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25-Gauge与传统20-Gauge玻璃体切除术后干眼对比

郭嘉术;王海林;赵秀军

关键词:干眼, 玻璃体切除术, 25G
摘要:目的:对比25-Gauge与20-Gauge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在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中,20-Gauge手术26例26眼,25-Gauge手术21例21眼,于手术前及术后3,7及30d,做干眼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比较.结果:与25G手术后患者相比,术后3,7d,20G手术患者干眼症状明显(P<0.05)、泪液分泌量增多(P<0.05)、泪膜破裂时间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钠着色明显(P<0.05),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d,两组泪液分泌量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G手术与20G手术相比,对眼表创伤较小,患者术后干眼的情况相对较轻.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Lims A:一个新的LIM同源域基因的克隆和初步分析

    目的:克隆与分析大鼠不同剪切的 Lims基因. 方法:应用巢式RT-PCR,以SD大鼠 cDNA为模板,扩增 Lims基因不同剪切子,构入 PinPoint TM Xa-1T质粒,测序鉴定.结果:测序表明克隆了新的 Lims基因变异剪切体 Lims A, 该变异剪切体编码区为1014bp,编码338个氨基酸.结论: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成功地克隆了一新的大鼠 Lims基因剪切子Lims A,为进一步探索Lims基因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陈曦;赵沐子;李建民;刘庆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硬核白内障改良囊外摘除术85例

    目的:评价对硬核白内障采用囊外摘除法(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1 85例85眼硬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临床资料.巩膜隧道切口长7~8mm,前囊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arhexis,CCC)直径为6~7mm,晶状体圈套器套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85眼中80眼(94%)撕囊口娩核后仍平滑连续完整,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5眼(6%)发生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并延至后囊,在睫状沟内植入晶状体.术后第1d 77眼(91%)角膜清亮,裸眼视力>0.3者72眼(85%).术后1wk裸眼视力>0.5者78眼(92%).结论:改良的ECCE对于硬核白内障意义重大.改良的ECCE投资少,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杨文举;李才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眼睑松弛症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眼睑松弛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5例26眼眼睑松弛症患者均在停止发作并静止6mo以上手术.对于上睑皮肤松弛、上睑下垂、泪腺脱垂和睑裂横径缩短均采用重睑切口,上睑下垂视提上睑肌腱膜有无断裂采取提上睑肌腱膜修复或折叠术.泪腺脱垂全层缝合泪腺组织固定于眶泪腺窝处的骨膜上.睑裂横径缩短将外眦韧带缝合固定于外侧眶缘骨膜,下睑内翻做平行于睑缘的皮肤切口,去除多余皮肤及部分眼轮匝肌.结果:15例患者皮肤松弛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上睑下垂、睑裂横径缩短和下睑内翻,也均得到满意矫正,泪腺脱垂1例明显改善,余复位良好.随访6mo~2a,无复发.结论:手术治疗安全,效果确切.

    作者:李月芝;杨云东;张歆;赵华;徐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把89例106眼随机分成3组,分别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A组20例23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 (B组29例33眼)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C组40例50眼).手术均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术后随访观察3~12mo,观察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A组复发率为41%,B组复发率为16%,C组复发率为4%.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作者:邓仁政;程娟;姜登旗;刘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珠子草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珠子草在体外及体内抑制半乳糖性白内障的作用.方法:研究珠子草提取液在体内及体外抑制半乳糖性白内障的作用.300g/L半乳糖饮食诱导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75, 150 及 300mg/kg 3剂量水平口服珠子草.在体外小鼠晶体培养基中掺入半乳糖(30mmol/L)建立渗透性应激,研究珠子草(720 及 880μg/mL)对谷胱甘肽(GSH)及山梨糖醇水平的影响.结果:在体内,珠子草显著延缓的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延缓各期白内障的发展,直至试验周期结束,低剂量组未发展至 IV期.在体外,880μg/mL珠子草培养晶状体显示较高浓度的GSH和山梨糖醇浓度的降低.在体内,与对照组比较,75mg/kg珠子草显著延缓了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结论:在试验模型中珠子草延缓了白内障的发展.然而,将其延伸运用在人类预防白内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住院患者46例46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2例,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10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隧道内剪除小梁组织,剪除相应根部虹膜.随访时间3mo~2a.结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效果可靠,值得在无超声乳化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郭丹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TGF-β2体外抑制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观察体外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对牛角膜内皮细胞(bovine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bCECs)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培养新生小牛的角膜内皮细胞,将第3代内皮细胞转移至96孔培养板,实验分6组,每组设定4个复孔.1,2组分别为只含有培养液不含细胞和TGF-β2的空白对照组,和只含细胞和培养液不含TGF-β2的阴性对照组, 3~6组分别加入含 0.1,1,10,100ng/L TGF-β2的培养液.作用24,48,72h后用MTT检测法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作用48h后,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对各组细胞周期进行检测.RT-PCR法测定不同浓度的TGF-β2组p27Ki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2浓度为0.1~1ng/L,作用24~72h,能明显的使bCECs的吸光度发生改变,作用48h抑制效果明显.0.1和1ng/L浓度组吸光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作用48h可使bCECs的G0/G1周期细胞所占比例与阴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其p27Kip1表达较其他组明显增强.结论:0.1~1ng/L TGF-β2作用48h对bCECs具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p27来实现的.

    作者:陆秀兰;张明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蛋白激酶C的改变

    目的:研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钙通道阻滞剂的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Wister大鼠90只,分为正常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Ver阻断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及Ver阻断组分为1,3,5,7d组.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PKC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 结果:视网膜对照组神经节细胞可见少量PKC表达,细胞凋亡后,PKC蛋白表达增强,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Ver后PKC蛋白表达减弱,但仍比对照组增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有PKC参与,并与细胞内钙的浓度相关.

    作者:郭瑶;陈蕾;柳力敏;王敏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鱼钩所致严重眼球穿通伤1例

    患者,男,34岁,鱼钩戳入眼睛被送到急诊科,鱼钩插入整个眼球,部分从后巩膜穿出.全麻下,经原路后退取出鱼钩.对于已经穿至眼球后巩膜的鱼钩,原路后退法取出是佳选择.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与IOL master测量前房深度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本研究用以比较IOLmaster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测量包括角膜厚度的前房深度上的差异性,同时比较两种设备在多次测量上的稳定性.方法:连续用IOLmaster和UBM测量60例60眼的前房深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前房深度平均值,对于每眼采用测量5次取平均值及标准差,求出变异系数,用来衡量两者在多次测量上的稳定性.结果:IOLmaster测量前房深度的均值为2.95±0.25mm,UBM测量前房深度均值为2.96±0.22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变异系数均数分别为:0.56%±0.26%和0.65%±0.36%.结论: 两者在测量前房深度上的结果相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次测量的稳定性上IOLmaster要好于UBM.

    作者:周文凯;李效岩;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治疗激光术后患眼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60例91眼激光治疗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患者, 分别在激光后即刻、用药后1d;1wk;1mo进行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视疲劳症状,各项观察指标积分在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1d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所有病例未发现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安全、快速、有效缓解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李立梅;郑建龙;施晓敏;李彤;肖建华;邓安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电切破囊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电切破囊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各种类型的白内障621例,在手术中分别以连续环型撕囊或电凝撕囊仪予以切囊,观察术中前囊膜有无放射状撕裂.结果:使用电切破囊发生前囊膜放射状撕裂的仅1例.结论:电切破囊可有效防止初学者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可被初学者很快掌握.

    作者:陈广鹏;李建国;杨立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2.5g/L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真菌性角膜炎32例32眼,常规予以2.5g/L碘酊烧灼溃疡面,氟康唑注射液100mL 1次/d静脉滴注,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每30min 1次,中、重度者将溃疡表面干燥、易碎的坏死组织尽可能地搜刮清除,其余基本同轻度.结果:在32例患者中治愈19例(59%),有效(治愈+好转)29例(91%),无效 3例(9%).结论:2.5g/L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全身及局部应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茂菊;李拓;李红艳;李家璋;吴青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飞行员眼部病变分析

    目的:探讨飞行员患眼科疾病的特殊心理、生理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飞行安全及延长飞行时间.方法:随访6a来我院住院患眼病的飞行员20例.结果:20例中4例停飞,10例患眼底病变.结论:飞行员的部分眼疾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王桂琴;马贵喜;彭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危及晶状体的穿透性深层角膜异物取出

    目的:探讨危及晶状体的穿透性深层角膜异物取出方法.方法:本次观察中共有患者12例12眼,其中植物性11眼,金属性1眼,均为位于瞳孔区的穿透性深层角膜异物.患者术前30min予全身镇静药,缩瞳剂充分缩瞳,以15°角膜穿刺刀作前房穿刺,确保无房水外漏,粘弹剂自穿刺口注入前房并加深其深度,以无齿镊挟持异物将其顶退出角膜表面,另手以有齿镊接应将异物拔除,或将异物拨向虹膜面并将其拽入前房,经角膜切口取出.结果:12眼异物均顺利取出,1眼多发性异物因初始取出经验不足导致术后轻度并发性白内障,8眼有角膜渗漏 (其中3眼行角膜缝合),经加压包扎后恢复.结论:对于危及晶状体的穿透性深层角膜异物,术前应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周详应对方案,在外路取出存在危险的情况下,内路取出法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方法.

    作者:李仁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人小梁细胞基因转染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脂质体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人小梁细胞及脂质体潜在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优化阳离子脂质体与质粒DNA 的比例,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小梁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高浓度脂质体导致细胞死亡和脱落.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小梁细胞内.但高浓度对正常的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作者:毛晓春;黄刚;张少维;王根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49例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8例104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照组49例5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效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2wk时眼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前房深度与房角方面,观察组术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炳荣;黄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单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152例疗效观察

    目的:回顾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6~24(平均16)mo的随访.结果:术后视力0.3~0.5者89眼(54.3%).眼压<15mmHg 的有87眼(53.0%).滤过泡呈扁平状的功能性滤过泡者138眼(84.1%).并发症中角膜水肿较多见,占15.2%.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治疗两病并存时的一种较好而且经济的方法.

    作者:汪志明;周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共同性外斜视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共同性外斜视术中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探讨斜视手术的量化标准.方法:对1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术终正位组26例,术终过矫5~9△组114例,术终过矫10~15△组16例,分别评价术后2wk;3,6mo眼位情况. 结果:术后2wk;3,6mo,术终正位组正位率分别为80.8%,30.8%,23.1%;术终过矫5~9△组正位率分别为81.6%, 78.9%,75.4%;术终过矫10~15△组正位率占43.8%,62.50%,68.8%.三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术终过矫5~9△者术后正位率高,远期效果稳定.

    作者:郭雷;陈蕾;才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术117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下对117例(121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及视力.结果:在表面麻醉下全部患者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完成,无1例更换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13.26min,术后1d视力>0.5者占65.3%,术后1wk>0.5者占87.6%.结论: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优越的.

    作者:吕建平;岳文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