开结膜囊,暴露上直肌,以20cm反向钳(钳夹力约1200g)分别在左眼上直肌近附着点处钳夹5min(A),10min(B),20min(C)作为实验组,右眼上直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D).术后于第7d处死兔子,每组各取8条肌肉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验A,B,C各组上直肌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断裂、坏死和肌浆融解,在40×10光镜下横切面肌纤维计数结果(个/400倍光镜视野)分别为:A:45.25±3.54,B:34.00±3.53, C:17.83±3.19,D:61.25±4.89,实验各组肌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6.12%(A, P<0.05),44.49%(B, P<0.01),71.76%(C, P<0.01),钳夹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严重,5,10,20min组损伤程度分别符合肌肉损伤Ⅱ轻度、中度、重度标准.结论:钳夹法可以导致眼外肌急性损伤,可作为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作者:孙礼华;严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轻度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48眼临床前期、先兆期或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 组( 24 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B 组( 24 眼):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5mo.结果:A 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B组(P<0.05) ,但3d以后恢复正常,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 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21±0.11mm,较术前明显加深(P<0.05) ,而B 组为1.89±0.05m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前周边前房深度相似,但术后A组术后周边前房明显加深(P<0.05);A 组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0.05) ,而B 组术后视力相比变化不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和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伴有白内障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视力,亦能避免青光眼的发作.
作者:蔡世佳;王丽波;黄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46岁,因右眼视物变暗,视力下降15余天入院.入院诊断为: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在我院住院行扩管及营养视网膜、维护视功能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建议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否认药物过敏史及过敏体质.使用200g/L荧光素钠(广西梧州制药厂)的10g/L稀释液5mL,缓慢注入肘静脉,未见不良反应.待10min后快速(2~4s)推注原液3mL.患者于5min开始感恶心并呕吐,7min开始出现腹痛,并出现腹泻情况.
作者:胡淑琼;朱炎华;张祖海;左国进;潘茸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用以比较IOLmaster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测量包括角膜厚度的前房深度上的差异性,同时比较两种设备在多次测量上的稳定性.方法:连续用IOLmaster和UBM测量60例60眼的前房深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前房深度平均值,对于每眼采用测量5次取平均值及标准差,求出变异系数,用来衡量两者在多次测量上的稳定性.结果:IOLmaster测量前房深度的均值为2.95±0.25mm,UBM测量前房深度均值为2.96±0.22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变异系数均数分别为:0.56%±0.26%和0.65%±0.36%.结论: 两者在测量前房深度上的结果相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次测量的稳定性上IOLmaster要好于UBM.
作者:周文凯;李效岩;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探讨视盘内注射组织凝血酶原激活剂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利用光敏剂及氩激光制备兔眼视网膜静脉组塞模型,经FA确认后随机分组.治疗组(10眼,20支静脉)视盘内注射12.5μg tPA/0.05mL.对照组(12眼,24支静脉)视盘内注射0.05mL BSS.分别在注入后的第3,7d行FAG检查确认视网膜静脉的再通情况,同时行裂隙灯及间接眼底镜检查,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利用光敏剂及氩激光成功地复制出了兔眼视网膜静脉组塞模型并经视网膜静脉荧光造影确认.治疗组阻塞静脉的再通率是70.0%(14/20),对照组阻塞静脉的再通率是16.7%(4/24)(P=0.001).结论:视盘内注射12.5μg tPA/0.05mL提高了阻塞静脉的再通率,经睫状体扁平部向视神经内注射tPA有望成为局部用药治疗CRVO的新方法.视神经内注射tPA的安全性量及佳量-效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姜彩辉;张卯年;瓶井 资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对比25-Gauge与20-Gauge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在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中,20-Gauge手术26例26眼,25-Gauge手术21例21眼,于手术前及术后3,7及30d,做干眼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比较.结果:与25G手术后患者相比,术后3,7d,20G手术患者干眼症状明显(P<0.05)、泪液分泌量增多(P<0.05)、泪膜破裂时间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钠着色明显(P<0.05),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d,两组泪液分泌量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G手术与20G手术相比,对眼表创伤较小,患者术后干眼的情况相对较轻.
作者:郭嘉术;王海林;赵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制眼科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改进葡萄膜病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收集和整理我科葡萄膜病教学和临床资料,参考<眼科学>第6版编写脚本,并应用Macromedia Flash 8对葡萄膜病治疗各方面的素材进行了编辑、合成.结果:成功研制<葡萄膜病>多媒体课件.结论:Flash适用于眼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促进眼科学教学的发展.
作者:姚军平;袁铸;刘松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复明片对兔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玻璃体腔内IL-6的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有色家兔72只,设正常对照组(A组),及制作视网膜脱离模型后分模型对照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复明片治疗组(D组),并于造模后7,14,21d分别取玻璃体腔液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IL-6的表达.结果:复明片通过促进视网膜脱离复位,下调IL-6的表达,并在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明片通过抑制兔视网膜脱离后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保护视网膜组织结构、促进视网膜脱离后视功能恢复.
作者:刘娉;彭清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钙通道阻滞剂的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Wister大鼠90只,分为正常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Ver阻断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及Ver阻断组分为1,3,5,7d组.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PKC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 结果:视网膜对照组神经节细胞可见少量PKC表达,细胞凋亡后,PKC蛋白表达增强,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Ver后PKC蛋白表达减弱,但仍比对照组增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有PKC参与,并与细胞内钙的浓度相关.
作者:郭瑶;陈蕾;柳力敏;王敏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临床误诊及诊断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1例37眼的发病特点,视野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表现以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经治疗视力改善26例(84%).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早期视盘全部或部分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伴有相应的视野缺损,造影晚期视盘荧光形态有多种表现形式.结论:中老年的糖尿病、高血压和(或)动脉硬化患者是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高危人群,其诊断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视野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临床误诊率高,应注意和其他视神经疾病鉴别.治疗应首先控制原发病变,结合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能量合剂、维生素类药物等.非颞动脉炎引起者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视网膜循环,提高视力.关健词: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表现;误诊情况;鉴别诊断
作者:南银娟;欧阳红专;陈琳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